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特

福斯特
  • 姓名:福斯特
  • 全名:爱德华·摩根·福斯特
  • 性别: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伦敦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另称E. M.Forster,1970年7月7日~1879年1月1日),20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他出生于伦敦,父亲是一个建筑师,在他还是婴孩时就去世了。福斯特曾在剑桥大学学习。剑桥大学自由的气氛,以及1901年他对希腊和意大利的访问,对他的思想及其以后的创作影响较大。福斯特一生共创作了5部小说。前4部是连续创作的,它们的主题基本上都是: 赞美希腊、意大利的充满生气与活力的生活,强调个人的、内心的生活的丰富,希望改变英国人,特别是英国中产阶级的那种沉闷、枯燥的生活。这4部小说是: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05) 、《最长的旅程》(1907) 、《可以远眺的房间》(1908) 、《霍华德别区》(1901)。其中最著名的一部是《霍华德别区》,它使福斯特赢得了英国第一流小说家的声誉。作品描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探索了人们之间建立真诚关系的可能性。小说在结构上把情节和象征巧妙地组织在一起。


在写作这些小说期间,福斯特旅行到了很多地方。《霍华德别区》 出版后,他在印度呆了一年,这次旅行给他的印象极深。1922年,他又一次到了印度。1924年,他发表了他的杰作《印度之行》。在这部小说中,福斯特所关心的仍是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与其前期小说相比,这部作品有其进步之处: 它的题材选取的是社会政治题材,谴责了英国殖民者对印度人民的压迫。在作品中,福斯特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在西方之间是否有相互理解的可能? 印度人是否能真正成为英国人的朋友? 福斯特对此是悲观的,他意识到了人道主义思想的软弱无力,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它。


自创作小说《印度之行》后,福斯特没有再发表小说。1924年后,他开始撰写随笔和传记文学。1927年,他出版了著名的文学批评讲演集 《小说面面观》(1927),这本书被誉为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以后他又将散文编成集子 《两呼民主》 (1951)出版。晚年,他作为剑桥大学的教授在那儿度过余生,1970年去世。


人道主义思想,是福斯特世界观的一个突出方面。他的最高理想就是人类的真诚和善良。福斯特是“布卢姆斯伯里派”的成员。这个流派的共同特点就是: 激烈反对维多利亚时代以来的社会的保守、狭隘,反对中产阶级思想的束缚和钳制。福斯特也不例外。福斯特在艺术上较有成就。他的作品风格平易自然,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同时擅长于对人物进行细致的心理分析。

猜你喜欢的书

罪孽

罪孽

信子的丈夫精一,上个月到北海道经商,至今没有回来。精一是经营煤炭的,为了买卖上的事,他常到东北的常盘和北海道去。每次走前都和信子订下回来的大概日期,有时为了工作,常常晚回来几天。这次,超过预定时间已有一个多星期了。头几天,信子也没在意。因为,丈夫在出差期间是从不给家中寄信或打电报的。对此,信子曾发过牢骚表示不满,可是丈夫却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我的工作就是这样各处跑,预定时间说变就变,哪能一一通知你。再说。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回来,会更有乐趣。”

升庵集

升庵集

《升庵集》是明代学者、文学家杨慎的诗文及一部分学术著作的合集。又称《升庵全集》《太史升庵全集》,明万历间四川巡抚张士佩编订并主持刻印。包括赋、杂文11卷,诗29卷,杂著41卷,凡81卷。杂著是张士佩取《丹铅录》、《谭苑醍醐》等书删除重复,分类编次,附于诗文之后,亦较《丹铅总录》为有绪。有明万历十年(1582)成都刻本。又有万历间所刻“外集”一百卷,“遗集”二十六卷。另有清乾隆六十年(1795)所刻全、外、遗各集。明简绍芳编《杨文宪公年谱》一卷,清李调元编《升庵先生年谱》一卷,可资参考。

红楼梦评论

红楼梦评论

近代王国维著。五章。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第二章《红楼梦之精神》,第三章《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第四章《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第五章《余论》。作者从叔本华哲学观出发,认为“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惟有文艺能减轻人的痛苦,“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红楼梦》的主题便在于宣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而“解脱之道在于出世”。作者指出《红楼梦》的悲剧是“由于剧中之人物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为“人生之所固有”的“悲剧中之悲剧”,因而可称“宇宙之大著述”,具有最高的美学价值。作者还对“索隐派”的观点提出批评,认为文学艺术所反映的“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惟文学艺术“贵具体而不贵抽象,于是举人类全体之性质置诸个人之名字之下”,故不宜穿凿比附。其见解多涉及美学原理而越出文学批评之外,为自来评《红楼梦》者所未曾有。初载光绪三十年(1904)第八至十三期《教育丛书》,光绪三十一年收入《静安文集》。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中国近代文论选》及1963年中华书局排印《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均收入此文。

素问悬解

素问悬解

医经著作。13卷。清黄元御(坤载)撰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作者认为“先圣传经本以起死,讵知下工学古反以伐生,良由文义玄深,加之编写凌乱”使然,故力纠错简。于是按养生、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治论、刺法、雷公问、运气等十类将《素问》的主要内容重新予以编次,在原文各段之后均有扼要注释。并将已佚的《刺法论》和《本病论》二篇补齐。书末附冯承熙《校余偶识》1卷。

太史公行年考

太史公行年考

王国维著,司马迁年龄考证,现当代学者中,王国维最早对司马迁生年进行系统考证。1917年,王国维编制《太史公年谱》,开始系统考证司马迁的行年。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贞《索隐》和张守节《正义》所引材料相同,之所以有十年之差,是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数字讹误。王国维运用数字分书写法的“鲁魚豕亥”常理:“三讹为二,乃事之常;三讹为四,则于理为远。”推论《索隐》“年二十八”为“年三十八”之误。王国维还从司马迁的行年、师从与交游三个方面,为公元前145年说找到了许多有力证据,系统论证了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为之后司马迁生年研究指引了方向,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广泛影响。

义云和尚语录

义云和尚语录

凡二卷。又作义云语录。日僧永平义云撰,圆宗、即门等编。本录与永平道元之学道用心集同为日本曹洞宗典籍刊行之嚆矢。卷上收录杭州灵隐山独孤淳朋之赞、宝庆寺与永平寺之上堂语、小参、法语、偈颂等,卷下为拾遗,包括永平寺语、正法眼藏品目颂、义云和尚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