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列耶夫

- 姓名:安德列耶夫
- 全名: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安德列耶夫
- 性别:男
- 国籍:俄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71年8月21日
- 逝世日期:1919年9月12日
- 民族族群:
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安德列耶夫(Леони́д Никола́евич Андре́ев,1871年8月21日–1919年9月12日),俄国作家。生于小官吏家庭。189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当过律师和一些报纸的法院采访员。20世纪初,因与高尔基接近并受社会上革命情绪的感染,对革命抱有一定的同情。1905年革命时曾将住宅提供给社会民主党人作为秘密活动场所,因而被捕入狱。出狱后,在国外继续支持革命。斯托雷平时期,思想渐趋反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持沙文主义立场,任资产阶级报纸《俄罗斯意志》文学栏主笔。十月革命后侨居国外,死于芬兰。
安德列耶夫于学生时代开始文学活动,其创作始终充满矛盾。短篇小说《巴尔加莫特和加拉西卡》(1898)、《小天使》(1899)、《在地下室》(1901)表达了对城市下层居民的同情。《满贯》(1898)和《标新立异的人》(1902)等揭露小市民的琐屑无聊。他从抽象的人道主义出发,认为社会上所有的人同样受苦受难(《上尉卡勃鲁科夫生活片断》,1898),恶的根源不在社会,而在人的内心(《深渊》,1902)。他对黑暗的现实表示强烈的不满,同时流露出怀疑主义和悲观主义(《墙》,1901;《瓦西里·费维伊斯基的一生》,1903)。中篇小说《红笑》(1904)揭露日俄战争的残酷,反对一切战争。
1905年以后,在剧本《向星星》(1906)、小说《省长》(1906)和《七个绞刑犯的故事》(1908)中反对专制制度,同情革命者,而在另一些作品中则把革命写成无政府主义的暴动。小说《黑暗》(1907)中的革命者在"真理"启示下放弃斗争,剧本《饥饿王》(1907)以起义者首领投降富翁而告终,小说《萨什卡?日古廖夫》(1912)则把革命写成没有意义的暴乱。此外,剧本《人的一生》(1907)、《黑色假面》(1908)、《安那太马》(1910)等,强调人生的无意义和不可知,以神秘主义宿命论掩盖阶级矛盾,而《挨耳光的人》(1916)则谴责资本主义世界丧失人性。
安德列耶夫的许多著名作品构思奇特,情节集中,大量运用象征手法,许多人物失去个性而被抽象成概念化的"人"。他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当时流行的现代主义流派,艺术上独具一格。
安德列耶夫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万姓统谱
一百四十六卷,附《氏族博考》十四卷。明凌迪知(生卒年不详)撰。凌迪知字稚哲,乌程(今浙江吴兴县)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著有《名世类苑》、《太史华句》、《两汉隽言》、《左国腴词》、《文选锦字》、《名公翰藻》等并行于世。本书又称《古今万姓统谱》,仿效林宝《元和姓纂》、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之体例。虽名为姓谱,而实际是合谱牒传记而成一书的人物小传。以古今姓氏分韵编辑排列。每韵之中,先列常见姓,之后依次排列。每姓注出宗族所出始。然后按时代不同分列人物。其内容,说明人物的经历、主要事迹、资料的出处等。所收人物自古至明代万历时止。古时候,族系本来掌握在官府。秦汉以后,才开始私人记录。保留下来的如林宝、郑名世等,其余多有散佚。本书收录是较为详备的。只是由于庞杂,相互矛盾的地方,也难以避免。至于辽、金、元三史姓氏,音译失真,舛讹之处亦甚多。然而此书取材广泛,尤其明代人物记述较详,可补史书之不足,对考证历史是很有益的。有明万历己卯原刊本、《四库全书》本、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原名《太上洞玄灵宝仙人请问本行因缘众圣难经》。「古灵宝经」之一,约成书于东晋末南朝初。陆修静《灵宝经目》已着录。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另有敦煌唐抄本(P2454号),题作《太上洞玄灵宝妙经第十五众圣难》。经称吴赤鸟三年(240),地仙道士三十三人登劳盛山谒见葛玄,请问彼等修道六百年尚为地仙,师尊方始学道即被赐为太极左仙公,不知作何功德受此天职。葛玄答云:「尔等前世学道,志在小乘,唯念度己,不念度人,少作功德,故止为地仙。」葛玄宿世发心向道,多生积修,尊法读经,志行大乘,大作功德,度诸困厄,故今得为太极左仙公,经文宗旨在劝人修行大乘之道,不仅自度,而且普度他人。
中国通史(第十卷)
白寿彝总主编,共12卷、22册,1400余万字,系统地论述了自远古时代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本书开创了一种新的综合体史书体裁,其中包括编年体、传记体、纪事本末体、图版语表体、史论体及章节体。全书从1979年开始,在数万名专家学者20年的努力下,于1999年全部出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来部头最 大、水平最高的一部通史著述。《中国通史 第十卷——中古时代·清时期(上下)》上册论述了清朝天命元年(1616)努尔哈赤建国起,迄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开始的历史。本书分为甲、乙、丙三编,甲编叙述了清史的有关史料、档案情况;乙编则是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各民族发展情况及民族关系的综合论述;丙编典志对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对这一时期生产关系中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作了多视角的研究分析,对这一时期商人、商业、商镇的发展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下册主要是清皇朝建立初期至1840年这一时期重要人物的传记与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的发展情况的专题论述。本书论述了这一时期在政治、军事、学术文化方面较为重要的人物,如清皇朝的创建者努尔哈赤及其事业的继承者皇太极等,在政坛上煊赫一时的权臣多尔衮、鳌拜等,在政治军事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郑成功、李定国、吴三桂等,在学术文化方面卓有建树的一代宗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戴震、钱大昕等,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曹雪芹等。
仁王经科疏悬谈
仁王经科疏悬谈,一卷,明真贵述。
起信论义疏
凡二卷。又称起信论义疏。隋代昙延撰。收于卍续藏第七十一册。为大乘起信论之注疏,现今之流传本仅余卷上,其卷下内容与新罗元晓之海东疏相同,故卍续藏仅收录其卷上。内容分为三门:(一)辨大意,(二)解题号,(三)入文解释。
成实论
梵名Satyasiddhi -s/a^stra 。凡十六卷。又作诚实论。诃梨跋摩(梵Harivarman )着,鸠摩罗什于姚秦弘始十三年至十四年(411~412)间译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为成实宗之根本经典。‘成实’即‘成四谛之实’之意。论中说明宇宙各种现象之存在皆为无实体之假象,最后终归于空,修如是观可体解四谛之理,以八圣道灭除所有烦恼,最后到达涅槃。内容分发聚(序论)、苦谛聚、集谛聚、灭谛聚、道谛聚(以上为本论)等五聚,计二○二品。发聚共三十五品,先论述佛、法、僧三宝,后说造论之理由及四谛之法义,并列举佛教有关有相、无相等十种重要异说,以示明本论之立场。苦谛聚共五十九品,说明五受阴(五取蕴)之苦,并详叙色、识、想、受、行。集谛聚共四十六品,说明苦因与业、烦恼。灭谛聚共十四品,披沥本书独特之见解,即谓灭尽假名心、法心、空心等三心,可达于涅槃之境界。道谛聚共四十八品,说明灭苦而实现涅槃之方法,为禅定与智慧。其中,智乃空无我之真智,系灭烦恼后所得者;此外,复言及空与无我之实践。本论之立场取二世(过去及未来)无论、性本不净论、无我论等,且说人法二空;全书之教说不仅网罗部派佛教(小乘佛教)重要教理,亦含有大乘之见解;又多立于经量部之立场,以排斥说一切有部之解释。在佛教史上,被认为是由小乘空宗走向大乘空宗过渡时期之重要著作。古来对本论究竟为大乘或小乘时有争论,如南朝梁代之三大法师站在般若、法华、涅槃诸经立场,判定本论为大乘论,嘉祥大师吉藏一派则断定本论为小乘论。南北朝时一度出现专讲此论之成实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