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巴斯蒂安

- 姓名:塞巴斯蒂安
- 全名:塞巴斯蒂安·布兰特
- 性别:男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斯特拉斯堡
- 出生日期:1457/1458
- 逝世日期:1521年5月10日
- 民族族群:
塞巴斯蒂安·布兰特(Sebastian Brant 1457/1458–1521年5月10日)德国人文主义者和讽刺作家。布兰特于1457年或1458年出生于斯特拉斯堡,父亲是旅店老板迪博尔德·布兰特,母亲是芭芭拉·布兰特(娘家姓里克勒)。 他于1475年10月进入巴塞尔大学,作为雅各布斯·胡戈尼乌斯的助手,他没有支付入学费用。他曾在希罗尼穆斯·柏林的宿舍住了五年。他最初学习哲学,后来转学到法学院。拉丁语由约翰·马蒂亚斯·冯·根根巴赫教授,他也在哲学系讲授哲学。他最初在哲学系学习,后来学习法律。据推测,他于1476年开始学习法律,因为他的学士学位已经在1477-1478年的冬天提到过,1484年布兰特获得了执照。 1483年,他开始在大学任教,并于1489年完成了法学博士学位。他毕业于教会法和民法。1489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后返回斯特拉斯堡,1503年起任该城司法官,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任命为帝国参议员,授予伯爵称号。著作涉及法律、宗教、政治、伦理,以1494年寓言作品《愚人船》(Das Narrenschiff)最为有名。作品针砭时弊,敦促社会革新,影响颇大,被广为传译并引起“愚人文学”派的产生。《愚人船》,写一只大船满载各种各样的愚人,象征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罪恶:骑士拦路抢劫,高利贷者使穷人倾家荡产,政府官吏胡作非为,僧侣虚伪透顶,学者不学无术……这部书是15世纪德国社会习俗的一面镜子,揭发了种种时弊,出版后受到热烈欢迎,仅作者生前就连续再版13次,并且被译成拉丁文、法文、荷兰文等多种文字。
塞巴斯蒂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玄珠心镜注
道教著作。1卷。唐衡岳真子注。《玄珠心镜》为唐代汾州女子崔少玄所撰,分《守一诗》与《大道守一宝章》两篇。前者为四言古诗,后者为三言偈语。二篇皆言守一致虚之旨,大抵本《老子》抱一守雌、虚无自然、归真返朴之说,属道教清静内修一派。衡派真子所作之注,引《道德经》、《西升经》、《阴符经》等道书,阐明守一致虚之理,认为此乃长生成仙之本。论者称其所注释详略适中,谨守本文。该书收入《道藏》洞玄部众术类。
象祠记
本文为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所作。象祠,为纪念虞舜的同父异母弟象而修建的祠堂。根据古代传说,象在其母怂恿下,曾多次谋害舜,皆未得逞。其后,象被舜所感化。舜即位后,封象为有鼻国国君(其领地在今湖南道县北)。在传统观念中,象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唐代时,道州刺史就曾毁掉当地的象祠。不过,王守仁认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象之所以最后受到感化,正说明舜的伟大,从而说明君子修德的重要性。这也是作者一贯倡导的“致良知”的具体例证。 全文从宣君修缮象祠写起,作者连着用了两个“胡然乎”的质疑句子带动了全文。在正面论证“致良知”这一中心内容时,作者采取了层层深入、水到渠成的手法。他首先指出,人们之所以为象立祠,是为了纪念舜,即所谓“爱屋及乌”之意,然后具体到舜是如何感化象的。(关于象在早年是如何的“不善”,在古代是人人熟知的,所以作者不再列举。)这就很自然地得出了第四段结尾中所说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结论。 王阳明的文章比较通俗明快,这是为了宣扬他的哲学思想的需要。同时,为了触类旁通,他惯于在行文时多举例证。例如,在这篇短文中,他援引的古书就有《书经》《孟子》;还用“管蔡不免”的史实反衬舜的感化之功。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球阳
《球阳》是琉球国三部官修编年史之一,由汉文写成。其名称“球阳”是对琉球的美称。《球阳》全称《球阳记事》,在第二尚氏王朝时期简称《记事》,《球阳》是琉球处分之后的通称。1743年(乾隆八年),唐通事郑秉哲(伊佐川亲方佑实)等奉尚敬王之命编纂,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初步完成;后由从中国留学而归的史官继续编写,直至1876年才被迫停止。球阳是琉球三部典籍中记载最为详尽的一部。原书共本卷22卷、附卷3卷;外卷(被命名为“遗老说传”)3卷、附卷1卷,今部分已亡佚。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琉球王家系谱、国事、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文化、天文星象以及自然灾异等方方面面,是冲绳学研究的重要史料。
闲居编
闲居编,五十一卷,宋智圆著并序,吴遵路序,浩肱跋,元敬跋(二篇),附撰述目录。杂著,诗文集,仁宗嘉祐五年刊行于世。《闲居编》无单本传世,惟见《续藏经》。
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
一卷,唐那提译。佛依庄严王菩萨之请问而作方曼荼罗,说供养地藏菩萨等八大菩萨。佛在耆阇崛山,有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大会庄严之因?佛言,昔作方曼荼罗供八菩萨所致。谓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执金刚主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止诸障菩萨,地藏菩萨。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凡十卷。唐代般若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册。略称六波罗蜜经、六度经。内容讲述护持国界及菩萨所修六波罗蜜之法。计分十品:(一)归依三宝品,(二)陀罗尼护持国界品,(三)发菩提心品,(四)不退转品,(五)布施波罗蜜多品,(六)净戒波罗蜜多品,(七)安忍波罗蜜多品,(八)精进波罗蜜多品,(九)静虑波罗蜜多品,(十)般若波罗蜜多品。据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七载,初时,有大秦寺之波斯僧景净,依据胡本,将本经译为七卷本。然因景净不识梵文,又未谙佛教义理,故所译与原经出入甚钜,般若三藏遂于贞元四年(788)十一月依据梵本,重译本经。注疏本经者,有智通之六度经疏十卷、六度经义例诀、六度经义目各一卷、超悟之六度经疏四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