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特

福斯特
  • 姓名:福斯特
  • 全名:爱德华·摩根·福斯特
  • 性别: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伦敦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另称E. M.Forster,1970年7月7日~1879年1月1日),20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他出生于伦敦,父亲是一个建筑师,在他还是婴孩时就去世了。福斯特曾在剑桥大学学习。剑桥大学自由的气氛,以及1901年他对希腊和意大利的访问,对他的思想及其以后的创作影响较大。福斯特一生共创作了5部小说。前4部是连续创作的,它们的主题基本上都是: 赞美希腊、意大利的充满生气与活力的生活,强调个人的、内心的生活的丰富,希望改变英国人,特别是英国中产阶级的那种沉闷、枯燥的生活。这4部小说是: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05) 、《最长的旅程》(1907) 、《可以远眺的房间》(1908) 、《霍华德别区》(1901)。其中最著名的一部是《霍华德别区》,它使福斯特赢得了英国第一流小说家的声誉。作品描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探索了人们之间建立真诚关系的可能性。小说在结构上把情节和象征巧妙地组织在一起。


在写作这些小说期间,福斯特旅行到了很多地方。《霍华德别区》 出版后,他在印度呆了一年,这次旅行给他的印象极深。1922年,他又一次到了印度。1924年,他发表了他的杰作《印度之行》。在这部小说中,福斯特所关心的仍是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与其前期小说相比,这部作品有其进步之处: 它的题材选取的是社会政治题材,谴责了英国殖民者对印度人民的压迫。在作品中,福斯特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在西方之间是否有相互理解的可能? 印度人是否能真正成为英国人的朋友? 福斯特对此是悲观的,他意识到了人道主义思想的软弱无力,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它。


自创作小说《印度之行》后,福斯特没有再发表小说。1924年后,他开始撰写随笔和传记文学。1927年,他出版了著名的文学批评讲演集 《小说面面观》(1927),这本书被誉为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以后他又将散文编成集子 《两呼民主》 (1951)出版。晚年,他作为剑桥大学的教授在那儿度过余生,1970年去世。


人道主义思想,是福斯特世界观的一个突出方面。他的最高理想就是人类的真诚和善良。福斯特是“布卢姆斯伯里派”的成员。这个流派的共同特点就是: 激烈反对维多利亚时代以来的社会的保守、狭隘,反对中产阶级思想的束缚和钳制。福斯特也不例外。福斯特在艺术上较有成就。他的作品风格平易自然,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同时擅长于对人物进行细致的心理分析。

猜你喜欢的书

康熙睢州志

康熙睢州志

七卷,康熙32年刻本,[清]戴斌修,汤斌纂。睢州金天德三年(1151)改拱州置。治襄邑县(今河南睢县,明省入睢州)。属南京路。辖境相当今河南睢县、柘城、民权等县地。元属汴梁路。明初属开封府,嘉靖中改属归德府。清不辖县。1913年改为睢县。

王氏医案

王氏医案

原名《回春录》。医案。清王士雄撰。周鑅辑录。二卷。士雄有《温热经纬》已著录。同郡周字光远,搜集王氏自道光四年(1824)至二十三年临证验案,编辑成帙,于二十三年刊行。书中以年代为序收载外感、内科杂病、妇科等医案近百则,约二万言。其中以内科杂病为多。每案详叙患者里居姓氏、病症病因、脉法方药,溯因求源,辨证精当,论治灵活。叙案详细完整,阐发精辟,析理超卓。于枢机气化,升降出入,独具只眼。如治伏气诸病,多用轻清流动之品助其升降,疗温热多以凉润清解之法。对后世颇有影响。故后人评隲“用药多平淡,而治病多奇中”。是书为有实用价值的医案著作,可临证参考。有道光二十三年刻本,《潜斋医书三种》本,光绪十八年(1892)重刻苏州交通益纪图书馆藏版刻本。

钱锺书选唐诗

钱锺书选唐诗

本书以1983到1991年间,由钱锺书先生遴选、杨绛先生抄录而成的一部唐诗选手稿整理而成。这部手稿此前从未对外公布,直到2020年11月,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获准首次出版。人文社的编辑对手稿进行了必要的整理。本书收录诗人308位,选诗1997首,充分体现了钱锺书先生对待唐诗的态度和选诗的独特视角,是研究钱锺书诗学思想的重要文献,也是全面展示唐诗艺术风貌的大型选本。此外,杨绛先生在手稿上标注的日期、旁加的评语,也体现了钱杨夫妇在学术上的日常互动。 通过《钱锺书选唐诗》,读者朋友不仅可以欣赏到唐诗的多样全貌,也可以了解这两位学人隽永美好的诗书生活。这是一部充满文学趣味,且饱含学人性情的诗选。

毛诗类释

毛诗类释

二十一卷,清顾栋高著。此书成于乾隆壬申年(1752年)。序文、案语都称臣,可能是进呈皇帝的著述。分二十一类,在《序》中叙及自得的内容:如于《释地理》类,提出邶、鄘、卫是三个地名,而不是三个国家的名称;于《释山》类,提出“崧高维岳”是吴岳,而不是五岳的中岳;于《释水》类,提出《吉日》里的漆沮,不是《緜诗》、《周颂·潜》中的漆沮;于《释时令》类,提出刘公早以建子(农历十一月)为正月;于《释祭祀》类,提出褅飨明堂是周公首创;于《释官职》类,提出司徒、司空、司马之设立皆在《周官》之前;于《释兵器》类,提出古代兵士的甲都是皮革所作;于《释宫室》类,提出《君子阴阳》是伶官所著,而非妇女所作;于《释草》类,提出麻有两种;于《释鸟》类,知桑扈也有两种;于《释马》类,提出《卫风》的、《鲁颂》的牧马,都是用来准备战争用的,《司马法》的“马牛车乘俱出于民”,是王莽伪托之文,所言多出于前人所说,如邶、鄘、卫为三地名说出自顾炎武:《崧高》“维岳”为吴岳之说出自阎若琢;漆沮之说出自许谦;公刘建子之说出自毛亨;古甲用革之说出自陈祥道;麻有两种之说出自蔡卞;桑扈两种之说出自陆佃等。但此书博采众说严谨, 不以名物训诂炫博,而以阐发经义为重。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袁了凡用来训诫他儿子所作的家训,当时命名为《诫子文》,在劝善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佛家的“境随心转”与道家的“转改运数”中所谓“境”和“运”其实是瞬息万变的,变化的依据就是人的起心、动念。《了凡四训》列举了了凡先生的亲身经历及其他果报故事,从种何种因、得何种果的因果观出发,劝诫世人多行善举。《了凡四训》虽然是一部家训,但是其劝善之意已经超出了“小我之家”,更怀有佛家的“普度众生”精神。这部家训主体部分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通篇都在说明人可以掌握和改变自己的命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和践行。

菩萨行处

菩萨行处

《铃木大拙禅论集》是世界禅学权威铃木大拙先生的重要著作,被世界各国学者、专家视作权威而广泛援引。本书为论集系列之三,译者又将其称为《菩萨行处》,从《华严经》和《般若经》(包括《心经》)两部大经谈到菩萨的理想、菩萨生命的源头和行处,主要探讨学者的归趣。重点揭示禅对于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滋养及疗愈作用。铃木先生文笔凝练,论述真切深刻,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于现代读者同样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尤其有助于现代人自行自省安顿心灵、挣脱藩篱,如实地看清生命的奥秘和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