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埃莱尔

- 姓名:米歇尔·埃莱尔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莫斯科
- 出生日期:1922年8月31日
- 逝世日期:1997年1月3日
- 民族族群:
米歇尔·埃莱尔,本名米哈伊尔·雅科夫列维奇·海勒(Михаил Яковлевич Геллер 1922年8月31日-1997年1月3日),1922年8月31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工人阶级犹太家庭,1997年1月3日逝世于巴黎10区,是俄罗斯裔法国历史学家。
1941年至1945年,他就读于莫斯科大学历史系,1946年毕业,论文题目是德俄关系史。
1950年,他刚刚与波兰女青年热尼亚结婚,孩子还在摇篮里,就被苏联当局逮捕,被判15年苦役,并被送往哈萨克斯坦北部的劳改营。六年后,他于1956年获释,移居波兰,在那里他与AndrzejDrawicz和AndrzejWajda等人一起工作。之后,他移居法国,从1968年起,他的所有作品都在法国创作,并为多家杂志撰写专栏,包括波兰杂志《Kultura》、《LaPenséerusse》和《LePoint3》。
他被巴黎第四大学索邦分校任命为名誉教授,一直任教至1990年。
1997年1月3日,他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就在几个月前,他完成了耗费十年心血的巨著《俄罗斯及其帝国史》。
米歇尔·埃莱尔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怎么办
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 (1828 ~1889)著。长篇小说。作于1863年。副标题是《新人的故事》。作品塑造了“普通的”和“杰出的”两类“新人”。罗普霍夫、吉尔沙诺夫、薇拉体现了普通“新人”的特点:嫉恶如仇、蔑视旧世界、富有同情心,是“合理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对社会起了资产阶级启蒙学家的作用。拉赫美托夫是“杰出”的“新人”代表。他是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职业革命家。作品通过上述人物的爱情纠葛,并穿插其秘密革命活动,回答了反对专制制度应当怎么办这一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即必须产生“新人”,由他们来实现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小说布局新颖,人物刻划生动、感人,语言带有政论色彩,又常用隐喻和暗示手法以避开当局的审查。是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被誉为“生活的教科书”。
夷白斋诗话
诗话。明顾元庆撰。一卷。元庆有《顾氏文房小说》已著录。此编以其斋名名书,总四十则。杂记元、明诗坛轶诗轶事。诸多无名诗人之作,赖此以存。间有论及唐人诗集、诗句、亦可备一说。其中介绍明人几本诗集,鲜为人知,有一定价值。此书都是品评诗人诗作之语,大部分是作者乘兴而发的随感。所论诗人以本朝者居多,而且多为名不甚显者。书中对李东阳诗评价较高,谓其“音节浑厚雄壮,不待雕琢”,并认为李东阳的乐府诗,尤有“新意”,能道古人所未道。有《学海类编》本,《历代诗话》本。
敕封天后志
《敕封天后志》是清代莆田人林清标于乾隆年间编纂成书的。它分上下两卷,是第一部关于妈祖信仰的系统完整的学术著作,其中大量内容是记述妈祖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保护神的神迹,并且具体而生动,引人入胜。妈祖庇护在海上航行的使节、客商、水手、船民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许多生动的传说故事,很有魅力,蕴含着各个历史阶段的国家海事活动和所从属的社会历史文化。这本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影响深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莆田城区举人林霈,东渡台湾任凤山县教官。当时台湾府到处兴建天后宫,可谓盛况空前。因为林霈是海神妈祖的后裔侄孙,对“祖姑”极为崇拜,他也想到台湾弘扬妈祖的神迹,但苦于没有史料,于是,写信请他的父亲林清标(清乾隆六年辛丑科举人,壬戍会试副榜,官惠安县儒学教谕),编写《天后志》,向台湾同胞介绍海神天后的生平史迹。林清标不负其望,深入实地,考察、搜集天后的生平事迹。他根据康熙年间册封琉球国的副使妈祖裔侄林麟?所写的《天妃显圣录》和历代正史,编撰了《天后志》上下两卷,名曰《敕封天后志》,刊行于世,在闽台广为传播。
静心
生命起始之时,最初的那颗心除了清净透明什么都没有,可是在红尘俗世中混得久了,这颗心好像什么都沾染上了。在不断地求索与挣扎中,有时候心会越锁越紧,越来越浮躁迷乱找不到方向。《静心:弘一法师的人生幸福课》的文字中渗透着弘一法师的风骨和智慧,给浮躁的人们一份安宁,告诉人们一切顺其自然,便能宁静致远。它让人们在风云变幻中宠辱不惊;在岁月流逝中心清如水;让人们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大彻大悟、禅定心安。让我们跟随大师的指引,一路找到灵魂的栖息之地,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法华经大成
法华经大成,十卷,清大义集并序,张希良序,卷首为始末提纲悬谈经题弘传序释。
阿毗昙心论
梵名Abhidharmahr!daya -s/a^stra 。凡四卷。略称心论。印度法胜造,东晋僧伽提婆及慧远合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以发智论、六足论为基础的说一切有部,因大毗婆沙论之编集而确立了说一切有部之立场。由于大毗婆沙论太博大,法胜遂于西元二五○年将该书浓缩为二五○偈,为说一切有部重要论书之一。对小乘佛教基本概念如有漏、无漏、色法、十八界、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进行论释。计分为十品,即:界品、行品、业品、使品、贤圣品、智品、定品、契经品、杂品、论品。于印度,此论之研习曾盛行一时,其释论亦有数部。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僧伽提婆译为中文,十六年慧远整理成四卷。异译本有北齐那连提耶舍与法智共译之阿毗昙心论经六卷、刘宋僧伽跋摩等译之杂阿毗昙心论十一卷,皆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