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淑

- 姓名:袁淑
- 别名:字阳源
- 性别:男
- 朝代:南朝
- 出生地: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 出生日期:408
- 逝世日期:453
- 民族族群:
袁淑(408—453)字阳源。 南朝宋文学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于南朝时期侨姓大族———陈郡阳夏袁氏,乃汉魏名士袁涣、袁准之后,文学卓荦,甚有成就。少有风气,伯父袁湛称“此非凡儿”。 至十余岁,为姑夫王弘所赏。初为彭城王刘义康司徒祭酒。刘义康不好文学,虽优礼相接,袁淑意甚疏慵。时临川王刘义庆雅好文章,招纳文士,请为谘议参军。 后迁司徒左西属,出为宣城太守,入补中书侍郎。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太子中庶子,元嘉二十六年(449)迁尚书吏部郎,出为始兴王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后迁为御史中丞、左子左卫率。元嘉三十年(453)元凶刘劭作逆,袁淑不从,被杀。宋孝武帝即位,认为他“以身殉义,忠烈邈古”,谥曰忠宪。袁淑纵横有才辩。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诗以仿古之作见长。所作《效曹子建白马篇》、《效古诗》二首,被萧统《文选》采录。其刚健古朴之风,晋宋间确不多见。钟嵘《诗品》列为中品。 明人张溥大为推崇,认为他“诗章虽寡,其摹古之篇,风气竟逼建安。此人不死,颜谢未必能出其上也”(《袁忠宪集题辞》)。原有集十一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袁忠宪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亦辑其诗文。
猜你喜欢的书
哲学的安慰
中世纪早期的宗教和道德哲学著作。波埃修斯著。出版年月不详。波埃修斯(AniciusManilius Torqatus Severinus Boethius 约480—524),早年在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等地受教育,曾任宫廷顾问和执政官,后因被怀疑与东罗马勾结被判通敌叛国罪入狱,约524年被处死刑。波埃修斯有大量著作和翻译,他最早把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和其他残篇译成拉丁文,使之传到西欧,著有《论三位一体》等5种神学著作,《哲学的安慰》和《波菲利〈引论〉注释》等哲学著作,以及有关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四艺”的著作等。他的思想在古希腊罗马哲学和中世纪经院哲学之间起重要的桥梁作用。本书共5卷。以波埃修斯与哲学之女神进行对话的形式,用散文诗体抒发其受诬陷而被捕入狱的委屈心情。通过论述知识,道德、痛苦、幸福、名利权势、灵魂、赏罚善恶、天意和自由等问题,表述了以认识神为获得至善,以哲学沉思为最大安慰的思想。本书在中世纪广为流传,有多种文字的译本,英王阿尔弗雷、英国诗人乔叟和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都曾为它作英译。在哲学上和文学上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古文观止译注
阴法鲁译注。《古文观止》共选录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二百二十二篇古文,是一本流传甚广、影响甚大且传世不衰的文章选本,原为为当时的学童和其他读书人编纂的一本古文启蒙读物,旨在初步了解古文的内容、文体、风格,增长历史、文学知识,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提高古文阅读能力。这本译注对每篇古文都进行了题解、注释和白话文翻译的工作,译文文笔优美,便于今天的读者学习、欣赏。
皇清职贡图
中国清朝少数民族和外国人衣冠状貌图录。又称《清职贡图》。地理杂志。清傅恒等奉撰。 九卷。傅恒,姓富察氏,号春和,满洲镶黄旗人。乾隆时平定金川,征剿缅甸和准噶尔,以功官大学士。初为彰扬清朝功业,八方贡服,于乾隆十六年(1751),诏令有司将外使和国内边疆各族服饰绘图进呈军机处。二十二年汇集,由傅恒等人编撰。以朝鲜以下诸外藩为首。其馀诸藩、诸蛮,各以所隶之省为次。分图系说,共为七卷。告成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迨乾隆二十八年[1758年]以后,乃广为续图一卷。每图各绘其男女之状,及其部长属众衣冠之别。
天上人间
小说,张恨水著。大学教师周秀峰独自居住在寄宿舍里,因自己的朋友们都已成双入对,他非常着急。就在这一个春日,他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大家小姐黄丽华,黄丽华的美丽打动了周秀峰,可是他又同时感到她的富贵做派自己是不能接受的。与此同时,他倾心已久的邻居,贫家姑娘玉子也表示出了对他的好感。他一直在两个女子之前徘徊不定,但是黄丽华的优越条件已经在一点一点占据他的心……
旧时代之死
长篇小说。柔石著。1929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未成功的破坏》。主人公朱胜瑀出身清寒,靠母亲苦苦撑持读到大学二年级,失学后便到C社当书记,但因不堪阔人的颐指气使,辞职不干了。借酒浇愁,精神几近变态。家乡媒人传来母亲口信,要他回去与从小订婚的谢家女子完婚,疯狂昏乱中他对房东女儿行动莽撞,在悔恨的心灵上蒙上一层自杀的念头。下册《冰冷冷的接吻》写朱胜瑀回到家里,辜负了母亲的一片心愿,为求心静,借居妙相庵,在一次与女尼的长谈中,似对人生大彻大悟,皈依佛门了。后来他得知谢家女子因他的拒婚而自杀的消息后,他又疯狂地闯入谢家,抱吻着她冰冷冷的嘴唇,然后服毒自尽。后两人合葬。小说末尾写朱胜瑀的友人在这两个旧礼教的牺牲者坟上,竖了一块“旧时代之死”的石碑,象征着这旧的时代与他俩同死的希望。小说描写了这样一个在黑暗社会深受封建礼教摧残的青年知识分子,他的死,是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及其文化的强烈控诉。小说不注重从社会的角度来反映其主题,而是通过主人公的病态心理来抨击旧制度、旧礼教。这是柔石的苦心经营之作,与他前期的创作相比,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作品风格沉郁奇险、愤激而又清隽。
华严经文义纲目
全一卷。唐代贤首大师法藏撰。又称华严八会纲目章、大方广佛华严八会纲目章、华严经纲目、华严纲目。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内容系开立十门以述说华严经之大要,即:(一)辨教起所因,(二)释经题目,(三)明经宗趣,(四)说经时处,(五)辨定教主,(六)明众数差别,(七)请说分齐,(八)所入三昧,(九)佛光加持,(十)正说品会。本书之撰述年代,依本书十门之第一辨教起所因之条所载,成于唐代永隆元年(680)法藏三十八岁之际,即在华严一乘教分记之草本撰述之后,华严经探玄记及大乘起信论义记撰述之前;或谓系法藏五十一岁前后之作品。然其全盘继承智俨之十玄门,而为探玄记撰述前概述华严经之大纲及要点,当无疑问。本书之注疏有华严纲目甲午记一卷(僧朗)、文义纲目玄谈并分科一卷(宜然)、文义纲目讲录一卷(湛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