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

- 姓名:陈建
- 别名:字廷肇,号清澜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东莞(今广东东莞市)人
- 出生日期:1497
- 逝世日期:1567
- 民族族群:
陈建(1497—1567),明哲学家。字廷肇,号清澜。东莞(今广东东莞市)人。“自幼纯心笃学”(《学蔀通辨》卷十二《陈建传》)。嘉靖七年(1528)中举,十一年(1532)中会试副榜,选授福建候官县教谕,嘉靖十二、十三年间作《朱陆编年》二编,后升任江西临江府学教授,“复辑《周子全书》、《程氏遗书》类编”(同上),并为二书作序,目的在于“因朱子所表章者而益章之,以裨来学”(同上)。嘉靖二十五年(1546)母卒,遂隐不出,潜心著述。学宗朱熹。时王学盛行,陈建“忧学脉日紊”,认为“以前所著朱、陆之辨非所以拔本塞源也,乃取《朱子年谱》、《行状》、《文集》、《语类》及与陆氏兄弟来往书札,逐年编辑”(同上)。并对以往《朱陆编年》二编进行“讨论修改、探究根极”稿至六七易”(同上)。从维护程朱理学的立场出发,终于1548年写成《学蔀通辨》。在理学观点上,陈建基本上是阐发朱熹的见解,没有大的发展。他的主要贡献,是站在程朱理学的立场上,引用大量的原始材料,对王学加以非议。他认为佛与陆王为学之三蔀。”他驳斥王守仁所编造朱、陆“早异晚同”说,指出朱陆之学是早“同”而晚“异”,对王守仁为了编造朱陆之学“早异晚同”说,不惜采用删节的手法给予严厉的批评,指出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了事实,而且纯属“权诈阴谋”。陈建还指斥陆、王心学为“佛禅”,为“援儒入佛”“借儒以掩佛”“阳儒阴释”(《学蔀通辨》)指出陆九渊所言“精神”(心),与佛教禅宗所言的“本性”一样,“宇宙无穷之说”、“吾心宇宙之说”与禅宗的“佛性”、“法界十方世界”一样,都是强调人的主观精神“心”(性)具有超时空的无限作用。“此象山宇宙无穷之说、吾心宇宙之说,一言而该禅学之全也。”(《学蔀通辨》后编上卷)陈建还针对朝廷弊端,提供补救之方。著《治安要议》六卷,言积弊,谈对策,反映了陈建的务实、致用的思想风格。除主要理学著作《学蔀通辨》和政论《治安要议》外,陈建还著有《皇明启信录》二十四卷,为后人撰写《明史》之先驱。又有《经世宏词》、《明朝捷录》、《古今至鉴》等。
陈建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两般秋雨盫随笔
清代文言笔记集。8卷。梁绍壬著。道光十七年(1837)钱塘汪氏振绮堂初刻。卷首有汪适孙《序》。翻印本甚多,如文德堂刻本、光绪十年(1884)吉华室刻本(卷末增许之琎《书后》、王堃《后序》)、光绪十八年(1892)兰溪铜活字本、宣统元年(1909)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民国年间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旧小说》(己集)本、《清代笔记丛刊》(第6卷)本、《笔记小说大观》(第1辑)本等。198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新式标点本,并删去两则。该书共录890篇,是一部较有影响的笔记集,其内容驳杂而充实,或记载掌故,或评述诗文,或讨论学术,或考证名物。其中较突出者是有关鸦片战争前夕清代政治、经济情况的记载,并对民生疾苦表现了深切的关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在文学方面,则记载了清代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事迹,以及小说、戏曲、民间文学的资料,较有文学史料价值。但其中也夹杂宣扬封建迷信、诬蔑农民起义等消极内容,表现了作者的局限性。
祭妹文
袁枚撰。这是一篇享誉甚高的祭文,历代评论家常以之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相提并论。作者三妹素文与其夫系指腹为婚,十几岁时夫家父母因儿子不肖曾建议解约,然素文坚持从一而终的礼教,成婚后丈夫果然嫖赌成性,常毒打勒索嫁妆嫖妓,委屈忍受,直至要将她卖掉抵赌债,方逃回娘家告官判离,已受尽折磨。作者在文中痛言此为读书识礼之过,“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如是”,对封建礼教表示了怀疑,也道出了悲剧的真正原因。文中一字一哭地回忆了兄妹从幼至长相亲相爱的历历旧事,声泪俱下地向九泉苦魂诉说着为兄未及诀别的深深遗憾,从儿时同玩蟋蟀岁寒虫僵共埋之到兄为妹料理殓葬,从葬妹祭妹哭妹想到自己“在人间尚复几日”,作者在琐琐碎碎的细节常情的倾诉中,把怀念亲人的感情逐渐推向高潮,使文章笼罩在深沉的感伤气氛里,令人读之下泪。
古文龙虎经
《古文龙虎经》或名《古文龙虎上经》、《金丹金碧潜通诀》、《金碧龙虎经》,简称《龙虎经》、《龙虎上经》,作者不详,托名黄帝著,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龙虎经》历来被认为是早于《参同契》的丹书,惟据今人王明考证,此书实为唐代羊参微《金丹金碧潜通诀》的异名。宋代朱熹认为此系后人伪作,非古书。《龙虎经》或分三十三章,或分二十六章,文字晦涩,语句僻拗,内容基本与《参同契》相似。仍以乾坤象鼎器,坎离象药物,其余六十卦象火候,将道教丹诀编排于易象之中,后附《攒簇周天火候图》、《金火相交生药图》。但其在演绎《参同契》,运用汉易时皆有差错。另有宋王道《龙虎经注疏》三卷及无名氏《龙虎上经注》。
台湾郑氏始末
清沈云撰,沈垚注,凡六卷。该书根据清江日昇《台湾纪事本末》49篇,并参考他书,删订而成。该书叙述郑芝龙自明天启初年起兵,至其子郑成功攻克台湾,以及曾孙郑克塽降清期间的史实。其中有些史事的年月与实际不符。
圣谕广训
清圣祖著,清世宗训。一册,一卷。书前有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御序,同年武英殿刊印。原名“圣谕十六条”。清康熙帝撰写颁布。全面系统地宣扬封建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以为约束臣民。内容为: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勤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追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雍正帝认为它“自纲常名教之际,以至于耕桑作息之间,本末精粗,公私巨细”,皆己囊括无遗。为了进一步向百姓灌输封建道德,雍正于每条上加注释,改名为《圣谕广训》,并刊刻颁发,大力宣扬,各府州县学官,每月朔望两日,择地聚集士庶,宣读《圣谕广训》条文。在乡村除宣读外,还要用通俗语言解说,雍正帝希望以之“共勉为谨身节用之庶人,尽除夫浮薄器凌之陋习,则风俗醇厚,室家和平”(《圣谕广训序》)。明确表明颁布和宣讲《圣谕广训》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纲常伦理秩序,使其成为清朝统治者束缚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
唯识三十颂注释
注三十颂,一卷,解脱上人御注释,收入《大正藏》第6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