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赫

- 姓名:马赫
- 全名:恩斯特·马赫
- 性别:男
- 国籍:奥地利
- 出生地:摩拉维亚(现属捷克斯洛伐克)
- 出生日期:1838年2月18日
- 逝世日期:1916年2月19日
- 民族族群:
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1838年2月18日〜1916年2月19日),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物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马赫主义的创始人。1838年2月18日生于奥地利的摩拉维亚(现属捷克斯洛伐克)。早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 186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864年被聘为格拉茨大学数学教授, 1867年任布拉格大学物理学教授, 1879~1880年兼任布拉格大学校长, 1895年任维也纳大学哲学教授,主持特为他设立的归纳科学的哲学讲座。 1901年就任奥地利贵族院议员。1913年迁居德国, 1916年2月19日死于慕尼黑附近的哈尔。主要哲学著作有:《力学及其发展的历史批判概论》(1883)、《感觉的分析》(1886)、《认识与谬误》(1905)等。马赫的主要观点有: (1)感觉一元论。感觉是唯一的实在,非感觉的物质、物自体等都是空洞的抽象,是不存在的。不能说存在着具有许多特征和性质的“物”,因为“物”就是各种感觉到的特性和性质的集合。“物”是这些集合的名称,是表示这种集合的思想符号,并不是什么实际存在的一种超感觉的东西;世界是由感觉构成的,不必再说感觉是由非感觉的东西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那只是一种多余的假说。马赫用感觉一元论猛烈攻击传统哲学的实体学说。(2)中立要素论。在认识中区分心理的要素和物理的要素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所谓心理要素和物理要素是人们由不同的观察系统或各种现象的不同的依存关系所作的区分。 比如颜色,从颜色与光源的函数依存关系看,它是物理的现象或要素;而从颜色与人的视网膜的函数依存关系看,颜色则是心理现象或感觉要素。所以,既没有本身是物理的或心理的要素,也没有脱离观察系统或依存关系的东西。若硬要问要素本身是什么,可以说要素是中立性的,人可以使它有任何性质。关键是研究各种依存关系,不是区分成什么本质不同的东西。(3)语言符号论。人类可能的知识是经验知识,科学知识是对经验的描述,而知识是用语言表达的。科学的职能是经济职能,是用最简单的、准确的形式表达知识。而日常语言是繁杂的,科学要实现其经济职能,就必须把日常语言变为各种符号语言,用符号语言表达知识。符号是可以由人创造的,是人约定的。人们可以用不同的符号语言表达同一种知识,知识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马赫研究了知识的表达方式问题,为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4)科学实证论。人只可能有经验知识,所以,科学研究或科学知识也只能停留在经验范围之内。但只在经验范围之内,还不能解决知识的正误或真伪问题。人们的知识还必须以事实来证实,知识与证实是不能分开的。经得起事实验证的知识,有事实可以对证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期待着证实,也必须加以证实。马赫的感觉一元论、中立要素论、语言符号论和科学实证论,对现代西方的语言分析哲学都有巨大的激发作用。维也纳学派以此为基础,实现了他们所说的“哲学的根本变革”,发展成为逻辑经验主义,并且从20世纪30年代起,成为一种有影响的国际哲学思潮。
马赫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画继补遗
画史著作。南宋庄肃撰。此书是邓椿《画继》的续补,故称《画继补遗》。于元大德二年(1298)成书。辑 录南宋绍兴元年(1131)至德祐元年(1275) 间画家八十四人小传,分上、下两卷,上卷 记缙绅、僧道、士庶,下卷记画院众工。《画继补遗》舛错脱漏不少,长期以来 未得重视,其地位难与《画继》比肩,然而 由于此书是记录南宋画史的早期资料,不 应忽视。书中均为画家传记,缺乏理论 性,难以构成真正的画史著作体系。作者 对院体画风颇多非难,抑马远、夏珪等名 家,然而又不似邓椿之推崇文人画,却对 金碧青绿的赵伯驹表示赞赏。除《画继补遗》外,《画继》续编者尚有 陈德辉的《续画记》,滕霄《图绘宝鉴续编 序》谓此书所载自高宗迄宋终,计画家一 百五十人,惜原书已佚,难知其详。自元 陶宗仪以来,均不知《画继补遗》作者,明 黄虞稷错作“明嘉兴吴景长撰”,直至清黄 锡蕃得明罗凤抄本,才知作者为庄肃。有《四库全书》所采用的天一阁藏本, 新刊本有《中国美术论著丛刊》本,与邓椿 《画继》合刊,黄苖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 社1963年版。
青霞医案
医案。清沈登阶撰。一卷。登阶字青霞,号青芝,濑江 (在今广西) 人。年届八旬时,将平生诊治疑难证治验案编辑成帙,成于光绪十八年 (1892)。约万余言。载秋燥伤阴、温毒内陷、温病、惊风、膈证、乳癖、疳积、产后病、梅核气、中风、痹痛等各科证治。所载各案均详叙其连续复诊的历次方案,间附按语。温病一案,从驱热到救阴诊治三十九次,演变复杂,方药屡易。论治多宗张仲景、喻嘉言。有一九三六年世界书局铅印 《珍本医书集成》 本。
上方灵宝无极至道开化真经
道教经典。分三卷,凡二十四章。该书主旨在结合儒道,调和三教,以宣扬宋儒倡导的纲常名教,而终归于道教之修真炼性。盖出宋元间道流所为。其体裁仿《论语》。卷上八章论君明、臣忠、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女贞。主张为政宽而惠,并宣传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等封建道德。卷中、下,刊学道修身之要,亦宣传仁义、柔和、行善、报应、超度亲人等,并谓儒、释、道三家及三大圣人“同源而异举之,相一而分别之”(卷下)。后收入《道藏》。
童溪易传
南宋王宗传撰。30卷。王宗传字景孟,宁德(今福建宁德县)人,一说临安(今浙江临安县)人。其书唯凭心悟,力斥象数之弊,与杨简《慈湖易传》宗旨相同。其说力斥象数,而宗王弼之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学“与杨简《慈湖易传》宗旨相同”,并认为此书与杨简书是“以禅言《易》”的最早代表作。朱彝尊《经义考》据书前有宁德林焞《序》,称与王宗传“生同方,学同学,同及辛丑第”语,断王氏为宁德人无疑,其说可从。宗传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举进士,登第之三年官韶州教授,越二年而书成,大书其影曰“三十之卷易书,自谓无愧三圣。” (林《序》) 其自信如此。收入《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
秦汉神异
《秦汉神异》主要选录了秦汉以前的神话故事。若从“志怪小说”这种文体发展的角度说,秦汉以前尚处于志怪小说的萌芽期,神话故事只能称作“准志怪小说”;若从“神话”这种文学样式演变的角度说,魏詈的志怪小说,乃至后来的神魔狐鬼小说都是模拟神话而进行创作的;从表现形式上说,上古神话与后来的志怪神魔小说同是在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运用幻想夸张的方法,进行超自然的艺术表现。上古神话是出于不自觉的艺术加工,是先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解释,而志怪则是有意识的文学创作,是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形式来扦发现实生活中难以表述的赞美与怨恨。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说,由于各自研究的支点、侧重、方法不同而形成了关于神话或志怪小说的不同的理论体系。
俱利伽罗大龙胜外道伏陀罗尼经
一卷,失译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