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顺鼎

易顺鼎
  • 姓名:易顺鼎
  • 别名:字实甫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湖南龙阳(今汉寿)人
  • 出生日期:1858
  • 逝世日期:1920
  • 民族族群:

易顺鼎(1858~1920),近代诗人。字实甫,又字实父、中硕,别号哭庵、一厂、一厂居士、忏绮斋等。湖南龙阳(今汉寿)人。出身于官僚之家,少有神童之誉。光绪元年(1875)中举。捐资得刑部郎中。光绪十三年(1887)以道员衔分发河南,治理贾鲁河。后因母丧,辞官隐居江西庐山琴志楼。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北上从军。倡言“今日之要义,一在有战而无和,一在先罚而后赏”(《盾墨拾余·拟陈治倭义疏》),激烈抨击李鸿章妥协误国。在《敬陈管见疏》和《请罢和议褫权奸疏》中痛斥李莲英等权奸祸国殃民。《马关条约》签订后,两度主动赴台湾和刘永福等筹划抗日事宜。光绪末年,任广东钦廉道道员。辛亥革命后,始则逃往上海,后又赴京与袁克文游。袁世凯当国时期,任代理印铸局长。袁世凯死后,生活更加颓唐。自评其生平曰:“初为神童,为才子。继为酒人,为游侠少年,为名士,为经生,为学人,为贵官,为隐士。忽东忽西,忽出忽处,其师与友谑之为‘神龙’。其操行亡定,若儒若墨,若夷若惠,莫能以一节称之。为文章亦然,或古或今,或朴或华,莫能以一诣绳之。要其轻天下,齐万物,非尧舜,薄汤武之心,则未尝一日易也”(《哭盒传》)。


易顺鼎诗学中晚唐,与樊增祥齐名,并称为近代诗坛中晚唐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诗咏物、写景、咏史、抒怀各种题材均有。自称“生平好游,山水道长,半生足迹,几遍天下”(《琴志楼游山诗集自叙》),故纪游写景诗相当多。写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诗作,慷慨激昂,洋溢着爱国激情。如《感事书怀》云:“衮衮诸公满汉京,不应无计答升平。已已东帝连西帝,犹自南兄依北兄。骑虎势难今日下,屠龙势早昔年成。版泉涿鹿天王事,莫道皇家总厌兵。”《金陵上刘岘帅四首,时以倭警被召》云:“瞻韩御李感难禁,枨触生平泪满襟。墨从戎思裹革,黄冠归里岂甘心!功名慷慨留皮豹,身世苍茫择木禽。愿执干戈负弓弩,前驱直入阵云深。”《寓台咏怀》云:“宝刀未斩郅支头,惭愧炎荒此系舟。泛海零丁文信国,渡泸兵甲武乡侯。偶因射虎随飞将,苦对盘鸢忆少游。马革倘能归故里,招魂应向日南州。”其他如《华阳镇谣》和《宁陵县界始见种罂粟,以东更盛》等诗,对清朝地方政府与人民的矛盾也有所反映。另外,也有一部分诗思想平庸,情趣卑下。陈衍评其诗曰:易顺鼎“与樊樊山布政称两雄,惟樊山始终不改此度,实甫则屡变其面目,为大小谢,为长庆体,为皮、陆,为李贺,为卢仝,而风流自赏,近于温、李者居多。虽放言自恣,不免为世所訾 ,然亦未易才也”(《石遗室诗话》)。王以敏评曰:“其勇敏神隽似长源、长吉二李,而其憔悴婉笃则又似卫叔宝。所著诗古文词,哀韵顽艳往往令人泣下”(《魂北集序》)。著有《丁戊之间行卷》、《摩围阁诗》、《出都诗录》、《樊山沌水诗录》、《蜀船诗录》、《四魂集》、《庐余集》、《琴志楼编年诗集》、《琴志楼游山诗集》、《摩围阁词》等。部分诗文集汇编为《琴志楼易氏丛书》。

猜你喜欢的书

前汉刘家太子传

前汉刘家太子传

变文。古代民间讲唱文学的最初形式。全文共有甲、乙、丙三卷,但都已首尾残缺。1899年发掘于甘肃敦煌千佛洞石室。原文1卷。又题《刘家太子变》。附有西王母赠桃、宋玉荐友、郑简公作书“举烛”、汉哀帝断袖4则故事,内容与正文无关,有人认为颇似后来“说话”中的“入话”。《前汉刘家太子传》叙写汉朝帝位被王莽篡夺,太子隐逃到南阳。南阳有一张老,其子夜梦太子前来,便按梦中指示接太子来家,假充养子。朝廷悬赏捉拿,太子逃出城外,口中含7粒粳米,并含竹简以呼吸,藏在土中7天7夜得以逃脱。后经耕夫指点,去昆仑山太白星处,得其言教,遂兴兵恢复汉家帝业。此作品被录入王重民等编辑的《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太平广记钞

太平广记钞

八十卷,明天启六年(1626年)刊刻。它是冯梦龙对《太平广记》进行加工后的精编本。冯梦龙一生笔耕不辍,在小说、戏曲、民歌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他秉持着稗官野史可以疗俗的观念,从《太平广记》中采摭精英,将原部类、篇目精心编排,又对文本内容进行了细腻的考订、删改,提高了文本的叙事审美价值。同时,他还在书中附着了数量、质量皆十分可观的评语。文言小说选集的编纂是晚明文言小说兴盛的表现之一,反之也促进了文言小说在明末清初的发展。《太平广记》作为“文言小说之渊薮”,是当时文言小说选本的重要素材来源。冯梦龙直接取材于《太平广记》,利用删繁就简、合并更置等手法,编纂成《太平广记钞》。经过冯梦龙加工整理的《太平广记钞》,在篇目的分类归置、故事的整合编排等方面都较原书更为出色,并且体现了冯梦龙纯熟的编纂技巧和缜密的编纂理念。

书述

书述

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撰。称书有八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繇、王羲之,传授于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陆柬之等,流传于当时。记述了擫、压、钩、揭、抵、拒、导、送之法:擫者,擫大指骨上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钧;压者,捺食指著中节旁;钩者,钩中指著指尖钩笔,令向下。

桧亭集

桧亭集

元诗别集。9卷。丁复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元顺帝后至元年间,丁复的女婿把丁复的诗作汇辑成帙,由于丁复寓居金陵时,宅院中有两株古桧,所以本集名为《桧亭集》。丁复门人李谨之又曾陆续搜集丁复诗作,编为《桧亭续集》(或称《桧亭后集》)。这两种诗集都未见传本。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南台御史张惟远据以上两集编成9卷本,刊于集庆学舍,《四库全书》本就是元刊9卷本。《桧亭集》善本尚有几种清抄本,一般又据明人偶桓编的《乾坤清气》补入丁复诗十余首。卷首有元顺帝后至元五年(1339)李桓序,后至元六年李孝光序,至正四年危素序,至正十年杨翮序。卷1为四言诗,卷2为五言古诗、联句(仅1题),卷3为七言古诗,卷4为五言长律,卷5为五言律诗,卷6为五言绝句,卷7为七言长律,卷8为七言律诗,卷9为七言绝句。丁复较擅长七言诗,七言古诗、律诗几乎占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二。丁复的诗较少雕琢,而意趣超然,可惜《桧亭集》所收主要是他晚年之作。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慈舟法师讲,弟子通彻、通法、通方记录,将释此经大科分二、一者总释名题,二者别解文义

不思议功德诸佛所护念经

不思议功德诸佛所护念经

二卷,南云阇耶崛多译。北云曹魏录失译人名。共有千一百二十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