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

陈建
  • 姓名:陈建
  • 别名:字廷肇,号清澜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东莞(今广东东莞市)人
  • 出生日期:1497
  • 逝世日期:1567
  • 民族族群:

陈建(1497—1567),明哲学家。字廷肇,号清澜。东莞(今广东东莞市)人。“自幼纯心笃学”(《学蔀通辨》卷十二《陈建传》)。嘉靖七年(1528)中举,十一年(1532)中会试副榜,选授福建候官县教谕,嘉靖十二、十三年间作《朱陆编年》二编,后升任江西临江府学教授,“复辑《周子全书》、《程氏遗书》类编”(同上),并为二书作序,目的在于“因朱子所表章者而益章之,以裨来学”(同上)。嘉靖二十五年(1546)母卒,遂隐不出,潜心著述。学宗朱熹。时王学盛行,陈建“忧学脉日紊”,认为“以前所著朱、陆之辨非所以拔本塞源也,乃取《朱子年谱》、《行状》、《文集》、《语类》及与陆氏兄弟来往书札,逐年编辑”(同上)。并对以往《朱陆编年》二编进行“讨论修改、探究根极”稿至六七易”(同上)。从维护程朱理学的立场出发,终于1548年写成《学蔀通辨》。在理学观点上,陈建基本上是阐发朱熹的见解,没有大的发展。他的主要贡献,是站在程朱理学的立场上,引用大量的原始材料,对王学加以非议。他认为佛与陆王为学之三蔀。”他驳斥王守仁所编造朱、陆“早异晚同”说,指出朱陆之学是早“同”而晚“异”,对王守仁为了编造朱陆之学“早异晚同”说,不惜采用删节的手法给予严厉的批评,指出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了事实,而且纯属“权诈阴谋”。陈建还指斥陆、王心学为“佛禅”,为“援儒入佛”“借儒以掩佛”“阳儒阴释”(《学蔀通辨》)指出陆九渊所言“精神”(心),与佛教禅宗所言的“本性”一样,“宇宙无穷之说”、“吾心宇宙之说”与禅宗的“佛性”、“法界十方世界”一样,都是强调人的主观精神“心”(性)具有超时空的无限作用。“此象山宇宙无穷之说、吾心宇宙之说,一言而该禅学之全也。”(《学蔀通辨》后编上卷)陈建还针对朝廷弊端,提供补救之方。著《治安要议》六卷,言积弊,谈对策,反映了陈建的务实、致用的思想风格。除主要理学著作《学蔀通辨》和政论《治安要议》外,陈建还著有《皇明启信录》二十四卷,为后人撰写《明史》之先驱。又有《经世宏词》、《明朝捷录》、《古今至鉴》等。

陈建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荀侍中集

荀侍中集

汉代文别集。1卷。荀悦著。荀悦曾任秘书监侍中,世称荀侍中。荀悦字仲豫,故其集亦名《汉荀仲豫集》。此集系后人所辑,明人张溥刊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所收文章,分“序”、“论赞”、“著述”3类。“序”收《汉纪序》、《后序》;“论赞”收《郦食其谋立六国论》、《家令说太公论》、《贯高张敖论》、《高祖赞》等39篇;“著述”仅收《申鉴大略》3则。书末附《后汉书》本传。荀悦长于论赞,所作特多,有些见解也比较高明。如《昌邑王论》论述“六主”(“王主”、“治主”、“存主”、“衰主”、“危主”、“亡主”)与“六臣”(“王臣”、“良臣”、“直臣”、“具臣”、“嬖臣”、“佞臣”),层层立论,层层加深,最后归结为“其存亡成败之机在于是矣”。全文仅673个字,但其见解之深刻,却为千古不刊之论。《申鉴大略》亦属政治论文。《后汉书》本传称:荀悦在朝,谋无所用,乃作《申鉴大略》5篇,“其所论辩,通见政体”。《申鉴》今存。《申鉴大略》中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如:“致政之术,先屏四患,乃崇五政:一曰伪,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伪乱俗,私坏法,放越轨,奢败制。四者不除,则政未由行矣。”体现了“通见政体”、“论辩多美”的特点。

梅屋集

梅屋集

宋代诗文别集。5卷。许棐著。全书由《梅屋诗稿》、《融春小缀》、《梅屋第三稿》、《梅屋第四稿》和《杂著》各1卷组成。集中诗作常有闲适情绪的表露,如《秋斋即事》:“桂香吹过中秋了,菊傍重阳未肯开。几日铜瓶无可浸,赚他饥蝶入窗来。”于细微处传神,确有新意。但也有反映现实的作品,如《泥孩儿》一诗,构思巧妙,以泥塑孩儿为富家少妇用作得子的象征来和贫家子女作对比:“岂知贫家儿,呱呱瘦于鬼。弃卧桥巷间,谁或顾生死!人贱不如泥,三叹而已矣。”寄慨遥深,从中可见晚唐现实主义诗风的影响。又如《乐府二首》以民歌形式,反映女子的痛苦:“妾心如镜面,一规秋水清。郎心如镜背,磨杀不分明。”“郎心如纸鸢,断线随风去。愿得上林枝,为妾萦留住。”缠绵悱恻,凄惋动人。

张荫麟书评集

张荫麟书评集

后“五四”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辈学人受传统道德伦理的制约愈少,故能接纳西式的学术批评,而产生出众多生机活泼、直指问题核心的书评文字。被誉为“天才史学家”的张荫麟在民国学界以善写书评著称。他在入读清华学校的第二年,因撰文质疑乃师梁启超的老子在孔子后百余年之说而一鸣惊人,此后因家庭环境和师友鼓励又多作书评。其中少数为介绍性质的文字,更多的则是品评学术的激扬之音,往往风格多元,文字犀利,一针见血,可谓当时的学术生态实景,有助于了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人文学界的风气。

周作人论日本

周作人论日本

周作人早年曾留学日本,对于日本的文化与生活有着一种特殊的喜爱,尤其是对日本文学的研究十分深入,翻译有大量日本文学名著。二十世纪初,日本加快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周作人成为当时中国较早认清日帝侵略真面目的知识分子之一,从开始的专注于纯日本文学研究,转向对日本国民性的探讨和深思,对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万世一系的神国观念、日本的民族宗教国家神道做了深刻的检视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于中日关系的现状和前景提出了种种假设和建设性意见。

四帖疏

四帖疏

唐善导大师观无量寿经之疏,有四卷,故谓为光明四帖之疏。又曰证定疏。谓证得定之人之疏也。以善导发得三昧,蒙圣者冥加,而造经之科文故也。选择集下曰:‘条录观经之文之刻,颇感灵瑞,屡预圣化。既蒙圣冥加,然作经科文,举世而称证定疏,人贵之如佛经法。’本书是善导的主要著作,也是唯一的教义书。大概是善导中后期的著作,从定善义的内容来看,应该是在善导讲授《观经》的基础上写成的。内容是《观经》的注释书,由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四卷构成。

石屋清珙禅师语录

石屋清珙禅师语录

石屋清珙禅师语录,二卷,元清珙说,至柔等编,明来复序,清乡野序,附塔铭,又云佛慈照禅师语录,内题福源石屋珙禅师语录。清珙,字石屋,俗姓温,苏州常熟人。少年出家,依崇福、永惟为业师。二十三岁受具足戒后,外出求师闻道、弘法说经。并将其一生八十一岁,五十四年弘法言行整理成书即《石屋珙禅师语录》,流传后世。此语录中石屋珙禅师与高峰和尚的一段对话尤为精彩。其珙禅师临终前挥笔遗言:“青山不着臭尸骸,死了何须掘土埋。顾我也无三昧火,光前绝后一堆柴。”尤为发人深思。此语录对于了解清珙禅师的佛学思想具有资料价值。现见载版本有明天启七年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