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忏华

黄忏华
  • 姓名:黄忏华
  • 别名:字璨华,号凤兮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广东顺德人
  • 出生日期:1890
  • 逝世日期:1977.08.28
  • 民族族群:

黄忏华(1890~1977.08.28) 中国近代佛教学者。字璨华,号凤兮。广东顺德人。自幼客居南京,先从桂伯华(1861~1915)学佛,后师从欧阳竟无学唯识,并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1928年,太虚组织中国佛学会,黄忏华当选为执行委员。1929年4月,中国佛教会成立后,曾多次当选为该会常务理事。其时他任教于上海复旦大学,后任教于厦门大学,从事佛学研究不懈。他通梵文、藏文,专精于唯识学,研究领域广阔,著述众多,代表作为《佛学概论》与《中国佛教史》,前书于1935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佛学之概念、佛学之略史、佛学之分类、宇宙万有之区分及其解释、因果之理法、佛家之根本学理、佛家之枝末学说七篇,系中国学者以近代眼光分析考察佛学理论的较早著作之一,与一般的佛教概论性质不同。后书于1940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将中国佛教的发展分为肇始时代(汉魏西晋)、进展时代(东晋南北朝)、光大时代(隋唐)、保守时代(五代宋元明清)4个阶段,实为中国古代佛教史,内容侧重于佛教思想演化。其他著作尚有《唯识学轮廓》《佛教各宗大意》《三论家底中道论》《华严根本教义》《密宗教义》《印度哲学史纲》《有部宗底万有解释》《金刚顶菩提心论浅释》等,其论文众多,对大乘佛学三系皆有较深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参加了锡兰(今斯里兰卡)《佛教百科全书》(英文版)部分条目编写,但纯佛学的旧作在《现代佛学》上仍有发表。1961年,他被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参与过《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及《辞海》有关佛教部分的编辑工作。1977年病逝。

黄忏华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标准与尺度

标准与尺度

论文集。朱自清著。1948年4月文光书局出版。收论文22篇。作者在《自序》中说:“本书收的文章很杂,评论,杂记,书评,书序都有,大部分也许可以算是杂文吧,其中谈文学与语言的占多数。”书内关于文学的论文有:《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标准与尺度》、《什么是文学的“生路”?》等。评介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文章有:《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现代人眼中的古代——介绍郭沫若著〈十批判书〉》等。另外,还有关于语文教育及古典文学研究的文章若干篇,如《论国语教育》、《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古文学的欣赏》等。本书之所以取名《标准与尺度》,是因为“书里有一篇《文学的标准与尺度》,而别的文章,不管论文,论事,论人,论书,也都关涉着标准与尺度。”(《自序》)朱自清认为,“文学终于要配合上那新的 ‘民主’ 的尺度向前迈进”,“现在渐渐强调广度,去配合着高度深度,普及同时也提高,这才是新的 ‘民主’的尺度”。40年代后期,作者成了革命民主主义战士,他的政治观与文学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48年11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将此书重排出版。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

诗总集名。北宋郭茂倩编。浑州须城人。元丰年间任河南府法曹参军。书分一百卷,收录了从不那么可靠的陶唐直到五代时的作品。分十二类:①郊庙歌辞,祭祀用。祭天地、太庙、明堂、藉田、社稷。②燕射歌辞,宴会用。③鼓吹曲辞,使用短箫铙鼓的军乐。④横吹曲辞,用鼓角在马上吹奏的军乐。⑤相和歌辞,是丝竹相和的汉代街陌讴谣;⑥清商曲辞,源出于相和三调(平调、清调、瑟调)。都是古调及曹操、曹丕、曹睿所作。⑦舞曲歌辞,分雅舞、杂舞。雅舞用于郊庙朝飨,杂舞用于宴会。⑧琴曲歌辞,有五曲、九引、十二操。⑨杂曲歌辞,内容不一,兼收并载,故称杂曲。⑩近代曲辞,也是杂曲,因产生于隋唐时代,故称近代。(11)杂歌谣辞,是徒歌、谣、谶、谚语。(12)新乐府辞。是唐代新歌,辞拟乐府而未配乐。或寓意古题,刺美人事;或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在排列上,先列古辞,后附文人拟作。于每类作品之前,写有总序,叙述源流;在每种曲辞之中也加上了题解。《四库全书总目》评:“征引浩博,援据精审。宋以来考乐府者无能出其范围。”是最完备的乐府诗集,保存了极丰富的乐府诗,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

七颂堂识小录

七颂堂识小录

中国书画著录书,一卷。清代刘体仁编著。体仁字公勇,颖川 (今河南许昌) 人。顺治时期诗人,进士,官吏部郎中。从孙奇逢问学。为人轻财重义,以交友为乐,与王士祯、汪婉友善。其诗多咏物赠答之作,表现闲情逸致。喜作画,精鉴别。著有《七颂堂集》。此书仿《云烟过眼录》编撰而成。汪婉作序“今者又从休沐之暇,悉取数千年来宗罍洗,书画玩好之物,曾所见闻者,披剥其工窳真赝,诠次成录。”后有其子刘凡跋。凡七十四条,言琴砚鼎彝等古器仅十数条,余俱记书画,多为孙承泽、梁清标等旧藏。每条详载藏家名氏,可资考证。行文颇为雅洁。

太上九真明科

太上九真明科

《太上九真明科》,又名《玄都九真明科》。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敦煌道经P2459抄本已引此经。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包括两篇。其一为《太上九真明科》,分上中下三品,言传授上清经法之科仪戒律。其二为赞颂四章,即〈太帝君谒大有妙赞〉、〈天帝君赞〉、〈太微天帝君诵〉、〈后圣金阙帝君诵〉,分别综述《大有妙经》要旨,赞颂其妙谛。以上两篇原载于《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一书,后人从该经中析出单为一卷。

女界鬼域记

女界鬼域记

小说叙述女校学生莺娘、沈鱼为求标新立异而作出的腐败言行。作者意在求“全国女同胞腐败者及早改良,文明者益图锐进,淬精励神,共勉为完全无缺,高尚优美之好学生”。《最新女界鬼域记》是一部不大为人注意的讽世小说,讽刺一些闺阁女性为赶时髦进了学堂,却不学无术,尽搞些自由结婚的勾当,批判女子教育的失败。小说主旨逆时代潮流而动,讽刺起步不久的女子教育,思想价值不高。但对于废除缠足陋习,作者则充分放开了想象,将当时社会对于此事的心态纳于笔下。

正蒙

正蒙

北宋张载著,苏昞篇次,凡17篇。主要篇目有《太和》、《参两》、《天道》、《神化》、《诚明》、《大心》、《乾称》。作于1070至1076年间,1077年始出示弟子,随后传播开来。张载以批判佛教、道教,宏扬儒学为己任,书名即取纠正蒙昧之意(一说取从童蒙立志做圣人之意)。提出较完整的气一元论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对佛教“一切唯心”和道家“有生于无”的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对宋以后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有巨大影响。张载死后,本书由其门人苏炳效法《论语》、《孟子》篇次章句,分《太和》、《参两》、《天道》等篇刻印流传。现存最早版本为宋《诸儒鸣道集》本。明、清时代注本较多,较重要的有刘玑《正蒙会稿》本、高攀龙、徐必达的《正蒙释》本、王夫之《船山遗书》本、1978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张载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