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昌

- 姓名:张燕昌
- 别名:字文鱼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清浙江海盐武原镇人
- 出生日期:1738
- 逝世日期:1814
- 民族族群:
张燕昌(1738—1814),字文鱼,号芑堂,又号金粟山人,清浙江海盐武原镇人。生于乾隆三年,卒于嘉庆十九年,享年七十七岁。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七)优贡,嘉庆元年(一七九六)举孝廉方正。擅篆、隶、飞白、行、楷书,精金石篆刻、勒石,工画兰竹,兼善山水、人物、花卉,亦精竹木雕刻,皆攸然越俗,别有意趣。勤奋好学,为浙派创始人丁敬高弟(高弟意为高足、高徒,是丁敬入门弟子)。初及门时,囊负南瓜二枚为贽,各重十馀斤。敬欣然受之,为烹瓜具饭焉。大胆创新,试以飞白体入印,被誉为浙派篆刻的“负弩前驱”。海盐文人治印之风,变始自张氏。亦曾师事嘉兴张庚,又在杭州与梁同书、翁方纲探讨考释,终日不倦,多所创见。
好古嗜学,一生所见古书甚多,与藏书家鲍廷博极为友善,鲍氏曾赠送宋刻《汤注陶诗》。向吴骞借书数种,又奔赴河北搜集周在浚所著《南唐书注》18卷,为罕见之书,极少流传。家有藏书楼曰“娱老书巢”、“冰玉堂”等,藏书以精品见称。藏书印有“芑堂手拓”、“石鼓亭”、“张氏燕昌藏”等。著有《金栗笺说》《金石契》《三吴古砖录》《古来飞白书考》《石鼓文释存》《芑堂印存》等。子张开福,字质民,号石匏,晚号太华归云叟,篆刻家,亦富藏书,藏印有“文渔父”、“石鼓亭”、“闲情”、“金粟山人”、“白苗嘉谷”、“知不足斋主人所贻”等。
张燕昌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伤寒缵论
二卷。清张璐撰。张氏博览 《伤寒论》诸家注本,认为喻昌《尚论篇》、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等书颇得要领,遂以二书注释为主,参以己见,取张机《伤寒论》重分其例,撰成《伤寒缵论》二卷。又以原书残佚较多,证治不全,广搜前人之论,撰成《伤寒绪论》二卷。书名含义为:“缵者,祖仲景之义;绪者,理诸家之纷纭而清出之,以翼仲景之法。” 《缵论》先载原文,次附注释,末录正方一百一十三首。《绪论》首载六经传变、合病并病、标本治法及正伤寒以下四十证,又分别表里,如发热头痛、结胸自利之类。末录杂方一百二十余首。《缵论》部分将王叔和整理本重加编次,采喻昌等诸家注文,附以己见。《绪论》部分博采前人方论,对 《伤寒论》证治加以补充,虽编次有所变异,个别方剂组方尚不够严密,但对伤寒从症状、色、舌等方面加以辨证,颇有独到之处。此书文字朴实,内容丰富,先后采用七十余家之著作,广证博引,为研究《伤寒论》有价值的参考书。有康熙六年 (1667) 刻本。
上清三真旨要玉诀
道教经典。原经卷数不详,约成书于南北朝。《正统道藏》收入残本一卷。P.2576背、S.6219。首尾均残。原属同卷,但文字不连续。共存约四百十二行,前二百十五行不见于《道藏》本,第二百十六行以下见于《道藏》。此经系摘录早期上清派经典中有关修真摄养方术之要诀杂凑而成。主要有导引、服气、叩齿、咽液、思神、内视、按摩、诵经、微咒等方术。体例类似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和《登真隐诀》,故刘师培《读道藏记》疑此经即为《登真隐诀》之缺卷,
呵旁观者文
呵旁观者文,发表于1900年2月的《清议报》,是梁启超的“新文体”代表作之一。此文从关系“国家之盛衰兴亡”的高度,提出了“国人无一旁观者,国虽小而必兴;国人尽为旁观者,国虽大而必亡”的论点,全文既有形象生动的比喻,又有严肃深刻的议论,条理清晰,笔锋犀利。
诗说
三卷,清惠周惕著。此书对毛公《诗传》、郑玄《毛诗笺》、朱熹《诗集传》都不专主,多以己意考证。大旨谓《大雅》、《小雅》的区分是根据音,而不是以政来区分;“正雅”、“变雅”美刺陈错,不必分《六月》以上为正,《六月》以下为变,《文王》以下为正,《民劳》以下为变。又疑《周南》、《召南》二十六篇全为房中之乐,不必定指某人。提出《周南》、《召南》之分,郑玄笺误以为文王;天子、诸侯都得有颂诗,故《鲁颂》不为僭越。这些说法都有理有据。但亦偶有未安之说,如以“颂”兼美刺,与“诵”相通之类。今存《四库全书》。
比较宗教学
《比较宗教学》堪称宗教圣典。圣严法师以其学通古今、演绎东西,倾力将欧亚古文明国度所衍生成熟的宗教派别,与原始宗教,依源流、内涵、经典分论;同时又作一统合论述巨细靡遗。分立:原始宗教、未开化民族的宗教、古代民族的宗教、印度的宗教、中国的宗教、少数人的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及佛教十章、四十五节、二百四十七篇,其工程之浩繁,难以尽数,是为人类文明史中之最重要的文化资产之一。
观无量寿佛经图颂
观无量寿佛经图颂,亦称《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图颂》,简称《观经图颂》。明传灯撰。一卷,清行盛序,张文嘉序。坊本有图,此本不载,丁福保著观无量寿佛经笺注移印,见新编续藏丁氏佛学丛书。以图经摄颂的形式注释畺良耶舍译《观无量寿佛经》。经文分成三十段,每段附图一张,均以四字命题,图旁更附七字八句或十六句颂文,间或附按语。本书至清顺治十二年(1655)曾重刻流通。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