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亚泉

杜亚泉
  • 姓名:杜亚泉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会稽
  • 出生日期:1873年9月14日
  • 逝世日期:1933年12月6日
  • 民族族群:

杜亚泉(1873年9月14日-1933年12月6日),原名炜孙,字秋帆,又署伧父。浙江会稽(今上虞市)人。少时刻苦自修,曾中秀才。甲午战争后,改习数学,通日语,长于理化、矿物及动植诸科,曾任绍兴中西学堂教员。后离校赴沪,创办亚泉学馆(后改为普通学书室),并出版《亚泉杂志》(后改为《普通学报》)。清光绪三十年(1904)入商务印书馆任编译所理化部主任;编著自然科学教科书。1911—1919年兼任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主编,刷新内容,扩大篇幅,使其成为民国初期影响最大的学术政论综合刊物。在主持《东方杂志》笔政期间,发表大量政论和思想评论,成为民国初期有影响的思想家。提倡温和渐进改革的“接续主义”,即开进和保守相调和。与《新青年》展开东西文化论战。认为中西文化非“程度之差”而为“性质之异”,即前者是“静的文明”,后者是“动的文明”,两者各有其价值,也各有其偏弊,因而两者适可互为调剂补正,形成当时独树一帜的东西文明调和论。对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的流弊亦有相当的批评。提出精神救国论,认为晚清以来的进化论以物质势力为万能,以弱肉强食为天则,针对此种物质救国论的弊病,引征欧洲“精神主义之新唯心论”,重阐进化论。认为人类进化以心意遂达为目的,即在智情意上自由发展和伦理上的完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类精神的发展,因而唯有唤起国民之精神以自救。


在人生哲学上,以生命的发展为人生终极目的,并以终极目的作为评判人之行为的价值标准,人类最高道德理想是知情意及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主张综合相对厌世观和积极乐天观的“改善主义”。认为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并判定:“西洋为动的社会,中国为静的社会。动的社会产生动的文明,静的社会产生静的文明”;强调“西洋动的文明的弊端要靠中国固有的静的文明来救济”(《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曾提出中西文明的调和问题,指出: 战后西方社会的病态较中国为重,其经济的变动“必然趋向于社会主义”,而中国早在孔孟的书中就有了“社会主义”,称:“吾人当确信吾社会中固有之道德观念为最纯粹最中正者”,据此预言东西方的道德思想“必大有接近”(《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五四期间,又大力倡导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固有文化的复兴,称:“中国周孔以来,儒家一统,思想界未闻独创异说者,此我国之文明,即我国之国基”。认为中国现代“人心之迷乱”、“精神界之破产”,均起于西方文化之输入而导致“国基”之破坏,故申明反对一切“独创异说”和“主义”,重新用儒家思想来统整“可用者”(《迷乱之现代人心》)。又主张“用科学的方法刷新中国固有文明,它就会成为未来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旧思想之折衷》)。其观点和主张对当时的文化思想界有一定影响。著译、论著甚多。重要的政论和思想评论,被编为《杜亚泉文选》《杜亚泉文存》。蔡元培曾撰有《杜亚泉君传》。

杜亚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长征

长征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这本关于长征的书自一九八五年十月在美国出版以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拥有为数众多的读者,该书还在欧洲和亚洲的主要国家以及许多小国翻印出版。那些从未阅读过红军壮丽史诗的人们,现在可以从某种意义上开始了解那些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而不惜牺牲的男男女女的品质。他们将从这里开始知道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他们仅仅从统计数值中就开始明白红军所作出的牺牲有多么重大---一九三四年十月,八万六千名男女从江西出发,到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的这支方面军抵达陕北时只剩下大约六千人。

渊颖集

渊颖集

元代诗文别集。12卷。吴莱撰,吴莱私谥为“渊颖先生”。《四库全书》曾据两江总督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为吴莱门人宋濂所编,卷首有3序:至正十二年(1352)胡翰序、刘基序、胡助序。后2序未署年月,均应作于至正年间。卷1为赋,卷2-4为诗,卷5-12为文。其中影响较大的《观日赋》风格近于汉赋,延祐七年(1320)以《春秋》举荐但未中选,吴莱东游昌国,于盘陀石观日出并作此赋以明志。吴莱的诗仅为3卷,但很受诗评家重视,清人王士禛《论诗绝句》说:“铁崖乐府气淋漓,渊颖歌行格尽奇。耳食纷纷说开宝,几人眼见宋元诗。”(第16首)他还提到“吴立夫长句瑰玮有奇气”(《选古诗凡例》)。吴莱的文,以18岁时所作《谕日本书》(应即指《论倭》)较有名,“人谓其有终军、王褒之风”(胡翰序),被认为古之能言善辩者也不过如此。胡助评其为文时说:“他人恒苦其浅陋,立夫独患其宏博也。”宏博正是他为文的特点。本书目录之后,有吴莱之子吴士谔所写的1则附记,据此可知本集编成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由宋濂据其家藏文集选编成书。本集有元代原刊本传世,并曾影印编入《四部丛刊》,是比较常见的善本。另外,《金华丛书》之中也收入了《渊颖集》,《丛书集成》曾据以排印行世。

陶山集

陶山集

诗文别集。 北宋陆佃(1042—1102)撰。十六卷。佃字农师,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之祖。熙宁进士,官授蔡州推官,郓州教授,国子监直讲等,徽宗时为尚书右丞,未几出知亳州。佃少从王安石学经,为政不以新法为是。有集二十卷,原本不传已久,清乾隆间,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复辑成是集,厘为十六卷。有诗三卷,收七言古诗、律诗、五言律诗、绝句等二百二十四首;文十三卷,收札子、状、议、表、策、经解、制文、序、跋、记、书等,凡百二十二篇。其文论新法与王安石相左,故虽为师生,而政见相敌。诗以七言律诗见长。《试院夜雨思秦叔仲呈道》:“秋声秋色总无聊,千里相思鬓欲凋。独绕曲廊花院闭,夜深灯火雨萧萧”,有唐人风韵,方回《瀛奎律髓》称其格与胡宿同。其孙陆游诗鸣千古,也学有渊源。有《丛书集成初编》据《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排印本,《清芬堂丛书》本。另《四库全书》本作十四卷。《四库辑本别集拾遗》补一篇。

太上混元老子史略

太上混元老子史略

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三卷。宋谢守潮撰。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谱录类。节抄宋谢守灏《混元圣纪》而成。本书鲜见其他传本。

恨海沉冤录

恨海沉冤录

收录向恺然所著短篇小说八篇:《无名之英雄》、《孙禄堂》、《快婿断指》、《无锡老二》、《鬎福生》、《黑猫与奇案》、《岳麓书院之狐异》、《恨海沉冤录》。在前清光绪二十五六年之间,湖南因有谭嗣同、唐才常等一班豪杰之士讲求新学,设立时务学堂,湖南的风气为之一变。就是乡村里的蒙馆先生教学生,也不似从前专教《四书味根录》,做破承题、起讲了,也和学校里一般的有地理,有历史,有算学,有国文,分科教授。不过蒙馆先生的知识有限。外国语言文学,以及几何、化学等专门学问固然是没有,便是算学、地理,也只能拿着《数理精蕴》和《方舆纪要》等书,拣自己看得懂的说给学生听罢了。

华严经三十九品大意

华严经三十九品大意

华严经三十九品大意,一卷,清永光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