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起元

- 姓名:杨起元
- 别名:字贞复,号复所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广东归善
- 出生日期:1547
- 逝世日期:1599
- 民族族群:
杨起元(1547~1599),明哲学家。字贞复,号复所,广东归善(今广东惠阳)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翰林编修,历任国子祭酒、礼部侍郎,后召为吏部侍郎兼侍读学士,未上任而卒。谥文懿。师事罗汝芳,以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宗。认为世界本无物,只不过人见其有则有,只有明德这个本体,才存在于人人心中,且人人相同,既不能增得一丝,也不能损得半毫。“其气禀拘他不得,物欲蔽他不得,无工夫可做,只要自识而已。”(《明儒学案》)所以无论愚夫愚妇,古今圣贤,在这方面全无半点差异。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在于明明德;愚人之所以为愚人,就在于未明明德。只要能明明德,即使愚夫愚妇,也可以成为圣人。他说:“明德之明,一明也。明明德之明,又一明也。明德之明,明之出乎天者也。明明德之明,明之系乎人者也。系乎人者,必由学问之力,以求其明。学问一毫之未至,即其明亦未彻。”(《杨复所证学书》)认为学问不必向外界寻求,只要求之于心即可。就是说明德好比一个人的面目,本来就已存在,求明德就好比照镜子认识自己的面目一样。那些求之于外在事物而做学问者,就如同不识自己的面目,徒然以脂粉膏泽加以妆点一般。虽然妆点得好看,却与自身面目毫不相干。所以“明德不离自身,自身不离目视、耳听、手持、足行,此是天生来真正明德。至于心中许多道理,却是后来知识意见。过而不化者,不可错认为明德也。”(同上)同时又主张以仁恕待人,推己及善。认为人心如一,人人心中都有善,人人身上都有恶。认为一个人要不时地反省自身,是否存在着善,这个善是从何而来的,无非是得自圣贤之书、父兄之教、师友之扶持、环境之影响。如此看来,自己本身又哪来的善?那些普通之人,既没读过圣贤书,又无父兄之教、师友之助、环境之影响,又怎能怪他无善?有恶无恶,也同属此理。所以“凡属己者,有善应须看到无,无恶务需看到有;凡属于人者,无善务须看到有,有恶应须看到无。看之久久,忽然自悟,便能全身藏在恕中,而能喻人矣。”(同上)此外,释、道学说在他思想上也有所反映。认为世界本属虚无,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的眼鼻口耳在起作用。如果“无目则亦无色,无耳则亦无声,无口则亦无物,无身则亦无事。我既不立,物亦不对,而一归之礼焉。礼安在哉?天理而已。天理又安在哉?有在即非天理也。”(同上)进而提出格物归无论。认为格物也有通彻的含义,对已经通彻的再去格,就如同将治世当作乱世。他说:“格物者,己与物通一无二也。如此,则无物矣。有则滞,滞则不通;无则虚,虚则通。物本自无,人见其有。格物者,除其妄有,而归其本无也。”(同上)《明史》卷283有传(附《王畿传》内)。著作有《证学编》4卷、《证学论集》1卷、《杨王懿集》12卷。
杨起元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泪与翼
现代短篇小说集。王统照著。江面一片黄雾,几乎把秋原的夜色与水流泯没了界限。远处——在层雾的稀薄处微微露出三五点白影,似浮动也似静止。
两河清汇
水利志。清薛凤祚撰。八卷。凤祚字仪甫,益都(今属山东)人。尝师事鹿善继、孙奇逢。受算术于西洋穆尼阁,以善天文著称。著有《圣学心传》、《天学会通》。是书当于乾隆年间成书。八万余字。首冠黄河、运河图,上为黄河,下为运河,制作甚详,并绘有两岸各支流、湖泊及沿岸城镇等。正文分运河、黄河两部。卷一至四为运河包括运河修守事宜、运河形势、运河总部职官诸篇。凡运河北起昌平、通州,至南浙江沿途各水系、湖泊泉河诸目皆详载之,其中仅山东济、兖二府十七县有泉四百二十七处。卷五至八为黄河详载黄河职官、夫役人数,历代黄河水患及治河成绩,其《历代治河》篇记汉武帝元光三年至清康熙十二年间历次治理黄河情况。卷七录明潘季驯《河议辨惑》,仅加标题,文字略有改动。详辨古今河防得失,疏证明析,具有水利史料价值。有《四库全书》本。
周易参同契注
周易参同契(阴真人),原题「长生阴真人注」。但书中引述隋朝萧吉、唐初李淳风著作。故近人陈国符考证此书当为唐人以东汉阴长生之名而作。《通志•艺文略》着录「阴真君周易参同契三卷」,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三卷,收入太玄部。此书为《参同契》注本之一,以外丹说解释经文。谓大丹分八种而三品最尊,上品为神符自雪九转金液大还丹,中品为紫金丹砂,下品为紫金丹。此三品丹「鸟食成风,蛇饵为龙,人服长生」。其炼丹法大抵以土为炉,置鼎器于其上,入药固济后升火烧炼,其炼丹程亭为「朱化为汞,汞变为金,金变为砂,砂化为丹,故曰还丹」。亦即以天然丹砂烧炼后复变为金砂,还归本体而成还丹。合丹之后,先启告上清而后依法服食。
三国史话
本书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生前所写的惟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学作品。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三国史上存在过的与三国文学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能完全信从史书记载和文学记载的观点。本书文字流畅,是一部难得的三国普及读物。
唯识论
《唯识论》是熊十力在北京大学讲授唯识论的第三种讲义印本,一九三〇年由公孚印刷所印制。基本思想仍沿一九二六年印本而来,对佛学的批评则更为尖锐。这是一九二六年印本与一九三二年《新唯识论》文言文本之间的过渡环节。
华严感应缘起传
佛教感应集。清弘壁辑。一卷。记述《华严经》之结集、流传、研究及持诵《华严经》的传说和史实。内容大多采自《华严经疏演义钞》、《付法藏因缘经》、《华严经传记》、《华严经感应传》、《华严悬谈会玄记》等书。分十个部分叙述:(1)“九会说经”,介绍《华严经》的结构;(2)“围山结集”,述文殊师利与阿难赴铁围山结集《华严》类经典的情况;(3)“天龙护藏”,讲《华严》类经典的规模、收藏地点等;(4)“龙树诵出”,讲龙树诵出《华严经》的情况;(5)“流传西域”,讲《华严经》在西域各国流传的传说;(6)“法领请归”,讲晋僧支法领到西域取《华严经》的经过;(7)“觉贤初译”,讲佛陀跋陀罗译出“六十华严”的经过;(8)“喜学重翻”,讲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的过程;(9)“正彰感应”,主要从《华严经疏演义钞》中录出持诵《华严经》的灵验神异事迹;(10)“续集感通”,主要从《华严经感应传》和《华严悬谈会玄记》中录出的持诵《华严经》的灵验神异事迹。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