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会

神会
  • 姓名:神会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神会(686—760),唐代禅僧。六祖慧能弟子,荷泽宗的创立者。据慧空《荷泽大师神会塔铭》、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三、《宋高僧传》卷八等载,俗姓高。襄阳(今属湖北)人。初学“五经”,次探《老》、《庄》,后览《后汉书》,知有佛教之说,乃倾心于佛法。先投本府国昌寺,从颢元法师出家。曾师事神秀三年。因神秀为武则天敕诏入宫,便转往岭南。大足元年(701),抵曹溪,受学于慧能,为慧能晚年得意弟子。慧能卒后,继住曹溪数年。开元八年(720),敕配住南阳龙兴寺。此时,声望日高,时人称之为“南阳和上”。开元二十二年,为在北方宣传慧能顿悟宗旨,于滑台(今河南滑县)大云寺开无遮大会,与山东崇远法师展开辩论,正式向神秀、普寂的北宗禅发起攻击。此后,以南阳为中心,继续抨击北宗,弘扬南宗。天宝四年(745),应兵部侍郎宋鼎之请,入东都洛阳,住于荷泽寺,故后人称之为“荷泽神会”、“荷泽禅师”。因其活动受北宗信徒的严厉反击,被赶出京城,于两年内被迫四迁住所。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受朝廷之请,返回洛阳,主持开坛度僧事项,受取“香水钱”以供官军。乱平后,因功被肃宗诏入内道场供养。后复住荷泽寺。卒谥“真宗大师”之号。弟子有无名、法如等。禅学核心为建立在佛性论基础上的“顿悟”说,主张“单刀直入,直了见性,不言阶渐”,若“一念相应”,便可顿悟成佛。极力排斥《楞伽经》,强调依持《金刚经》,重视般若之智的运用。著作有《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南阳和尚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显宗论》等。


五灯会元记载:西京荷泽神会禅师者,襄阳人也。姓高氏。年十四为沙弥,谒六祖。祖曰:「知识远来大艰辛,将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师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便打。师于杖下思惟,曰:「大善知识,历劫难逢。今既得遇,岂惜身命。」自此给侍。他日,祖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师乃出曰:「是诸法之本源,乃神会之佛性。」祖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师礼拜而退。祖曰:「此子向后,设有把茆盖头,也只成得个知解宗徒。」﹝法眼云:「古人授记人终不错。如今立知解为宗,即荷泽也。」﹞师寻往西京受戒。唐景龙年中,却归曹溪,阅大藏经于内,六处有疑,问于六祖。第一问「戒定慧」曰:「所用戒何物?定从何处修?慧因何处起?所见不通流。」祖曰:「定即定其心,将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自见自知深。」第二问:「本无今有有何物?本有今无无何物?诵经不见有无义,真似骑驴更觅驴。」祖曰:「前念恶业本无,后念善生今有。念念常行善行,后代人天不久。汝今正听吾言,吾即本无今有。」第三问:「将生灭即灭,将灭灭却生。不了生灭义,所见似聋盲。」祖曰:「将生灭却灭,令人不执性。将灭灭却生,令人心离境。未即离二边,自除生灭病。」第四问:「先顿而后渐,先渐而后顿。不悟顿渐人,心里常迷闷。」祖曰:「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顿渐是常因,悟中不迷闷。」第五问:「先定后慧,先慧后定。定慧后初,何生为正?」祖曰:「常生清净心,定中而有慧。于境上无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无先,双修自心正。」第六问:「先佛而后法,先法而后佛?佛法本根源,起从何处出?」祖曰:「说即先佛而后法,听即先法而后佛。若论佛法本根源,一切众生心里出。」祖灭后二十年间,曹溪顿旨沉废于荆吴嵩岳,渐门盛行于秦洛。师入京。天宝四年方定两宗。﹝南能顿宗,北秀渐教。﹞乃著显宗记,盛行于世。一日乡信至,报二亲亡。师入堂白槌曰:「父母俱丧,请大众念摩诃般若。」众才集,师便打槌曰:「劳烦大众。」师于上元元年奄然而化,塔于龙门。

猜你喜欢的书

龙云集

龙云集

诗文别集。北宋刘弇(1048—1102)撰。三十二卷,附录一卷。弇字伟明,号云龙,安福(今属江西)人。元丰进士。中博学弘词科,知峨嵋县,改太学博士。元符中,进《南郊大礼赋》,哲宗以为其才似司马相如。徽宗时,改著作郎。其集初刻于浦城,因弇居安福之龙云乡以名集。仅二十五卷,周必大为之序。绍兴四年(1134)其乡人罗良弼搜求别本,重编为此集。后附志铭及良弼跋。明宏治中刘璋复序而重刊。含赋一卷,宏词一卷,诗八卷,表一卷,启三卷,书七卷,记、序四卷,时议一卷,策问、疏文四卷,墓志铭二卷,凡诗三百九十余首,文二百余篇。附录一卷,收文二篇。其文不名一格,大都气体宏整,词致敷腴。有《四库全书》本。另有《两宋名贤小集》本,收有《龙云小集》一卷。载其诗三十首,多写其赴任途中所见,为即景抒怀之作。

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

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

中国古人推崇“知史可以明今”,《圣经》也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都告诉我们明白和借鉴历史的重要性。唐朝时,福音就进入中华大地,千数百年的基督宗教传播史给今天该教在中国的传播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其中,明末清初天主教以“耶稣会”为中心在中国的传教实践,在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对话方面作了许多有意义的开创性的探索,有许多重大的创造和建树,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就是这样一本珍贵的著作,它汇集了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的信徒们所写的传教护教作品等60册原始资料以及当时一些学者的反教资料,其中许多是从法国国家图书关和梵蒂冈教廷图书馆所收集的资料,有不少是海内外仅有的珍本、孤本,对研究明末清楚天主教与中国文化、哲学、宗教的交涉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元始上真众仙记

元始上真众仙记

略称《上真众仙记》、《元始上真记》、《众真记》。又名《枕中书》,《枕中记》。旧题葛洪撰。刘师培《读道藏记》未加否定。书一卷,书中所述的主要内容是诸神仙结精化生、官号及治所等。对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元玉女、太元圣母、扶桑大帝、西王母、广成丈人、鬼谷先生、王子乔、三茅君等都有所记述。可作研究道教神仙的参考资料。此书对后世道教颇具影响,清代学者对其则不以为然。《四库提要》除考证此书非葛洪所作之外,并斥其“书中说多谬悠”、“诞妄尤甚”。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对此书进行了认真的考证,并提出更加充分的证据说明此书非出葛洪之手,肯定地认为《宋史·艺文志》神仙类著录《上真众仙记》、《通志》所列 《元始上真记》都是《元始上真众仙记》的“省称”。而《说郛》所载《枕中记》及《四库提要》著录《枕中书》都是明人所刊而没其本名。任继愈等《道藏提要》称此书是六朝上清派之书,又因此书所述与梁陶弘景《真诰》有某些雷同之处而进一步推定此书或与《真诰》“为同一时期作品”,其说极是。然此书虽非出于晋人手笔,若为六朝人所为,也算希罕之书,对后世学者研究道家之学,仍为可参考之作。收入《道藏》洞真部谱录类。

新序

新序

刘向撰。原书30篇,《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隋、唐史志均作30卷。至宋代原书已残,由曾巩重新辑成10卷,即今传本。其书取材于先秦至汉初经史诸子书,内容时限起自舜、禹时,讫于汉初。篇目分为“杂事”(卷1至卷5)、“刺奢”(卷6)、“节士”(卷7)、“义勇”(卷8)、“善谋”(卷9、卷10),共165条。卷3末“邹阳上书”、卷7末“苏武”、卷10全部11条,共13条为汉代材料,其余记先秦事(据《汉魏丛书》本统计)。刘向主旨是取古书嘉言善行材料为宣扬儒家道德服务。从书中内容看,由于取材来源驳杂,故事与说教不合,所叙史实与其它史传也不合,故不能作为经史著作看,只能归入小说。刘向叙事情节极简略,却偏重议论。有意义的故事集中在“杂事”、“刺奢”中,如卷1孙叔敖见两头蛇、虎会谏赵简子,卷2无盐女,卷3乐毅、邹阳、燕惠王往来书信,卷5叶公好龙,卷6卫灵公论宛春等。传世版本主要有《汉魏丛书》本、《四库全书》本、《百子全书》本、《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清人卢文绍有《新序校补》1卷,收入《抱经堂丛书》。清人王仁俊辑《新序佚文》1卷,收入《经籍佚文》。今人马达撰《新序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论语学案

论语学案

明哲学家刘宗周阐发其理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凡十卷。此书为刘宗周讲义之纪录,用语体白话直抒胸臆,故“其论不无纯驳”(《四库全书总目》)。此书主要内容有四:一是以慎独为讲学之宗。《为政以德》章中说:“君子学以慎独,直从声嗅外定根基。一切言动、事为、庆赏、刑成无不日见于天下,而问其所从出之地凝然不动些子,只有一个渊然之象,为天下立皇极而已。”《朝闻道》章中又说:“闻道者,尽性焉已矣”,“然其要只是一念慎独。此一念圆满,决之一朝不为易,须之千古万世不为难,学者省之。”二是重义利之辨。《可以托六尺之孤》章中说:“古人济大事,全靠脚根定,只不从身家名位上起念便是,凡可夺处皆是此等作崇也”,“故君子非有才之难,而诚之难。”《士见危致命》章中又说:“学问只有生死一关为究竟地,寻常只有义利一关最难破解。”三是反对悟“空”。宗周笃信阳明之学,但对王学未流堕入禅学则深加鍼砭,主张“孝”、“悌”即为人性之“良知”、“良能”。他在《其为人也孝弟》章中说:“孝弟是后天最初一脉,为万化之所从出,故学以务本者本此。然孝弟之有本,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者是也,是为良知,是为良能。于此而反求其本,其为天命之性乎!”四是提出性即义理,而非气质。在《性相近》章中他指出:“愚谓气质还他是气质,如何扯着性!性是就气质中指点义理者,非气质即为性也。”有《四库全书》本。

北斗七星护摩秘要仪轨

北斗七星护摩秘要仪轨

全一卷。唐代不空(705~774]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仪轨乃如来为末世福薄众生宣说祈祷北斗七星以求延命增福、稼穑丰饶之供养护摩仪则。初叙造水坛之仪则,次叙启词、召请北斗七星之印契、一字顶轮王真言、北斗七星真言等。然根据考证,此仪轨恐系取自道教迷信之司命夺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