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本百合子

- 姓名:宫本百合子
- 别名:
- 性别:女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东京人
- 出生日期:1899
- 逝世日期:1951
- 民族族群:
宫本百合子(1899-1951),日本小说家、评论家。东京人,本姓中条。1916年入日本女子大学英文系预科, 同年发表短篇《贫穷的人们》引起文坛的注意,并从大学退学,从事写作。先后发表《宫田神官》(1917)等小说。1918年随父去美国,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旁听,翌年与该校古伊朗语研究者荒木茂结婚,同年回国。1924年夫妻不和离婚。此间写作以妇女争取个性解放为主题的长篇小说《伸子》(1924~1925)、短篇小说《帆》(1927)、《一枝花》(1927)等。1927年与汤浅芳子同行赴苏联,曾会见高尔基,并出访维也纳、柏林、伦敦、巴黎等地。1930年回国,正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进入高潮时期,当即加入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纳普),1931年参加日本共产党。 同年当选为作家同盟中央委员,并组织妇女委员会,担任《劳动妇女》的主编。1932年与宫本显治结婚, 不久被捕。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先后5次被捕,一直坚贞不屈,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但她坚持写作和斗争, 先后发表报道《莫斯科印象记》(1928)、《儿童、儿童、儿童的莫斯科》(1930)等;小说《1932年的春天》(1932~1933)、《时时刻刻》(1951年发表)、《小祝的一家》(1934)、《乳房》(1935)、《夜叉的叹息》(1937)、《杉垣》(1939)、《广场》(1940)等;评论《一批非无产阶级文学作品》(1933)、《越冬的蓓蕾》(1934)、《妇女与文学》等。尚有与宫本显治的狱中通信《十二年书简》(3卷,1950~1952年出版)。
战争结束后,与中野重治、藏原惟人等人创立新日本文学会,积极从事民主主义文学运动。先后发表了一系列优秀作品,有《播州平原》(1946~1947)、《知风草》(1946)、《两个院子》(1947)、《路标》(1947~1950)等小说和随笔、评论。
宫本百合子在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史和战后民主主义文学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她的作品以情节曲折、结构严谨、心理描写生动细腻见称,并善于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人物从人道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成长过程,是她的作品的基本主题。
猜你喜欢的书
批评之批评
《批评之批评:杜威价值论与伦理学》收录著名思想家杜威的代表性作品,主要包括他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价值论、政治学、宗教和美学等方面的经典著述,由国内研究杜威的知名学者选编作序,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可以便捷而全面地了解杜威思想的渠道。
自省之书
集合了古今中外135位思想家的思想精华,翻译通俗易懂,如与智者聊天。自省让我们更有远见,缓解压力,看到希望。自我洞察与深思,正念训练和提升专注力,能激励我们更加深刻,走得更远。 读两页。停下来,思考。停止涣散。减少混乱。使头脑更加专注,冷静。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和时间。
清河内传
道教经书。此书为文昌帝君自传,当系元代由道士扶鸾降笔而成。传文不长,文昌帝君自称本吴会间人,生于周初,后七十三化,累为士大夫。西晋末降生于清河叟之家,为张户老之子,名亚,字霈夫。书中收录天封圣号、宋制、元加封宝诏、元加封庙额、告谕二十一司文、行祠记,又有文昌帝君降笔的《劝敬字纸文》、《戒士子文》。内容多要人积阴功,忠孝信义,阴德传家。为研究文昌帝君的参考资料。收入《道藏》洞真部谱录类。
冲出云围的月亮
长篇小说。蒋光慈著。1930年1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小说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为背景,描写青年知识分子柳遇春、王曼英、李尚志在四一二政变以后,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所走的不同的道路:柳遇春投向反动营垒以逞一己私欲;李尚志则仍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继续坚定地从事着艰难危险的革命事业;王曼英一度产生过悲观绝望的虚无主义情绪,用肉体的放浪和堕落对现实进行一种变态的反抗,后来在李尚志帮助下才重新振作起来,投身工人运动。小说通过对大革命失败后这些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的描写,揭示出只有李尚志的道路才是青年知识分子应该走的革命道路,只有劳苦大众和置身于他们当中用革命理论引导他们的李尚志型的知识分子,才是真正的革命力量。小说对青年知识分子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对革命力量的自觉寻求的描写,都富于积极的思想意义。但是作者生活根底较差,时有偏离生活真实的杜撰;对革命者和革命斗争的描写带有浪漫蒂克倾向,显示出小资产阶级的幻想与狂热;对王曼英堕落放荡生活带有欣羡态度的描写,则流露出作者低格调的趣味。
旧京琐记
夏仁虎(1873~1963),字蔚如,号枝巢子。别号啸庵、枝巢、枝翁。江苏江宁(今南京)人。清朝举人。光绪二十四年来京作官即迁居北京。由于他久居京师,又活动于政界,有广泛的社会阅历,所以对当时京城的掌故旧闻、风土习俗、名胜古迹、城厢市肆以及清末朝流、宫闱、仪制、考试等比较了解。其中记述张幼樵、李越缦等清流和京官清苦,生活之需多仰给于外官之冰炭敬与别敬,而大宗收入为印结费等情况,都是第一手的材料。《旧京琐记》分俗尚、语言、朝流、宫闱、仪制、考试、时变、城厢、市肆、坊曲十卷。单从门类就可以看出该书的内容相当广泛,具有古代笔记之“广”和“杂”的特点。本书的资料来源多取“琐闻逸事、里巷俳谈”,“向壁虚构,则非所敢”。由于这些内容多为作者所见所闻,所以较为可信,给我们今天研究北京的历史、掌故、风俗等提供了一些难得的资料。
小史
亦译《小王统史》。斯里兰卡王朝和佛教编年史,《大史》的续编。僧伽罗学者原将《大史》和《小史》合编,统称《大史》。德国威廉·盖格(WilhelmGeiger,1856—1943)将其分为《大史》和《小史》。《大史》包括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第五十偈。《小史》包括第三十七章第五十一偈至第一百零一章。记述公元4—18世纪斯里兰卡王朝兴衰和佛教发展以及英国入侵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