黎立武

黎立武
  • 姓名:黎立武
  • 别名:字以常,号元中子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新喻(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黎立武,南宋理学家。字以常,号元中子,又号寄翁,学者称所寄先生。新喻(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与文天祥、谢枋得相友善。咸淳四年(1268),擢进士第三名。历职军器少监,国子司业、文华阁侍制。曾建金凤书院,以淑后学。主试临川,得吴澄,时称其知人。官秘书省时,阅官书,读到郭忠孝及其子郭雍所著《中庸》,深然其说,遂传其学。郭忠孝《中庸说》称:“中爲人道之大,以之用于天下国家。”又云: “极天下至正谓之中,通天下至变谓之庸。”立武认爲: 郭氏深于《易》,故得《中庸》之义;其登程门,终始中庸之道,体用之说,实得心传面命者也;而游酢、杨时所得于师者爲初年之论 (《宋元学案》卷二八《兼山学案》附录)。遂著《中庸指归》,以阐发郭氏所传之旨。又发挥《大学》思想,对格物、致知加以解释,认爲二者在于确定行爲的程序和方向,并称此乃道德修养和认识的前提:“格物即物有本末之物,致知即知所先后之知。盖通彻物之本末、事之终始,而知用力之先后耳。”(《大学本旨》)据此而主张以正心爲本,以诚意作爲修齐治平之始:“夫物孰有出于身心、家国、天下之外者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心,身之发爲意,此物之本末也。诚而正,正而修,修而齐,齐而治,治而平,此事之终始也。本始,先也;未终,后也。”(同上)最终把认识的过程和修养的方法归之爲知止:“而曰知所先所后者,其究在乎知止而已”(同上),知止即止于至善,此既是认识的最高目标,又是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及结果。黎氏係程颐门人郭忠孝一系的弟子,是传授郭氏之学及程氏理学的重要人物,全祖望称:“郭氏之学虽孤行,然自谢艮斋(谔)至黎立武,绵绵不绝”(《宋元学案》卷二八《兼山学案》按语)。著作有《中庸指归》、《中庸分章》、《大学发微》、《大学本旨》各一卷。

猜你喜欢的书

紫柏尊者全集

紫柏尊者全集

三十卷。明·达观真可(1543~1603)语,憨山德清(1546~1623)校,别称《紫柏老人集》。系紫柏尊者著述之集成。收在《万续藏》第一二六册、一二七册,《禅宗全书》第五十册。此书卷首有序赞、塔铭等多篇。对紫柏其人生平,叙述颇详。憨山德清与紫柏为同时名僧,二人交谊亦深。此书即紫柏死后,其徒众请憨山为作校阅而印行者。且第一篇序《紫柏老人集序》,即为憨山所撰,颇推崇紫柏之为人,其文云(万续126·619上)“今去楚石二百余年,有达观禅师出。当禅宗已坠之时,蹶起而力振之。得无师智、秉金刚心,其荷负法门之志,如孛陵之血战。(中略)未可以死生优劣议也。真末法一大雄猛丈夫哉!(中略)嗟乎!末法降心,力拔生死之根,如一人与万人敌者,予独见师其人也。”憨山亦为明季佛教大师。其对紫柏推崇如此,亦颇可见紫柏其人在明代佛教史上之重要性。此书即为研究紫柏之最佳资料。由于其人在明代中末叶之佛教,有颇高之地位,故此书自亦为研索明代佛教史者所不可忽。全书除后人之赞语、塔铭等文外,皆为紫柏之著述。大抵包含所开示之法语,经论之疏释(含《心经》、《金刚》、《楞严》、《八识规矩》等),及题跋、诗文、颂古等。

中国书画入门

中国书画入门

本书集结了三位文化大家——诸宗元、叶鋆生、陈师曾关于书法绘画的经典篇目。全书系统讲述了书学中书体、笔法、字之结体及运用、学书之次第,画学中画体、画法、用笔、设色等基础内容,并梳理了中国文字、书道及历史上一些中国画派的传承等知识,最后一章的“陈师曾讲中国绘画史”部分,则重点讲解了清代山水、花卉的派别,中国人物画的变迁等专题性文章。全书行文浅显,知识丰富且通俗易懂,是书画爱好者较佳的入门指导书。

汉朝大历史

汉朝大历史

本书是吕思勉先生的四部断代史之一,初版于1947年,后多次再版,是研究秦汉史的最基本参考书之一,已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本书以时间为轴,以影响时代进程的事件或人物为中心展开,讲述项羽灭秦到汉朝灭亡四百多年动乱兴衰的史事变迁。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的旧籍读得最多的一位学者,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学界同人传为美谈。吕思勉国学基础深厚,治史的意趣却不保守。本书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被公认为研究汉朝历史的经典之经典。

所知录

所知录

明末清初钱澄之撰。六卷。记述唐、桂二王史事,编年体。永历十五年(1661)撰成,计《隆武纪年》一卷,《永历纪年》三卷,《南渡三疑案》、《阮大铖本末小纪》二卷。作者曾历仕唐、桂二王,所记系据其闻见,并参阅邸抄野乘,颇为可信。

三支比量义钞

三支比量义钞

三支比量义钞,一卷,唐玄奘立,宋延寿造,明明昱钞,相宗八要解第七。

尼羯磨

尼羯磨

律学著述。唐怀素集。三卷。系集录《四分律》中羯磨部分之别行本。全书列“方便篇”至“修奉篇”共十七篇文。历代大藏经均有收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