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卿

- 姓名:王文卿
- 别名:字述道,号冲和子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1087
- 逝世日期:1153
- 民族族群:
王文卿(1087-1153),北宋末南宋初道士,道教神霄派开派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字述道,号冲和子。自幼慕道,远游遇异人得致雷电、役鬼神之术,飞章谒帝之法和啸命风雷之书,名动江湖。宣和四年(1122)奉召至京,赐馆于九阳总真宫,赏赐甚厚。封为“冲虚妙道先生”,命于宫中筑雷坛缚鬼。宣和七年(1125)特授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视朝请大夫。不久,敕加凝神殿侍宸,授金门羽客封号,加同管辖九阳总真宫、提举司命府事。又令五日一次佩金方符入大内诸宫除邪治病,讲明道德。于广德宫行持南昌受炼司大法,超度亡魂。加封两府侍宸、冲虚通妙先生,视太中大夫,主管教门公事。钦宗靖康元年(1126)乞还侍母。后于南方行禁劾之术。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卒。有弟子朱智卿、熊山人等。其与弟子的对话录《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讨论雷法中的诸问题。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加赐“冲虚通妙灵惠真人”。
王文卿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嘉庆宁国府志
安徽地方志。清鲁铨等修,洪亮吉等纂。三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铨号选堂,江苏丹徒人。乾隆进士,官宁国知府。亮吉有《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已著录。宁国府创志于宋嘉定,至清乾隆凡六修。本志成于嘉庆二十年(1815),记事止十三年,约二百二十万字。卷首有汉至清宁国府全境图等五幅。图中新旧地名对照,古今沿革一目了然。有刘光显所绘北楼等二十三幅山水画,绘制精巧,堪称佳作。正文分沿革、疆域、职官、选举四表,舆地、营建、食货、学校、武备、艺文、人物、杂志八志,共十二门,含山、水、古迹、冢墓、寺观、田赋、户口、物产、名臣、宦迹、纪闻、旧志源流等五十目。表详而精,考证必求其是。沿革表列唐虞夏至清,并有汉至清大事记,祥异附后,山记有陵阳、敬亭、麻姑等六百六十余座山、峰、岭、岩,水载青弋江、泾水等百余处。记翠亭、铜井等百余处名胜古迹、百二十余处古墓、三百二十余处寺、观、菴,为颇有价值的考古、旅游资料。职官、选举、人物中所记人物多达八百余人。该志出自名家之手,体例完备、内容丰富,为清代方志佳作。有清嘉庆二十年刻本,民国八年(1919)泾县翟氏宁郡清华斋影印本,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秋柳
一间黑漆漆的不大不小的地房里,搭着几张纵横的床铺。与房门相对的北面壁上有一口小窗,从这窗里射进来的十月中旬的一天晴朗的早晨的光线,在小窗下的床上照出了一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的睡容来。这青年的面上带着疲倦的样子,本来没有血色的他的睡容,因为房内的光线不好,更苍白得怕人。他的头上的一头漆黑粗长的头发,便是他的唯一的美点,蓬蓬的散在一个白布的西洋枕上。
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简名《鲁斋郎》。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一楔子,末本。剧写权豪势要鲁斋郎强夺银匠李四之妻,李四拟告状而病倒街头,为六案孔目张珪所救。张初言助李,但得知被告系鲁斋郎时,大惊失色,力劝李四罢休,以免遭祸。后鲁见张妻美,复威胁张送妻至鲁宅。张畏其权势,只得屈从。鲁对李妻已厌,诈称己妹而送与张为妻。张携李妻归家,会李因儿女失散来张家寻找,与妻重逢。而张之儿女为寻母亦失踪。张于绝望中出家修道。龙图阁待制兼开封府尹包拯寻访民情,途中收养了李、张两家子女,闻鲁专夺人妻事,欲绳之以法,但又恐皇上袒护权豪,故于奏文中将“鲁斋郎”写作“鱼齐即”,御批下“斩”字后,复将“鱼齐即”添足而立予处决。李、张两家夫妻儿女皆得团圆。剧假借宋代清官包拯之名反映元朝现实,“智斩”正曲折地反映了元朝权豪势要享有法律特权。有《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本。
东林本末
三卷。吴应箕著。吴应箕(1594—1645),字风之,又字次尾,明清之际安徽池州府贵池(今安徽贵池)县人。他是明末复社的领袖,领导了声讨阉党遗孽阮大铖的活动。该书序下注有一行小字:“书共六卷,存陈其年维崧太史家”。但该书实存上中下三卷,这可能是书刚编成时有六卷,后来删繁就简,合并为三卷。吴应箕在序中说:“东林者,门户之别名也;门户者,又朋党之别号。夫小人欲空人国,必加之以朋党。于是东林之名最著,而受祸为独深,要亦何负于人国哉!东林争言真伪;其真者必不负国家,伪者反至负东林。此实何欤?盖起事至五、六十年,相传多失其实。于是而有伪者,亦势使然也。今之所为东林者,又一变往时欲锢之林下者、今且下及草野。夫盛世岂有党锢之事?何论朝野,亦办其真与伪而已矣。余于是条次其本末,以使观者有所考而感焉。”
宿命智陀罗尼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
纯咒无文。
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谓佛在摩伽陀国清净园白莲池侧,为金刚手等诸大菩萨,说明佛舍利之功德与神咒内容及修持之法。经题之‘宝’字,即指如意宝珠及宝印;前者表众生之心性,后者表佛舍利之功德。谓行法供养时,能灭四重、五逆、谤法等一切重罪,而得无量之福智,脱却生死,并延长寿命,命终后,应其志愿,于十方净土中,愿生何国即得生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