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桢

刘桢
  • 姓名:刘桢
  • 别名:字公幹
  • 性别:
  • 朝代:汉代
  • 出生地:东平(今属山东)人
  • 出生日期:179
  • 逝世日期:217年
  • 民族族群:

刘桢(179―217年),汉末诗文作家。字公幹。东平(今属山东)人。“建安七子”之一 。父刘梁,少有清才,以文学见贵。建安中,刘桢同应玚一起,被曹操辟为丞相掾属。为人倨傲,尤不拘礼节。太子曹丕曾宴请邺下文人,酒酣坐欢,曹丕命甄夫人出拜,坐中众人皆俯伏以敬,唯刘桢平视为常。曹操闻之大怒,以不敬之罪收服劳役,后又免罪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217),染疫疾而亡。


他的五言诗在当时颇负盛名,曹丕《又与吴质书》说他“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其诗风格高古超越,气格峭拔,钟嵘谓之“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诗品》上),差可勾其魂魄。所以,钟嵘把他列为上品,并说“自陈思(曹植)以下,桢称独步”(同上),评价甚高。今传诗十余首。其《赠从弟》3首,直抒怀抱,志气超迈而慷慨悲凉,独臻高古,最能体现其“坐啸虎生风”(元好问《论诗绝句》)的风格特色。刘诗弱点在于“气过其文,雕润恨少”(钟嵘《诗品》上)。明代胡应麟亦指出其“气过词”(《诗数》内编)的毛病。


刘桢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毛诗义问》10卷。其书例依汉人家法,究心考据,训释名物,与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相似。已佚。又著录《刘桢集》4卷,亦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刘公幹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

刘桢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里山异兽谭

里山异兽谭

本书是日本民俗学家、画家早川孝太郎的经典作品,收录了日本三河、横山等地区的老猎人等所讲述山野中出没的野兽的故事,主要以野猪,鹿和狸猫的轶事为主,既有猎人山民的口头故事,比如猎人射杀了体格异常的大野猪的故事、 母鹿被杀死后跟来的小鹿的故事、在村庄发生的可疑事件怀疑是狸猫的恶作剧……又有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诸如净琉璃姬与鹿、狸猫所变的文釜茶壶等,还有民俗掌故等组成的独特的传统世界,以取自日常生活的鲜活表达加上作者精心的文字加工而形成的民俗学经典作品。

中国接骨图说

中国接骨图说

日本人二宫献彦可撰。成书于公元1807年。此书精辟地总结了18世纪中国骨科的主要经验。全书列“接骨总论”、“正骨图解和接骨经验方”。此书最主要成就是“正骨图解”。书中绘有十五母法、三十六子法的骨折整复图及其说明,特别介绍旋转复位法整复颈、腰痛等。此书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译成中文出版。[图片请参阅PDF版]

上清太霄隐书元真洞飞二景经

上清太霄隐书元真洞飞二景经

《上清太霄隐书元真洞飞二景经》,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南朝。《无上秘要》已引此书。原为《太上玉佩金铛太极金书上经》之一部分,后分出单为一篇。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叙述五离解过移死度生之法。内称壬申、丙申、戊申、甲申、庚申之日为「五离之日」,上天诸神于此五日检校世人功过,「离别善恶生死之人」。修道者当于此五日「首罪于太阴,修生于太阳,落死籍于北帝,求仙于五星」。其修持方法,于此五日平旦、日中、夜半三时入室烧香,向高上玉皇君、玉晨太上君、太素三元君等神首过谢罪,存思五方五星君。据称行此道七年,即可移死度生。

医经原旨

医经原旨

六卷。清薛雪 (1681—1770)撰。薛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扫叶山人、磨剑山人、槐云山人。吴县 (今江苏苏州)人。自幼好学,博学多才,工诗文,擅绘画,因母病钻研医学,博览医书,精于医术,与当时名医叶天士齐名,为吴县两大医家。薛氏深研《内经》,颇有心得,临床经验丰富,善治湿热病。著有《湿热条辨》、《一瓢诗话》等书。此书成于乾隆十九年(1754)。是对《内经》部分原文进行分类并注释。共分为九类,为摄生、阴阳、脏象、脉象、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分类多取张介宾 《类经》之说,而有所删并。因针灸之法另有专书,故此涉及内容甚少。注释上于诸家之说广集约取,采张志聪之说为多,对其义理未尽者,又参加己义加以申说,旨在推求《内经》之意蕴,故名。其分类及选文虽不若李中梓 《内经知要》简要精当,然对若干条文的注释、阐发,确有独到之处。其疾病一类,居全书之半,发挥最详。于注释经文之外,薛氏往往综论历代医家诸证治法,经义合与不合,为之折衷。此书见解颇有独到之处,可供学习、研究 《内经》参考之用。张介宾《内经》和陈念祖《灵素集要》,所引经文皆著其篇目,此书则不然,是为一失。有乾隆十九年(1754)薛氏扫叶山庄刻本,清宁郡简香斋藏版本,1928年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中州集

中州集

金诗总集。全称《翰宛英华中州集》。十卷。附 《乐府》一卷。金元好问(1190—1257)编。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山人。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鸿词科,授儒林郎、官国史院编修等,金亡后不仕。著有《续夷坚志》等。此集选录金一代之诗,诗人二百四十九人,诗二千二百五十九首。首录显宗二首,章宗一首,不入卷数。其余分为十集,以十干纪之。辛集目录傍注“别起”二字,其人亦复始于金初。似乎七卷以前为正集,七卷以后为续集。壬集自马舜以下别标“诸相”一门,列刘豫等十六人;“状元”一门,列郑子聃等八人;“异人”一门,列王中立等四人;“隐德”一门,列薛继先等四人。癸集,列知己三人,南冠五人,而附见宋遗民赵滋及好问父兄诗于末,前有好问自序。各人为小传,详具始末,兼评其诗。入四库时,以毛晋刊本为蓝本。有 《四库全书》 本。

六祖坛经释译

六祖坛经释译

《坛经》是唐代高僧惠能大师的言行录。一般说来,佛教典籍之中,只有佛的言行录才可以称为经。其中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记载惠能大师言行的这部《坛经》。一位中国高僧,其言行得以称为经,并为大家所接受,本身就说明了这部经的价值及其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