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会心

谢会心
  • 姓名:谢会心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潮州市区人
  • 出生日期:1873
  • 逝世日期:1943
  • 民族族群:

谢会心(1873~1943),清代民国时期谜家。原名伯谦,笔名慧因子、会心斋主人,潮州市区人。近代杰出灯谜艺术家,民国时期潮汕重要灯谜组织“莲社”的创始人之一。清末科举废除之后,先生赴省城师范就学,毕业后在潮州从事教育工作。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直至三十年代中期,曾先后担任上海、武汉两地《文虎》(半月刊)的特约撰述员。1929年10月,他编著出版《评注灯虎辨类》一书,开创了海内外灯谜理论系统研究的先河,故此被后人誉为“谜学津梁”;1938年,编著有《评骘韵谜叶选》(1977年由其子谢述心先生及“凤水谜苑”同仁校注易名为《韵谜三百则》油印刊行),收录了“潮州韵谜”三百则。此外,先生还撰写有《辍耕谈虎录》、《制谜丛话》、《辨类续编》、《弋隽谜话》、《文虎论述》、《科学谜话》等重要灯谜著作,其著述涉及谜作、谜艺、谜史、灯谜鉴赏等多个领域,在近代谜坛产生巨大的影响。

谢会心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稻品

稻品

明代黄省曾著。黄省曾(1490~1540),字勉之,号五岳山人,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嘉靖举人。黄省曾博学多才,在文学、农学、史学和地学方面均有涉猎。其流传著作包罗甚广,其中农书有:《兽经》《种芋法》《稻品》《蚕经》《艺菊》《养鱼经》,后4部合为《农圃四书》。《稻品》1卷。虽篇幅短小,但却对太湖地区的水稻农家品种作了系统梳理。首先是对稻种的名实梳理,包括名称的历史变迁,以及随着时间与地域的不同而出现的别名、异名等。其次是对稻种农艺性状的描述与分析,包括品种的生长期(早、中、晚);植株形态特征如高、矮、有芒、无芒等;生理特性如耐水、耐寒、抗倒伏等;品质特点如适于酿酒、有香味、米粒色泽如何等;对品种的粳、籼、糯属性亦有说明。《稻品》共记载了35个品种,有1种是再生稻。《稻品》所记载的虽是明代当地种植的品种,但不尽是明代才有的品种,多数仍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据考证,《稻品》35个品种中有27个是宋代方志中已经有记述的品种,且有些至明代以后仍在流传,乃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太湖周围7个县的方志中共有32个水稻品种同《稻品》收录的品种相同。《稻品》使后人可以了解水稻农家品种的历史沿袭和在空间分布上的连续性。《稻品》现存版本有明万历二十五年金陵荆山书林刻夷门广牍本,题名《理生玉镜稻品》。另有明万历刻百陵学山本、明末刻居家必备本和明末刻广百川学海本。

薛氏医案

薛氏医案

又名《薛氏全书》。丛书。明薛己等撰。七十八卷。己有《内科摘要》已著录。是书中薛己撰八种,余八种多为薛己与父薛铠辑、注、增补前人旧作。包括宋陈自明编、薛己注《妇人良方大全》二十四卷,明薛铠辑、薛己增补《保婴撮要》二十卷,,明王纶编、薛己注《明医杂著》六卷,宋陈自明编、薛己注《外科精要》三卷,薛己撰《外科枢要》四卷,宋钱乙撰、阎孝忠辑、薛铠注《钱氏小儿直诀》四卷,元倪维德撰、薛己校注《元机启微》三卷,薛己撰《内科摘要》二卷,《女科撮要》二卷,《疠疡机要》三卷,《正体类要》二卷,宋陈文中撰、薛己注《陈氏小儿痘疹方论》一卷,薛己撰《保婴粹要》一卷,《口齿类要》一卷,《保婴金镜录》一卷,元杜本撰《外伤金镜录》一卷。内容主要论及内、外、妇、儿诸科。有明崇祯元年 (1628) 三径草堂刊本,《四库全书》本,清乾隆嘉庆间刻本。

集外诗存

集外诗存

新诗集。穆旦著。本辑共收入作者创作于1934年至1976年间的诗作八十五首,其中若干组诗如《时感四首》、《诗四首》、《饥饿的中国》等,均以一首计。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文]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文]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略称《大佛顶首楞严经》、《首楞严经》。该经运用般若手法诠释真如心性,论说修行法门,说“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圆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众生不明自心“性净妙体”,故流转生死,当修禅定,一破各种“颠倒”之见,通过由低至高的修行阶次,“方尽妙觉,成无上道”。这部经内容精要,理序井然,今天我们了解佛教教义,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部小型佛教百科全书。此经有鸠摩罗什译本。

般若心经疏

般若心经疏

北宋天禧元年(1017)智圆撰。一卷。是唐玄奘译《般若心经》的注释书。分释题与释文两部分。释文中将经文分为“经家据行标起”及“菩萨利他正说”两部分。本书传至日本,日僧于明历三年(1657)刻印流通。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一切法高王经

一切法高王经

全一卷。瞿昙般若流支译。本经系表彰菩萨之成就过程及其功德,乃三世诸佛所示法门中之最上者,故又称一切法义王经、诸法勇王经、诸法最上王经。现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一切法高王之法门,乃明示出家受戒者入于僧团(四双八辈),修行僧业(三十七菩提分),乃至获得僧利(四果),证一切漏尽之阿罗汉果,复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以此回报众生及一切施主恩,并以成菩提道作如来之无上供养,故为诸佛法门中之最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