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
  • 姓名:奥古斯丁
  • 全名:圣·奥勒留·奥古斯丁
  • 性别:
  • 国籍:罗马帝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公元354年11月13日
  • 逝世日期:公元430年8月28日
  • 民族族群:

圣·奥勒留·奥古斯丁(Saint 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年11月13日 - 公元430年8月28日),罗马帝国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学”的最高权威。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克赫腊斯)。父亲是异教徒。母亲是基督教徒。母亲对他影响很深。他先在本地受人文教育,370年赴迦太基学习修辞学。曾在塔加斯特、迦太基、米兰等地创办学校,担任修辞学教师。早年信奉摩尼教。在米兰受基督教主教安布罗斯(Ambrose,约339—397年)影响,放弃对摩尼教的信仰,接触并研究新柏拉图主义哲学,387年改信基督教。388年返回塔加斯特。391年,在北非希波地区(今阿尔及利亚的安纳巴)任神父。396年升主教,在任终身。430年汪达尔人围攻希波时,死于此城。


奥古斯丁学说的主题,是用柏拉图主义特别是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对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神学理论进行系统的阐述和论证。他依据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上帝是最终的实在,而宇宙间的一切都是上帝的创造。断言上帝作为最终的实在一定是完满的,所以没有理由要他变化;因为一个完满的东西发生变化,就会成为不完满的。宣称上帝是永恒的,上帝不存在于时间之中,时间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全善的,上帝的善不仅在于最真实,而且在于爱人类,在于和平和安稳。从基督教的“创世纪”出发,强调整个世界是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宣称“天主创造一切”,离开上帝的意志和创造活动,世界就不存在。主张“三位一体”说,认为上帝是一个有感情、意志和智慧的神圣实体,它具有三个不同的位格,即圣父、圣子和圣灵;这三个位格虽各有其独立性,但它们在本体上又是一个东西,即上帝本身。宣扬“原罪”说,认为人类祖先犯了罪,因而人人都是天生的罪人,都要受苦受难为他们赎罪。提出“预定论”和命定论,声称谁可以得福,谁可以得祸,谁将得拯救,谁将遭惩罚,都是上帝的预先安排和决定,没有天命,就连一根头发也不会从头上脱落下来。因此,劝诫人们听天由命,甘受苦难,服从统治,等待上帝的恩赐。宣扬禁欲主义,要求人们“爱上帝,鄙视自己”,弃绝现实生活,抛弃肉体享受,绝情除欲,为死后生活作准备。


在认识论上,奥古斯丁反对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认为认识的对象是上帝,人的一切知识都是关于上帝的知识。声称唯有依靠超自然的神秘的精神,才能认识真理,而认识了神秘的精神,也就认识了真理,这要靠对上帝的爱才能达到。竭力用理性证明信仰的合理性,力图把哲学与神学、理性与信仰结合起来。但认为,信仰是一种超自然的启示,是上帝的恩赐,要认识必须首先信仰;而理性只是解释信仰,“理解是为了信仰,信仰是为了可以理解”。因此,信仰先于理性,高于理性,理性不能与信仰相抵触,只能为信仰服务。


奥古斯丁用其神学理论说明社会历史现象。认为自从人类降世之后,上帝创造了两座城:上帝之城和尘世之城。上帝所选择的得救的人构成上帝之城,它是“幸福的天国”,是完善的、永恒的;上帝确定要毁灭的人形成尘世之城,它是罪恶的痛苦的世界,是不完善的、暂时的。这两座城在最后审判之前,是混合在一起的,审判之后就完全分开了。宣称人类的历史就是上帝之城战胜尘世之城的历史。断言由基督亲自设立的唯一正宗的“大公教会”是上帝之城的体现,而世上人们生活的世界则是尘世之城的体现。鼓吹教权主义,认为教会是上帝在尘世的代表,教会的权力高于世俗的权力;国家必须服从教会,教会应凌驾于国家之上,成为绝对的统治者。


奥古斯丁的神学哲学体系反映了罗马帝国崩溃时期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基督教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为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料,对后来宗教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奥古斯丁的思想被中世纪封建教会奉为“真理的台柱”,他的著作同《圣经》一样被列入教会的经典。


著述甚丰,最主要的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论上帝之城》等。


奥古斯丁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法国卢梭著。1755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该书是作者社会历史观的代表作,阐明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因素,分析不平等的起源和发展的基本原因,提出克服不平等的方法。认为人类最初处于“自然状态”之中,既没有善也没有恶,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种类的道德关系,更没有统治和奴役,人人平等和自由。但人类具有“自我完善能力”,人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增长才智,积累技艺,特别是农业和冶金技术的发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革命,为私有制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私有制的产生使“自然状态”过渡到“文明社会”。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进一步,社会就是在矛盾和对抗中发展。认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形成贫者与富者在经济上的不平等;第二阶段是富者为了保护私有财产, 诱骗贫者制订契约, 形成国家与法, 从而形成政治上的不平等, 确立了富者对贫者的统治; 第三阶段是政府权力的腐败, 变成专制政治。除了君主之外, 人人都没有任何权利, 人人都是“奴隶”。从另一种意义上说, 人人又都是平等的, 所以这里虽是不平等的顶点, 但又回复到一个新的自然状态。恩格斯称赞这部著作是18世纪形而上学统治时期的一部辩证法的杰作。

立春以前

立春以前

现代散文集。周作人著。上海太平书局1945年8月初版。收作者1944年1月至1945年1月所写散文33篇。作者在《后记》中说,“我写文章虽说是聊以消遣,但意思却无不是真诚的”,“对于中国却是多少总有益的吧”。在《男人与女人》、《女人的禁忌》等文中,对以男子为中心的封建礼教以及对吸毒、嫖妓、赌博等腐败社会现象进行针砭批判。《雨的感想》是篇风物小品,作者用水墨画般的淡雅拙朴的笔致,为人们勾勒出一幅浙东水乡的秋雨泛舟图,再现了田园诗般的恬淡意境,是周作人后期闲适小品中罕见的佳作。在《文坛之外》中,作者概述了他自己几十年来写文章的态度。《明治文学的追忆》一文记述了作者涉猎日本明治大正时代的文学及受其影响的情况。《十堂笔谈》这组文章是对青年谈学习的,涉及汉字、国文、外语、国史、博物、医学、佛经、风土志等方面。书中还收有24首作于1937年11月至1943年10月的《苦茶庵打油诗》和《〈风雨后谈〉序》等8篇题跋。

丸经

丸经

宋宁志老人所作关于捶丸的专著。全书 分上、下两卷,共32章,约1.3万字。《丸经》论捶丸 “足以收其放心,养其血脉,而怡怿乎性情”;“亦卫生之 微奥,而训将练兵之一技也。”说明捶丸既有强健身心的 效果,同时是一种军事嬉戏。《丸经》对捶丸运动场地、用 品、竞赛人数、方式、规则等都作了系统完整的说明。

从政遗规

从政遗规

《从政遗规》中有关官吏道德问题的观点和论述。《从政遗规》是中国古代重要官箴著作,清代陈宏谋编辑的著作《五种遗规》之一。清代乾隆年间,陈宏谋对宋代至清初二十二位封建官吏的官箴著作加以辑录而成,是供清代官吏修齐治平的重要参考书。《从政遗规》是研究宋代至清代初期官德思想的重要著作。作者在书中“篡录前贤嘉言,阐明修治至理”。目的是为“有司牧之责者”一官吏提供“临民治事”的原则和方法。

上清帝七书

上清帝七书

第一书。清光绪十四年十月八日(1888.11.11)呈递。请求光绪帝内修政事、讲求变法,慎左右、通下情,以期十年致强,二十年雪耻。是书以大臣阻难,未能上达。第二书,1895年5月2日,康有为邀集十八省一千三百余名举人,联名上书朝廷,向清政府提出变法的建议,史称“公车上书”。第三书。清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六日(1895.5.29)上呈都察院,十一日(6.3)上达光绪帝。详述变法方策,认为欲雪国耻、保疆圉,自应富国、养民、教士、治兵。光绪帝读后,深受感动,立命阁臣誊抄副本数份,发各省督抚会议奏复。第四书,清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八日(1895.6.30)上呈,力言变法体要及先后缓急之事。是书以顽固派拒绝代呈,未能上达。有上海时务报馆石印本。第五书,清光绪二十四年正月三日(1898.1.24)上呈。请求光绪帝采法俄、日以定国是;集群才而谋变政;听任疆臣各自变法,以举庶政。并告诫说,如再不锐意更张,“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对光绪帝震动很大。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清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八日(1898.1.29)总理衙门代呈。极言“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之理,继请光绪帝取法日本,全面维新,并提出了全面维新的纲领。故宫档案《杰士上书汇录》存有真本。第七书,译纂((俄彼得变政记))成书呈请代奏折。

学佛考训

学佛考训

十卷,清净挺辑。读书难读佛书尤难不博通不旁览遂呶呶于是非得失之间盖鲜有合也俍亭和尚于学无不窥著书满家已卓卓自命矣虽然犹有虑今所称禅学者皆闇于绿字赤文者也经生之家守其师说又不习禅典奈何于是取三古以来百世而上华梵语言及其行事探逸集微判为十部碎金积玉一无所遗大要足以赞空王延慧命扶庶类正人伦一览之间儒佛毕备矣俍和尚之心何其广且大也息波道人见而善之充厥篇章更为诠次用投贝叶之林将补贯华之义余欢喜踊跃敬题其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