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上瀛

徐上瀛
  • 姓名:徐上瀛
  • 别名:号青山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徐上瀛,明音乐家。生卒年不详。号青山。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武举出身。明末曾参与抗清,后改名谼,号石帆,隐居吴门。为明代古琴虞山派集大成者,和严澂同受业于陈爱桐的弟子,但琴风不同。其音乐美学,特别注重琴曲演奏的实践体验,在传统简要的琴论基础上,创造了琴况二十四论。其基本观点,虽未超出儒家传统声音美学思想,但系统地描述了“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等二十四个美学范畴,从音乐演奏的神情趣味,到演奏的美声意态形貌,均有所涉及。明确提出“首重者,和也”、“弦上之取音惟贵中和”的美学命题,把“淡和”、“清和”、“和静”、“清淡”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和审美标准。又提出“丽”、“亮”、“采”的美学要求,以使琴音免于枯淡,但他否定“媚耳之声”,反对“其声艳而可悦”,规定“丽”只能出于“古淡”,“美”只能发于“清静”,“亮”只能显于“沉细之际”、“无声之表”,“采”只能是古玩般的“宝色”,商彝周鼎般的“暗然之光”。又提出了“劲”、“健”的审美要求,以使琴音免于疏慵、柔懦,但只能“于从容闲雅中刚健其指”,使“冲和之调无疏慵之病”,仍以“淡和”为最高的美学原则。要求演奏必须“兴到而不自纵,气到而不自豪,情到而不自忧,意到而不自浓”,规定琴乐必须绝无“雄竞柔媚”之态,“间杂繁促”之音,反对“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纤秾”、“绮丽”的美学风格。强调儒家传统美学风格,即“正始风”或雅正之音,又注意吸取道家美学精华,追求“希声”的美学意境:“所谓希者,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有入无。”又说:“调古声淡,渐入渊源,……此希声之引伸也。”反映其糅合儒道美学精神的特色。在阐明琴乐的审美原则时,又提出一整套演奏美学思想,认为琴音的道理,不全在指上,又无一不在指上,其关键仍在指上:“未始是指,未始非指,不即不离,要言妙道固在指也。”强调必须明音律,通音理,讲指法,善处理,做到指音相合,使指之吟猱绰注,轻重缓急传达出音之韵味、情趣。既重视意,强调必须意先于音,音随乎意,又不忽视音,认为用意必先练音,练音方能洽意。要求演奏者深于“气候”,臻于至美。认为“若手指任其浮躁,则繁响必杂,上下往来音节俱不成其美矣”,认为“不足则音亏缺,太过则音支离,皆为不美”。只有演奏纯粹、自然、神妙,熟练掌握乐曲结构变化的关键所在,才能使演奏获得生命。指出演奏意境具有“宛在”、“若在”、“影现”、“徜恍”等意象特征,它存在于深微之处,须经“始作”、“引伸”而后才能“通乎杳渺”,达于“寓境”。并有“可会而不可即”,“非知音者未易知”的特点。要求演奏者必须成为“养气之士”,通过“养气”修养工夫,才能使气息平静,使演奏者具备有“君子之质”、“贞静宏远之度”。其美学思想,对于我国古典音乐美学影响至巨,对今天的器乐演奏仍有借鉴意义。著有《万峰阁指法閟笺》一卷、《溪山琴况》一卷,又辑有《大还阁琴谱》六卷。

徐上瀛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死屋手记

死屋手记

《死屋手记》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纪实小说。全书由回忆、随笔、特写、故事等独立成篇的章节组成,结构巧妙,交织成一幅沙俄牢狱生活的鲜明图画。这部作品实际上可称为大型报告文学。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沙俄苦役犯监狱的野蛮、残暴和极其可怕的图景。陀思妥耶夫斯基还对犯罪原因进行了研究,指出是专制农奴制度下残酷的生存条件造成了人们的犯罪。

五百家注柳先生集

五百家注柳先生集

诗文注。 唐柳宗元(773—819)撰,宋魏仲举辑注。四十五卷(存二十一卷),新编外集三卷,《龙城录》二卷, 附录四卷。宗元有《河东先生集》 已著录。 仲举, 名怀忠,建安人。南宋书贾。曾编辑韩柳年谱。此集成于庆元六年(1200)。冠宗元年谱,并列柳集所收评论诂训诸儒名氏。此集与百家注本基本相同,皆详列各家注释者姓氏,而且正文及注释,除少数刻误外,亦无大别,只个别处稍有差异。如卷首所列注释者姓氏中,百家注本有“普慈文氏(名谠,字词源)”、“武信王氏(名儒, 字尚友),”五百家注本无。五百家注本所列“鹤山吕氏(名东,字伯阳)”、建安蔡氏(名梦弼, 字傅卿)”、“建安魏氏(名怀忠,字仲举)”三人,则为百家注本所无。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

中国吃

中国吃

作者唐鲁孙,本名葆森,鲁孙是他的字。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1946年到台湾,1985年在台湾病逝。满族镶红旗后裔,珍妃的侄孙。毕业于北京崇德中学、财政商业学校,曾任职于财税机构。年轻时只身外出谋职,游遍全国各地,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被誉为民俗学学。加之出身贵胄,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有美食之名。唐鲁孙将自己的饮食经验真实扼要写出来,正好填补了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某些饮食资料的真空,成为研究这个时期饮食流变的第一手资料。 唐鲁孙以文字形容烹调的味道,好像《老残游记》山水风光,形容黑妞的大鼓一般。 民以食为天,吃是文化、是学问、也是艺术。自号“馋人”的唐鲁孙先生,游遍大江南北,遍尝中华美味,本书便是他“吃文化”与“吃艺术”之集萃。除了谈吃,还谈酒与酒文化,谈喝茶,谈香烟。文中一段与幽默大师林语堂先生一夕谈烟,精妙无比不容错过。

尚书注考

尚书注考

一卷。明陈泰交撰。泰交字同倩,浙江嘉兴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旨在指摘蔡沈《书集传》之疏漏,凡所指摘,引经、注经不相照应者3条,同字异解者362条。其中不相照应者3条,蔡《传》引经、注经显相矛盾,诚蔡氏之误;其同字异解者,一字容有数义,指摘未免过严。此书无所指摘,均直录注语,不加论断,亦不援引古义、旧说。此书稍逊马明衡《尚书疑义》与袁仁《尚书砭蔡编》。马、袁二书于《书集传》名物制度多所驳正,泰交此书则重在指摘《书集传》训诂之疏漏,可与马、袁二书互补。现存有清抄本,藏浙江图书馆,另有《海山仙馆丛书》本、《碧琳琅馆丛书》本,《芋园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遗教经论

遗教经论

全一卷。印度天亲菩萨造,南朝陈代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此论乃释论‘遗教经’之书。分七科释之,以阐述菩萨所修之教法。依此论释,遗教经乃属大乘部。注疏有遗教经论记三卷(观复)、遗教经论住法记一卷(元照)等。

治意经

治意经

一卷,失译。说数息观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