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富轼

- 姓名:金富轼
- 别名:字立之,号雷川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字立之,号雷川
- 出生日期:1075年
- 逝世日期:1151年
- 民族族群:
金富轼(朝鲜语:김부식,1075年—1151年),高丽时期学者、文学家。字立之,号雷川。本籍庆州。生于开京(今开城)一官僚家庭,父兄皆为知名文人。肃宗朝文科及第。历任宝文阁待制、翰林学士、门下侍中、平章事等职。1122年,当他任宝文阁待制之时,国王的外戚李资谦做了一些背离君臣之礼的行动,由于金富轼不畏权势的直言忠告,使李深受感动,痛改前非。1124年任礼部侍郎,1126年任御使大夫平章寺。这时,以妙清为首的西京派,为争取国王,掌握政权,力主迁都西京(今平壤)。王从其言,决定迁都。而金富轼等以儒教为正统的开京派极力反对迁都。1134年,他上书国王,反对迁都。王又从其言,不复迁都。1135年,妙清等西京派发动叛乱。金富轼任元帅率兵平定妙清之乱。后因功封为输忠定难清国功臣。
1145年,他奉仁宗之命编纂《三国史记》。这是一部朝鲜现存最古老的史籍。他参阅朝鲜古代《旧三国史》、《留记》等大量文献资料和中国的《通典》、《册府元龟》等古籍,并吸收一些民间传说,采用纪传体形式写成。全书共50卷,分本纪、志、年表、列传4部分,较详尽地记述了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和新罗统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三国史记》在朝鲜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经过金富轼再创作的传记,记载了军事将领、爱国英雄、官吏、文人学士、艺术家、普通平民等50余人的事迹。其中著名的有描写历代名将的《全庾信传》、《乙支文德传》等,根据民间传说写成的描写平民百姓的智慧的《都弥传》、《薛氏传》等,记述政治、军事人物活动的《朴堤上传》、《官昌传》、《阶伯传》、《温达传》,反映文人学士、艺术家事迹的《崔致远传》、《强首传》、《百结先生传》、《金生传》等。《三国史记》还保存了三国时期的一些诗歌,如崔致远的《乡乐杂咏》等。
金富轼还有20卷文集,但已失传。1146年,他被封为乐浪郡开国侯,在毅宗年间(1146~1170)主持编纂《仁宗实录》,《睿宗实录》,同他一起参加编写的有朴升中、郑克永等人。在高丽中期的诗坛上,他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不尚绮丽,却以情真意切著称。代表作有《征西军幕有感》、《结绮宫》、《甘露寺次韵》等。他为义天题过碑文,又写过《真乐公重修清平山文殊院记》等。
中国宋人徐兢在出使高丽时结识了金富轼,很推崇他的诗文和学识。徐兢所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对他作了介绍,载有他的世系,并附有画像(原书中的画像已失传)。金富轼两次出使中国,第2次中途受阻而返。1151年去世,谥文烈。
金富轼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顺治封丘县志
顺治封丘县志九卷清顺治十九年刊本由清余缙修,李嵩阳纂。按封丘三面濒黄河,土疏易溃,顺治七年九年溃决相继,顺治封丘县志记河患甚详。按顺治封丘县志系增续万历乙亥知县胡以祚修县志,顺治封丘县志体例悉本《胡志》,分封域、建置、民土、学校、职官、选举、人物、艺文八门。《胡志》与嘉靖辛丑朱缙修县志,顺治封丘县志凡例称其书:“文词典赡,体裁峻整,未易增损一字。”故顺治封丘县志俱录旧志原文,凡增续者加一“按”字,以晰分新旧界限。顺治封丘县志书后,又附康熙三十六年知县耿宏祚修《续志》五卷,续顺治十六年后之事。
曲目新编
戏曲目录。清支丰宜编。是就黄文旸《曲海总目》及焦循《剧考》的增补,列成一表,分为“国朝传奇”、“国朝杂剧”、“元人杂剧”、“明人传奇”、“明人杂剧”五栏,以便于查阅;并根据编者所知,作了一些增补。但把一些散曲集如《雍熙乐府》也列入,则不合黄氏原目的体例。卷末有梅花溪上老人的《题曲目新编后》一篇,由词曲的产生极言戏曲的意义,并仿时艺的风格及作法分类,将戏曲的风格亦分为相应的八类,又进而认为传奇、杂剧永不可废。此文短小但见解新颖。《曲目新编》版本现存道光二十三年朴存堂刻本及清末刻本等。清末刻本改书名为《曲目表》,内容稍有删订,近人陈乃乾编《曲苑》所收本与该本同。《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所收本系以朴存堂刻本作底本并据《曲苑》本校勘。
勾吴癸甲录
著者佚名。抄本。按月日详记清咸丰三年(1853)至四年,无锡、金匮二县农民反抗斗争以及地主阶级内部矛盾等事。收入《太平天国史料专辑》。
决定往生集
日本三论宗珍海撰。述念佛行者决定往生之义。分为教文、道理、信心等三大纲。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四册。教文部分,引观无量寿经、称赞净土经、起信论之说,谓既已决定,勿复犹豫,已云即生,则非别时意。道理部分,谓众生有出离之分,诸佛有引召之功,凡愚愿生者,即得往生,此乃因小而果大,内外缘起之常理。信心部分,于信心决定中,开立果决定、因决定、缘决定三种。后更分此三决定为十门,即依报决定、正果决定、升道决定、种子决定、修因决定、除障决定、事缘决定、弘誓决定、摄取决定、圆满决定;此十门中,初三为果,次三为因,再次三为缘,后一为释。此书并引用慧远、吉藏、窥基、道绰、善导、怀感等诸师之疏释。
金光明经玄义顺正记
金光明经玄义顺正记,三卷,宋从义撰并序。 释光明玄义。
般若心经贯义
般若心经贯义,一卷,附大般若经受持功德,明弘赞述,嘉附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