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祐

僧祐
  • 姓名:僧祐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南朝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445
  • 逝世日期:518
  • 民族族群:

僧祐(445—518)南朝齐、梁间僧人,佛教史学家。据《高僧传》卷一一、《出三藏记集》卷一二和一五等载,俗姓俞。原籍彭城下邳(今江苏邳县),生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幼即出家于建初寺,十四岁投定林寺法达,后又受业于律学名师法颍。竭思钻求,大精律部。数十年间,讲说律藏七十余遍。齐永明(483-493)中,竟陵王每请其开讲律学,听众常达七八百人。所弘律学,主要是属一切有部的《十诵律》。此外,造立经藏,搜校卷轴,于佛教文史研究成就尤丰。所著《出三藏记集》十五卷,为现存最早的佛教经录。其中收集的多种经律论序记和东晋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保存了古代译经史和佛学史上大量的珍贵文献。其他尚有《弘明集》、《释迦谱》等,均有极重要的文史价值。奉敕监造光宅寺铜像,庄严精美,时称东方第一。又,摄山大佛及剡县(今浙江嵊县)石佛,也都是由其经始,准画仪则。梁武帝时深受礼遇,凡僧事有疑,皆令其审决。王公贵戚崇其戒范,尽敬以师礼,僧俗门徒达一万一千多人。卒后葬于定林寺。

僧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高宗御制文集

高宗御制文集

文别集。清高宗弘历(1711—1799)撰。四集,九十二卷。于敏中、梁国治、沈初、彭元瑞等奉敕编。弘历有《唐宋文醇》已著录。此集成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约四十七万字。初集三十卷。经筵御论二卷,论、说、记五卷,序、后序六卷,跋、书后、问、碑文、赋、颂、赞十七卷,凡五百七十篇。按年编次。二集四十四卷,经筵御论二卷,论、说、解、谕、记十三卷,序、题、跋五卷,考、辨、碑文、书事十七卷,赋、铭七卷,凡四百余篇。三集十六卷,经筵御论一卷,论、说、谕、诏、训、记七卷,序、题辞、跋、辨八卷,凡一百九十四篇。余集二卷,含诏、谕、记、序等文三十六篇,共计一千三百九十一篇。所论广涉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水利、农桑诸多方面,倡导德、宽、信、仁、敬、孝、义、礼等儒家思想,强调“圣人”要养贤以及万民,“君子”以自强不息,治国要“思其艰以图其易,民乃宁。”主张文章“各以己意和之,不必拘体赓韵。”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

骳稿

骳稿

诗别集。宋利登著。一卷。收诗七十余首。有旧抄本,收入《南宋群贤小集》第六册。又有《汲古阁景钞南宋六十家小集》、《江湖群贤小集》、《宋人集丙编》诸本。

殷辂与周冕

殷辂与周冕

王国维著,主要收录了王国维关于殷周政治制度的诸篇文章。比如,殷礼徵文、殷周制度论、周书顾命考、周代乐制、殷周礼制杂篇、释史、释礼、释币,等等。

建炎笔录

建炎笔录

杂史。南宋赵鼎撰。3卷。上卷自建炎三年(1129)起至绍兴二年(1132)十一月止,称《己酉笔录》。中卷自绍兴六年八月起至同年九月十七日止,称《丙辰笔录》。下卷自绍兴七年九月至同年十二月十二日,称《丁巳笔录》。是书按年系日,详记朝廷大事,于皇帝迁播、平定苗刘之变等

浮邱子

浮邱子

哲学、政治著作。清汤鹏撰,12卷91篇。约作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树文》篇作者自述撰写宗旨: “其旨务在剖析天人王霸,发抒体用本末,原于经训,证于史策,切于家国、天下,施于无穷。其心务在琢磨主术臣道,护持国势民风。” 主张以义理之学为“体”,以理政为“用”。他说: “君子纳之于轨物,然后能裁之于义理; 裁之于义理,然后能详之于体段; 详之于体段,然后能鸿之于作用。” (《则古上》) “理政必考其学”(《则古中》)。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

元魏菩提流支译。思益梵天所问经之异译。同《思益梵天所问经》。而不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