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

齐白石
  • 姓名:齐白石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南湘潭人
  • 出生日期:1864年1月1日
  • 逝世日期:1957年9月16日
  • 民族族群: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中国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原名纯芝,字渭清,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寄萍老人、借山吟馆主者等。湖南湘潭人。出身农民,自幼放牧打柴,后因体弱无力耕田,改学雕花木工,为寻求雕花新样,便与绘画结下不解之缘。此后交结当地文人,学习诗文、篆刻、书法,以卖画、刻印为生。中年多次出游南北,足迹遍及六、七个省市的主要城市,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57岁后定居北京,专业卖画、刻印。1927年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京华美术专科学校教授。抗日战争期间,为了不让日本侵略者和汉奸特务有可乘之机,他贴出有名的《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告白》,表明对占领者的敌意:“中外官长要买白石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充分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当日本侵略者和汉奸走狗没收他的存款,搅乱他的画室时,他不为敌人的气势汹汹所压倒,借诗画抒发自己胸中的苦闷和义愤。1944年在《群鼠图》上题句说:“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闹如许,既啮我果,又剥我黍。烛炧灯残天欲曙,严冬已换五更鼓。”又如作《题画蟹》云:“处处草泥乡,行到何方好,昨岁见君多,今年见君少。”在艺术上他常向名家陈衡恪等学习,其画晚年更取法徐渭、朱耷、扬州八怪以及吴昌硕等诸家之所长,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画风趋于写意。其篆刻初学浙派,后采用单刀直下的刻法,布局奇肆朴茂,遒劲有力。60岁后,画风遽变,重视创造,融合传统写意画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擅长花鸟鱼虫,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练质朴,色彩鲜明热烈;并善于把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虫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亦画山水、人物。新中国成立后,对书画、篆刻的活动益见勤奋,1952年创作大幅的百花与和平鸽的图画献给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赢得了国际和平战士的称赞。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画院名誉院长。90寿辰时,文化部授予他“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光荣称号。1957年9月16日在北京病逝。作品编有《齐白石作品集》。

齐白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火焰冰封的迷宫

火焰冰封的迷宫

伦敦大量黄金失窃,伦敦警察厅的警长麦弗瑞克·纳克姆面对毫无头绪的案件束手无策,只得向好友,侦探汉密尔顿·克里克求助。此时的克里克正受奈杰尔爵士的委托调查夜间在沼泽地神秘出现的冰封火焰现象和与之相关的人口失踪案。 失踪者的脚印在沼泽地中一块焦草皮处消失,不久后其尸体却突然在其附近被发现。奈杰尔爵士成了头号嫌疑人。沼泽地究竟藏有怎样的秘密,黄金失窃与人口失踪是否存在联系?

贤博编

贤博编

明叶权撰。一卷。书成于万历年间。本书主要记述作者游历吴越、燕赵、福建、广东等地时的所见所闻及师友所胪述。内容广博,举凡民情、官场、风土、外贸等多有涉及。其中亦有科举应试、捐纳监生为官,以及进士、状元入仕之刚正的记载。如富家监生拜县丞,杭州太守娄志德,乡会试考官以题目坐讥讪得罪,上虞进士叶经自称出寿昌等。有万历黄应台刻本。今有中华书局校勘本。

寓简

寓简

南宋沈作喆撰。十卷。作喆字明远,号寓山,湖州(今浙江吴兴)人。绍兴进士。官至左奉议郎。曾有《寓林集》三十卷,今佚。约当淳熙元年(1174)成此书。以评议北宋名臣之篇居多。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本书以考辨经史诗文为主,涉及面较广。由于作者学问渊博,才辩纵横,所述颇可供参考。此书自序题“甲午岁”,是为淳熙元年(1174),据序知此书为作者放废以后所著。书中多文史杂考,往往信实有据。所记北宋遗闻轶事,亦可资考证。

珞琭子赋注

珞琭子赋注

二卷。按钱曾 《读书敏求记》称《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二卷,李同、王廷光、释昙莹、徐子平四家注解。考《永乐大典》所载共有二本,一为徐子平注,一即此本,而独题释昙莹之名,但李同、王廷光之说也悉存。可能钱曾之本是后人辑四家之说合为一书,所以题名互异,也可能释昙莹采李、王二家之注附以己说,故同列二家之名。释昙莹所注往往以命理附合《易》理,似不及徐子平注明白切实。但如所列王廷光 “命限”一条颇为精确,释昙莹自论“孤虚”一条亦有可采择。此书上卷三家之注并载,下卷则释昙莹之注为多。又释昙莹自序以李同、郑潾并称,而卷中并无郑潾一语,疑是传写脱佚,或者是《永乐大典》有所删节。王廷光、李同二人生平事迹皆不可考。释昙莹以谈《易》名于一时,洪迈《容斋随笔》称其为 “易僧”,可见其以《易》理言命理是本于此书。有《墨海金壶》本、守山阁刊本、《四库全书》 本等。

吉康治乱记

吉康治乱记

《吉康治乱记》,明朝万历年间,彭希周撰写。该文收入《明清广东稀见笔记七种》,彭希周生卒年不详。生平履历不详。

中国妇女生活史

中国妇女生活史

1937年商务印书馆初版,1984年上海书店影印出版。本书为陈东原所作。作者立志要编中国教育史,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于是将其中一部分先编了《中国妇女生活史》,本着“史料的来源不拘一格,搜采要博,辨别要精,大要以‘无意于伪造史料’一语为标准”这一原则,将3000年的妇女生活编于10章之内。第1章为绪论,其余9章按时代编排,依次为:古代的妇女生活、汉代的妇女生活、魏晋南北朝的妇女生活、隋唐五代的妇女生活、宋代妇女生活、元明的妇女生活、清代的妇女生活、维新时代的妇女生活、近代的妇女生活等。并附有二十四史中之妇女一览表。作者以充满感情的笔调,为中国广大妇女鸣不平。大声疾呼:“三千年的妇女生活,早被宗法的组织排挤到社会以外了。妇女才是畸零者!妇女才是被忘却的人!”“我们妇女生活的历史,只是一部被摧残的女性的历史!”详考了宗法组织与媒妁婚制,教育的缺陷,女性心理的畸形发展,妓女的由来,缠足的起始,贞节观念的发展,“无才是德”的产生,几处特殊的风俗,以及女学制度始立,女权思想的萌发、近代妇女的生活等。并分析了使女子无职业、无知识、无意志、无人格的根源在于男尊女卑的思想。书中在介绍各时期妇女生活时还赞扬了一些女圣人,如班昭、李清照、秋瑾等。作者自序中剖白:“最初也有两个希望:第一个希望,希望趋向新生活的妇女,得着她的勇进方针。第二个希望,希望社会上守旧的男男女女——自信旧道德极深的人们,能明白所谓旧道德是怎样一种假面啊”。这本书传而至今,是没有辜负作者的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