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上瀛

- 姓名:徐上瀛
- 别名:号青山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徐上瀛,明音乐家。生卒年不详。号青山。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武举出身。明末曾参与抗清,后改名谼,号石帆,隐居吴门。为明代古琴虞山派集大成者,和严澂同受业于陈爱桐的弟子,但琴风不同。其音乐美学,特别注重琴曲演奏的实践体验,在传统简要的琴论基础上,创造了琴况二十四论。其基本观点,虽未超出儒家传统声音美学思想,但系统地描述了“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等二十四个美学范畴,从音乐演奏的神情趣味,到演奏的美声意态形貌,均有所涉及。明确提出“首重者,和也”、“弦上之取音惟贵中和”的美学命题,把“淡和”、“清和”、“和静”、“清淡”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和审美标准。又提出“丽”、“亮”、“采”的美学要求,以使琴音免于枯淡,但他否定“媚耳之声”,反对“其声艳而可悦”,规定“丽”只能出于“古淡”,“美”只能发于“清静”,“亮”只能显于“沉细之际”、“无声之表”,“采”只能是古玩般的“宝色”,商彝周鼎般的“暗然之光”。又提出了“劲”、“健”的审美要求,以使琴音免于疏慵、柔懦,但只能“于从容闲雅中刚健其指”,使“冲和之调无疏慵之病”,仍以“淡和”为最高的美学原则。要求演奏必须“兴到而不自纵,气到而不自豪,情到而不自忧,意到而不自浓”,规定琴乐必须绝无“雄竞柔媚”之态,“间杂繁促”之音,反对“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纤秾”、“绮丽”的美学风格。强调儒家传统美学风格,即“正始风”或雅正之音,又注意吸取道家美学精华,追求“希声”的美学意境:“所谓希者,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有入无。”又说:“调古声淡,渐入渊源,……此希声之引伸也。”反映其糅合儒道美学精神的特色。在阐明琴乐的审美原则时,又提出一整套演奏美学思想,认为琴音的道理,不全在指上,又无一不在指上,其关键仍在指上:“未始是指,未始非指,不即不离,要言妙道固在指也。”强调必须明音律,通音理,讲指法,善处理,做到指音相合,使指之吟猱绰注,轻重缓急传达出音之韵味、情趣。既重视意,强调必须意先于音,音随乎意,又不忽视音,认为用意必先练音,练音方能洽意。要求演奏者深于“气候”,臻于至美。认为“若手指任其浮躁,则繁响必杂,上下往来音节俱不成其美矣”,认为“不足则音亏缺,太过则音支离,皆为不美”。只有演奏纯粹、自然、神妙,熟练掌握乐曲结构变化的关键所在,才能使演奏获得生命。指出演奏意境具有“宛在”、“若在”、“影现”、“徜恍”等意象特征,它存在于深微之处,须经“始作”、“引伸”而后才能“通乎杳渺”,达于“寓境”。并有“可会而不可即”,“非知音者未易知”的特点。要求演奏者必须成为“养气之士”,通过“养气”修养工夫,才能使气息平静,使演奏者具备有“君子之质”、“贞静宏远之度”。其美学思想,对于我国古典音乐美学影响至巨,对今天的器乐演奏仍有借鉴意义。著有《万峰阁指法閟笺》一卷、《溪山琴况》一卷,又辑有《大还阁琴谱》六卷。
猜你喜欢的书
齐乘
山东地方志。元于钦(1284—1333)纂修。六卷。钦字思容,益都(今属山东)人。官国子助教,兵部侍郎,益都路总管。山东,古齐地。古称诸侯国史为“乘”,因以名志。钦曾周览齐地山川,考诸经史,遍访乡老而纂是书初稿,后经其子于潜在至元五年(1339)最后定稿,并撰释音一卷。凡四万余字。内容分沿革、分野、山川、郡邑、古迹、亭馆、风土、人物等八门。作者齐人,又官齐地,见闻较确,叙述简赅,虽间有舛误,仍不失为地方志中的善本。
印指
印学论著。清初秦爨公著。秦爨公, 河南人, 事迹不详。此文不分卷次, 首论章法、字法、刀法, 继叹俗儒六书为游艺而失古文, 转而论评生平所见诸家之作, 如司马尧夫、陈卧云、项养长、刘无生、胡爱寮、沈子和、张大木、洪德润等, 因未见经传, 可补《广印人传》 之缺失, 颇具价值。其评语褒贬均有。唯论及十竹斋 (胡曰从) 等印作, 则抨击激烈, 诋为 “妖孽”, 诚一家之言。与秦氏另著 《印说》, 均载于冯泌《东里子别编》。有丁仁审定旧抄本, 辑入 《西泠印学丛书》、《历代印学论文选》。
下苦歌
学人若要实修真,先须下苦莫逡巡。
从来神仙不易得,死里逃生甚艰辛。
如来雪山受冷淡,达摩长庐打劳尘。
无根树
《无根树》是明代的张三丰先生在武当山天柱峰修道时留下的丹道名篇。顺为凡,逆修仙,《化书》 “其说多本黄老道德之旨,文笔简劲奥质。”大抵本齐物以言道化,本虚无以言术化,本无为以言德化,本道德以言仁化,本税多民饥以言食化,本见素抱朴以言俭化。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化中,《化书》的核心思想就是“化”,“虚”才能“化”;凡自有而无,自无而有,即是“化”,虚”是道的本源。《锺吕传道集》论还丹第十三,有所谓「炼形成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与《化书》中常提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练虚合道」所论丹法异曲同工,这是内丹学中所谓“顺则生人”的原则;“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是内丹学中“逆以成仙”的原则。逆修返源的理论,正是以老子“归根复命”的哲学为基础 。
地之子
短篇小说集,台静农作,收入《地之子》 中的小说有14篇,正如鲁迅所说:“在争写着恋爱的悲欢,都会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作者从民间取材,以朴实而略带粗犷的笔触,描画出人间的酸辛和凄楚。《蚯蚓们》展现的是典卖亲人的尘世惨剧,《负伤者》 中反映的是富豪霸妻,自己也被陷入狱的人间不平,《烛焰》描画的是旧社会习见的所谓“冲喜”,揭露了那种封建婚姻的残酷面貌,《天二哥》里把那种以欺凌弱者为荣的天二哥的愚昧自负刻画得生动逼真,《新坟》里的四太太,女儿被大兵奸死,儿子被大兵打死,家产被吞没,她被折磨得发疯,而这一切,却成为茶客们取乐的谈资,茶客们冷酷和麻木的面貌,跃然纸上。《拜堂》描写了穷人汪二和自己寡嫂成婚,细腻地刻画了他们那种追求、羞愧、委屈的复杂心理,写出了下层人民暗淡的生活和顽强的生存意志。作为未名社的一员,台静农明显地受到了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他执著地反映着现实人生,用他的心血描画着耳闻目睹的种种人间不幸,因而这些作品尽管主要还只是素描式的勾勒,它毕竟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某一方面。
英云梦传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又名《英云梦三生姻缘》、《三生姻缘》、《英云三生梦传》,八卷十六回。题“震泽九容楼主人松云氏撰”, “扫花头陀剩斋氏评”,题署说明作者为苏州人, 字松云,号九容楼主人,姓名与生平待考。卷首有剩斋氏《弁言》,《弁言》写于癸卯之秋,今存版本标明刊刻年月的最早的是嘉庆十年,此前癸卯年有康熙二年、雍正元年和乾隆四十八年,从书的内容和文笔看,不会是康熙年间的作品, 《小说字汇》又未载,可能性最大的是写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书叙唐德宗年间,苏州府秀才王云,游虎丘遇一美女,一见钟情。后去杭州进香,又见此女,拾得其所遗诗帕,知其为吴氏女梦云。寻访中误入福云庵,遇美尼慧空欲以终身相托,王云仅与之结为姐弟。乃托名云章入吴府为记室,欲与梦云通意,未遂。出赴乡试,途中遇盗。盗首曾受王云之惠,善待之。得识其义女英娘,二人私订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