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善湘

- 姓名:赵善湘
- 别名:字清臣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庆元府鄞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赵善湘,字清臣,庆元府鄞县人。初以父恩补保义郎、成 忠郎、忠翊郎、忠训郎,后登庆元二年进士第。初为金坛县丞、余姚知县,其 后又在和州、淮南为官。宝庆时为刑部侍郎,绍定时擢兵部尚书。其后有军 功,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赵善湘著述颇多,仅存《洪范统一》一书,收于《四 明丛书》。绍定四年刻印过卫湜《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
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十三《赵善湘》:“赵善湘字清臣,濮安懿王五世 孙。父武翼郎不陋,从高宗渡江,闻明州多名儒,徒居焉。善湘以恩补保义 郎,转成忠郎、监潭州南岳庙,转忠翊郎,又转忠训郎。庆元二年举进士,以 近属转秉义郎,换承事郎,调金坛县丞。五年,知余姚县。
“开禧元年,添差通判婺州。嘉定元年,以招茶寇功,赴都堂审察,提辖 文思院。出判无为军兼淮南转运判官、淮西提点刑狱。四年,改知常州。八 年,主管武夷山冲佑观。十年,知湖州。十一年,丁内艰,明年起复,知和州, 三辞不获命。迁知太宗正丞兼权户部郎官,改知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兼淮 西提举常平,兼知无为军。进直徽猷阁、主管淮南制置司公事,兼知庐州,兼 本路安抚,仍兼转运判官、提举常平。
“十三年,进直宝文阁。以平固始寇功,赐金带,许令服系。十四年,进 直龙图阁、知镇江府。十七年,拜大理少卿,进右文殿修撰,知镇江府,封祥 符县男,赐食邑。宝庆二年,进集英殿修撰,拜大理卿兼权刑部侍郎,进宝章 阁侍制、沿海制置使兼知建康府、江东安抚使兼主管行宫留守司公事。赐御 仙花金带,进封子,加食邑。
“绍定元年,以创防江军、宁淮军及平楚州畔寇刘庆福等功,皆升其官, 进龙图阁待制。仍任,兼江东转运副使。三年,进焕章阁直学士,江淮制置 使,乃命专讨,许便宜从事。四年,进封侯,加食邑。及戮全,善湘遣使以露 布上,乃进兵部尚书,仍兼任。
“时善湘见范、葵进取,慰藉殷勤,馈问接踵,有请必应。遣诸子屯宝应 以从,范、葵亦让功督府,凡得捷,皆汝櫄等握笔草报。善湘季子汝楳,丞相 史弥远婿也,故奏报无不达。以平闽寇功,转江淮安抚制置使。五年,复泰 州淮安州、盐城、淮阴县四城,及策应京湖功,进端明殿学士,与执政恩例,仍 任,升留守,加食邑。以受金枢密副使纳合买住降,复盱眙军、泗寿二州功, 进资政殿学土,加食邑,遣使赐手诏、金器等物。九疏丐归,皆不许。请愈 力,进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封天水郡公,加食邑。监察御史劾奏善湘,御笔 以善湘有讨逆复城之功,寝其奏。
“嘉熙二年,授四川宣抚使兼知成都府,未拜,改沿海制置使兼知庆元 府。即丐祠,改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三年,两请休致,四乞归田,复提举 洞霄宫。淳祐二年,帝手诏求所解《春秋》,进观文殿学士,守本官致仕,卒。 遗表闻,帝震悼辍视朝,赠少师,赙赠加等。
“所著有《周易约说》八卷,《周易或问》四卷,《周易续问》八卷,《周易指 要》四卷,《学易补过》六卷,《洪范统论》一卷,《中庸约说》一卷,《大学解》十 卷,《论语大意》十卷,《孟子解》十四卷,《老子解》十卷,《春秋三传通议》三十 卷,《诗词杂著》三十五卷。”
《至顺镇江志》卷二十《绣谷万象》:“宋郡守赵善湘创亭于锦绣谷西北, 仍留题诗云:‘神仙楼观倚空欹,飞上金鳌背上骑。万里江山成独立,一天云 雨欲低垂。人间安得如斯地,事外方知有此奇。唤取谪仙来共话,从教习日 醉题诗。’又复用此韵。”
《至顺镇江志》卷二十一《赤马白鹞》:“宋嘉定壬午,郡守赵善湘教浮水 军五百人,以黄金沉之江中,使深得者辄予之。于是水艺极精,能潜行水底 数里。又置多桨船五百艘,无问风势逆顺,捷疾如飞。赤马、白鹞二大舟,可 载二千人。舟之式大小凡六七种,遂依八阵为法,且以新意为阵。每一搜 阅,艟舰参错,舳舻连贯。耀旌旗,轰鼓角,杂以浮水军,履波涛,为部伍,角 伎奏乐,如步康庄。”
《宝庆四明志》卷一《郡守》:“赵善湘,以资政殿大学士、银青光禄大夫、 提举临安府洞霄宫,除四川宣抚使兼知成都府,疾速前来,奏事讫,之任。辞 免间,于嘉熙二年三月十三日准入内内侍省递到御前金字牌,奏御笔依旧资 政殿大学士除沿海制置使,时暂兼知庆元府,于三月十八日交割,当月二十 五日,准省札,三省同奉御笔,依元降指挥,疾速前来奏事。在任准三月二十 五日圣旨指挥,依旧资政殿大学士、银青光禄大夫、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 已于当年闰四月初二日交割。”
《延祐四明志》卷六《典乡郡》:“赵善湘,鄞人。嘉熙二年二月资政殿大 学士、银青光禄大夫、沿海制置使兼知庆元府,名其所居之坊,曰锦勋坊。”
《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庆元二年邹应龙榜:赵善湘。”《延祐四明 志》卷六《人物考下》:“庆元二年邹应龙榜:赵善湘。”《光绪鄞县志》卷二十 《选举表一》:“庆元二年丙辰:赵善湘。案:《浙志》作仁和人。”
赵善湘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太平天国
初版于1853年,《太平天国》是西方人观察、研究太平天国革命的重要作品,是当代人研究太平天国历史无法回避的重要资料。本书依托当时在华游历的传教士见闻、西方在华官员的记录等一手资料,全方位、多层次、宽角度地展现了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兴起、发展的全过程。
物理小识
中国明清之际自然哲学著作。方以智据西晋张华《博物志》、宋僧赞宁《物类相感志》等书推衍而成,由其子方中通和学生杨暄编订(可能有所补充)。初刊于康熙初年。版本主要有康熙宛平于藻庐陵刻本、光绪宁静堂刻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万有文库丛书》本等。十二卷。成书于1643年。介绍天文、物理、数学、地学、生物、哲学等学科的知识,涉及天地、律历、风雷、雨旸、人身、医药、饮食、金石、器用、草木、鸟兽、鬼神、方术等内容的研究。书名中的“物理”指“事物之理”,不是今天物理学中的“物理”之含意,但书中有不少物理学知识的介绍和研究,并广及力、热、声、光、磁各领域。在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方面,提出“寓通几(指哲学)于质测(指自然科学)之中”
中国哲学十九讲
牟宗三著,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10月出版,29.2万字。 本书是著者在他以前的著作“才与玄理”、“佛性与般若”、“心体与性体”、以及“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等书的基础上对于中国各期哲学所作的综述,共19讲。 第一讲由特殊性入手,论述了中国以生命为对象的课题;第二讲论述了两种真理,即外延的真理与内容的真理及普遍性的不同,认为中国哲学的重点在内容的真理。第三讲阐述先秦诸子兴起的原因、起源和基本内容,认为中国文化应从孔子讲起,批评了胡适以老子为中国文化开端的思想。第四讲从先秦儒家五部经典出发,论述了儒家系统的性格在于重主体,以及儒家的主要观念和问题,用康德的“形而上学”定义,批评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儒家只讲道德问题,不讲存在问题。另一种只讲中庸,不讲理学。这两种观点都不能真正认识儒家的本质。第五、六、七讲阐述了儒家玄理的性格在于“境界形态的形上”,以及道家的基本概念、道家的智慧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影响。第八讲考察了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社会政治背景。第九讲论述了法家的工作在政治上的影响——完成君主专政;第十讲概述了先秦名家的性格及内容,并对历代的误传怪说作了批评。第十一讲叙述了玄学在魏晋时代主要的课题和价值贡献。第十二讲略述魏晋梁朝非主流的思想并简论佛教“缘起性空”一义,所牵连到的诸哲学理论与问题,阐述了玄学转化的过程。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讲对佛教的“二谛”与“三性”,大乘起信论的“一心开二门”、佛教中园教的意义、分别说与非分别说以及“表达园教”的模式、园教与园善分别作了详细的阐述。第十八讲概述了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中心课题等思想。第十九讲总结了我国儒道释三家系统,认为三家虽然思想内容不同,并无高低之分。
佛顶尊胜心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三身佛果三种悉地真言仪轨
佛顶尊胜心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三身佛果三种悉地真言仪轨,一卷,唐善无畏译,日本超然题记,慈忍题记,快道题记,略云佛顶尊胜心破地狱三种悉地,尾题佛顶尊胜心破地狱法。
楞伽经纂
《楞伽经纂》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宋杨彦国纂,分七十一章,卷第一,一切佛语心品第一,指明真相分第一 ,了妄明真分第二 ,澄识明心分第三 ,超乘证幻分第四 ,有无俱遣分第五 ,渐净即顿分第六 ,离二种声闻分第七 ,常不思议差别分第八 ,生死涅槃差别分第九 ,一切法不生差别分第十 ,五无间种性差别分第十一 ,一阐提差别分第十二 ,三自性差别分第十三 ,观二无我分第十四 ,离建立诽谤分第十五 ,随类普现分第十六 ,空离自性分第十七 ,离言即义分第十八,卷第二,一切佛语心品第二,无我如来藏分第十九 ,修行大方便分第二十 ,离缘因俱渐分第二十一 ,离言说妄想分第二十二 ,净离四句分第二十三 ,禅差别分第二十四 ,涅槃差别分第二十五 ,离言事自性分第二十六 ,如来神力建立分第二十七 ,因缘言说差别分第二十八 ,离惑乱见分第二十九 ,如幻差别分第三十 ,离名句形身分第三十一 ,离相止惑分第三十二 ,离四果差别分第三十三 ,二种觉分第三十四 ,离四大造色分第三十五 ,诸阴自性相分第三十六 ,离四种涅槃差别分第三十七 ,离妄想自性差别分第三十八 ,自觉一乘相分第三十九,卷第三,一切佛语心品第三,意生身分第四十 ,离五无间分第四十一 ,佛知觉分第四十二 ,佛等一切分第四十三 ,自得本住分第四十四 ,离有无有相分第四十五 ,宗说俱通相分第四十六 ,离不实妄相分第四十七 ,离语义妄想分第四十八 ,祛别智识相分第四十九 ,离外道转变见分第五十 ,解脱相续相分第五十一 ,了妄即空分第五十二 ,坏诸法不生宗分第五十三 ,离智即心分第五十四 ,如来说宗俱通相分第五十五 ,离世论分第五十六 ,离涅槃相分第五十七,卷第四,一切佛语心品第四,离一切根量分第五十八 ,不生不灭离言说分第五十九 ,祛外道不生不灭分第六十 ,祛外道七无常见分第六十一 ,超诸地相分第六十二 ,灭诸地而证圆觉分第六十三 ,离常无常分第六十四 ,灭识即藏分第六十五 ,五法三自性二无我分别相分第六十六 ,优昙恒沙譬喻分第六十七 ,刹那坏相差别分第六十八 ,三种波罗蜜差别分第六十九 ,如来说法离诸过差别分第七十 ,戒饮食分第七十一。
正法华经
凡十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九册。为法华经现存三译本中之最古者。本经译于太康七年(286),由聂承远传译为华语,张仕明、张仲政笔受,竺力、帛元信共同参校。本经之原本乃于阗国王宫所藏六千五百偈之贝叶本,经中含有大量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所无之譬喻故事,且品名异于妙法莲华经者亦不少,故为对照研究法华经之重要资料。全经共有二十七品,内容与罗什译本大致相同。然药草品(罗什译为药草喻品)中有迦叶之问答及日月生盲之譬喻;授五百弟子决品(罗什译为五百弟子授记品)中有入海取宝之譬喻;药王如来品(罗什译为法师品)中有宝盖王及千子善盖太子法供养之事;又诸咒皆翻梵为汉;于总持品(罗什译为陀罗尼品)与乐普贤品(罗什译为普贤菩萨劝发品)中有关陀罗尼之汉译出入甚大;将提婆达多品与见宝塔品合为‘七宝塔品’;光世音普门品(罗什译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无‘重颂’;嘱累品列于最后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