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

孔尚任
  • 姓名:孔尚任
  • 别名:字聘之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清山东曲阜人
  • 出生日期:1648
  • 逝世日期:1718
  • 民族族群: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岸堂,别号云亭山人。清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


少习儒术,兼通礼、乐、兵、农,尤精乐律。康熙六年(1667)前后中秀才,隐居曲阜之石门山,潜心攻读,后捐资为国子生。康熙二十二年(1683),玄烨帝南巡祭孔,尚任以讲经、导览称旨,特授国子监博士。二十五年(1686),奉命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往淮扬,浚疏黄河海口。三年后还京,历户部主事、广东司员外郎,旋罢官归里。康熙五十七年(1718)卒。


孔尚任倾半生心血,为撰《桃花扇》传奇。此剧写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一见钟情,复为奸贼阮大铖所忌恨。方域避祸扬州,入史可法幕,旋回南京,又被捕入狱;香君为阮大铖劫持入宫,历经重重磨难。作者从一诗扇着墨,以赠扇、溅扇、染扇、骂筵、入宫展开情节,而明末四镇间之争斗倾轧,弘光并奸贼马、阮之腐败凶残,莫不毕现于兹。其终也,道士张瑶星撕扇,侯、李二人看破红尘,双双入道。此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朝(南明)之治乱系焉”。向时尚任未仕,于族兄孔方训处,得知李香君血溅诗扇、杨龙友点染为桃花之事,每拟演为传奇,然“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而其初稿文本,日后成于扬州也。


扬州乃江淮重镇,明清之际各色矛盾与斗争皆交汇于此。尚任在扬三年,以河臣各怀私见,相互攻讦,工程时断时续,乃得稍有闲暇。于是,登梅花岭,拜史可法衣冠冢;往南京谒明故宫、明孝陵,游秦淮河,登燕子矶,访栖霞山道士张瑶星。在扬则与南明遗逸之士杜浚、冒襄、费密、石涛、吴绮、孙枝蔚、黄云、龚贤、邓汉仪、许承钦、宗元鼎、查士标等交往甚密,“云霞皆在手,珠玉共成篇”,而“所语朝皆换”,于明清易帜之往事了然于心。素材既备,乃着笔为文。李详《暖红室汇刻传奇〈桃花扇〉校定本跋》云:“当东塘以孙司空在丰勘河南下,寓家映碧(李清之号)先生枣园,携《桃花扇》稿本自随,夜阑按拍,歌呜呜出窗外。”稿本始见于李清之枣园,乃尚任随身携来,时已成篇,并非“起笔”于兹。尚任职司河事,官署在扬州天宁寺待漏馆,间或外出公干,或于泰州陈庵、兴化枣园小住,而长年寓所则在天宁寺之东馆与杏园,前后达三年之久。其在扬州诗作,《蓬门行》云:“三年看熟扬州市。”《三月四日清明再泛舟红桥》云:“潦倒江头归未得,三年此景两魂消。”《岁暮还自海上,寓维扬天宁寺东馆》云:“既罢征尘得自如,故人多在广陵居。”《留别广陵诸友》云:“高吟来胜地,追忆已三年。”“从此长征夜,扬州旧梦多。”皆可为证。以其久住扬州,则《桃花扇》写作于此,应为可信。而稿本之修改,亦曾请益于友人孙枝蔚。其《挽孙豹人》诗云:“滥积囊中篇,芟存赖老友。”是为尚任与孙枝蔚相切磋之证。文稿既成,乃试演于扬州署中。《元夕前一日,宗定九、黄仙裳、交三、闵义行、王汉卓、秦孟眠、柳长在集予署中,踏月观剧,即席口号》云:“箫管吹开月倍明,灯桥踏遍漏三更。今宵又见《桃花扇》,引起扬州杜牧情。”知此剧由成稿而试演,在扬已具雏形。又十年,经三易其稿,《桃花扇》始定文本。一时间“王公荐绅,莫不借抄”,而歌台演出,竟“岁无虚日”,被推许为明清传奇压卷之作。


孔尚任与顾彩合作,撰有传奇《小忽雷》。其所著诗文,近人汇为《孔尚任诗文集》。

孔尚任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咀华集

咀华集

评论集。刘西渭著。1936年12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30年代撰写的独具风格的、影响比较大的文学评论集。收文16篇,评论了10位作家的作品。小说方面有巴金的《爱情三部曲》、《神·鬼·人》,沈从文的《边城》,萧乾的《篱下集》,骞先艾的《城下集》,罗皑岚的《苦果》,林薇因的《九十九度中》;戏剧方面有曹禺的《雷雨》;散文方面有何其芳的《画梦录》,李广田的《画廊集》;诗歌方面有卞之琳的《鱼目集》。李健吾厌憎当时“不中肯然而充满学究气息的评论或者攻讦”,认为文学批评“也正是一种艺术”。他说:“批评的成就是自我的发见和价值的决定。发见自我就得周密,决定价值就得综合。一个批评家是学者和艺术家的化合,有颗创造的心灵运用死的知识。他的野心在扩大他的人格,增深他的认识,提高他的鉴赏,完成他的理论。”(《咀华集·跋》)他的文学批评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鉴赏,属于美学的批评,而不同于当时盛行的历史批评方法。例如他在评论茅盾、巴金的行文风格时说:“读茅盾先生的文章,我们像上山,沿路有的是瑰丽的奇景,然而脚底下也有的是绊脚的石子;读巴金先生的文章,我们像泛舟,顺流而下,有时连你收帆停驶的工夫也不给。”作者学识渊博,阅历丰富,他评论某一作家的作品,不仅能联系到社会人生,而且能联系到中国的、外国的许多作家和同一作家的另外的作品。他在评论沈从文时写道:“乔治桑是一个热情人,然而博爱为怀,不唯抒情,而且说教。沈从文先生是热情的,然而他不说教;是抒情的,然而更是诗的。”这里不仅有对沈从文小说的美学品味,而且有对沈从文与外国作家乔治桑的比较。李健吾在批评上对作家采取朋友似的对话态度,彼此之间有不同意见就进行磋商。《咀华集》中作为附录收入的5篇文章,就是评论《爱情三部曲》、《鱼目集》时与巴金、卞之琳所进行的讨论。

全上古三代文

全上古三代文

《全上古三代文》是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一集,16卷。其文学的重要价值,已为学界广泛肯定。

清初海强图说

清初海强图说

书据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藏题为「台湾图说」之抄本重编、改称而成。今本篇次,首列三论,曰「天下舆地总论」、曰「天下海强总论、曰「七省海强总论」。次为图说,有「京师二东海图说、有「江南海图说」、有「浙江海图说、」有「福建海图说」、有「粤东海图说」、有「台湾图说」有「澎湖图说」;所作各图,颇为简明。至其撰作年代,观乎「台湾图说」中『今北路半线适中之处多增一县曰彰化,以分诸罗之势』云云,当知在雍正初年台湾府彰化设县之后不久。书末,今加俞正燮「癸已类稿」中嘉庆十七年作「台湾府属渡口考」一则,作为「附录」。

金明馆丛稿二编

金明馆丛稿二编

古代文史研究论文集。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出版。该书列为《陈寅恪文集》之三,由蒋天枢整理校勘。收录作者有关文学、历史、佛学等方面的论文共计58篇。这些论文大致可分为3组。《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李德裕贬死年月及归葬传说辨证》、《元白诗中俸料钱问题》、《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魏志司马芝传跋》、《元代汉人译名考》、《几何原本满文译本跋》、《高鸿中明清和议条陈残本跋》和《吐蕃彝泰赞普名号年代考》等4篇蒙古源流研究的论文为一组,是史学论文。《武曌与佛教》、《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须达起精舍因缘曲跋》、《敦煌本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跋》、《敦煌本唐梵对字音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跋》等是一组有关佛学的论文。作者善于通过对个别字句或史实的解释,揭示一些人们认为平常而往往不予注意的社会现象或重大问题,常在他人不措意处作些细密的考证,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如《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一文,通过对李吉甫之父、李德裕之祖李栖筠当开元年间唐代极盛之世,忽然离弃祖宗历代旧居之地,而远迁汲县共城山,其中必有不得已之苦衷这一现象的考察,认为河北士族因胡族的入侵,已失去其累世经营的根据地,河北旧土在安史之乱后已沦为胡化藩镇区域,因此崇尚周孔文教的山东士人被迫迁居唐中央政府所在地长安或洛阳。李栖筠迁居后,为保持其社会地位,不得不举进士科,从而与其他高宗、武则天后新兴的士大夫阶级发生利害冲突,因而导致了山东旧族李党与新兴词科进士阶级的牛党长时期的争斗。由点及面,论证精密,令人信服。

发史

发史

呜呼!吾民族蒙辫之耻,至于今已二百六十八年矣,习以为常,安之若素,几自忘固有之头颅,认胡尾为本来之面目矣。贤人杰士,严夷夏之分,抱种族之戚,宁尽去其,而不肯垂修修之尾以为汉族羞。世人论者,以为区区之,无与乎兴亡之故。呜呼!是不知夫之历史也。入关之初,令下,吾民族之不忍受辱而死者,不知凡几,幸而不死,或埋居土室,或遁迹深山,甚且削披缁,其百折不回之气,腕可折,头可断,肉可脔,身可碎,白刃可蹈,鼎镬可赴,而此星星之,必不可,其意岂在一哉?

菌阁琐谈

菌阁琐谈

词论著作。近代沈曾植著。一卷。广泛采录历代词论,尤以明清为主,时加评议,对常州派词论特多会心,并认为刘熙载《词概》“得宋人词心”,所论不乏精意。沈氏认为陈师道说苏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的话是不对的。他认为雷大使及教坊绝技,即是本色。看来,沈氏是强调苏词即是本色词。沈氏《琐谈》,亦论欧阳修之用通俗语,以为开黄庭坚之先河。同时,他又认为这大概是刘的伪作,应从欧集中删汰。一卷。共二十一则,附录有《海日楼丛钞》十六则及龙榆生辑手批词话三种。唐圭璋据旧钞本收入《词话丛编》。其中《海日楼丛钞》十六则为沈氏辑前人词论,其馀为沈氏自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