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偃

言偃
  • 姓名:言偃
  • 别名:字子游
  • 性别:
  • 朝代:先秦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言偃,孔子弟子。字子游。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少孔子四十五岁”,约生于公元前506年。卒年不详。关于子游的籍贯有两种说法。《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言偃,吴人。”《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云: “言偃,鲁人。”据司马贞《史记索隐》云:“今吴郡有言偃冢,盖吴郡人为是也。”按之《吴郡志》,现在的常熟县(古吴地)有“言偃宅”,“宅有井,井边有洗衣石,周四尺,皆其故物”。看来子游当为吴人。


子游也是孔子弟子中的“十哲”之一。东汉明帝十五年配祭孔子,唐开元二十七年尊为“吴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追谥为“丹阳公”,不久就改尊为“吴公”。


子游师事孔子当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后期。虽然他从师较晚,但能学而有成。《论语·阳货第十七》云:“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 "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这时,子游正为武城宰,用礼乐来教化百姓。所以孔子听见“弦歌之声”时,开始还以为子游的做法有点小题大作,所以说“割鸡焉用牛刀,”经子游说明之后,孔子便向随行的学生肯定、也是赞扬了子游的做法。由此可见子游对于儒家主张的礼乐政治能够身体力行。所以孟子说:“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见《孟子·公孙丑上》)


郭沫若氏在《十批判书》中肯定《礼记·礼运》是子游氏之儒的主要经典。其中表现了儒家对于“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理想,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与,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子其子,货力为己,……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以为殃,是谓“小康”。认为“天下为公”的社会已经成为历史上的往事,而于“天下为家”的情况下,若提倡“礼”来型仁讲让,便可以达到“小康”的理想社会。


子游为人不拘小节,说话做事不甚严谨,《论语·子张第十九》载有子游、子贡之争,“子游曰: "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 "噫! 言游过矣! 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子游随意批评子夏在教授学生时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结果被子夏抓住疏失之处,以传授“君子之道”孰先孰后本无人规定给以反驳。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在学派之争中,子游氏之儒被荀况斥为贱儒,所谓“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饮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贱儒也。” (《荀子·非十二子》)

言偃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藤阴杂记

藤阴杂记

地理杂志。清戴璐撰。十二卷。戴璐字敏夫,号菔塘。一号吟梅居士。浙江归安人。乾隆进士。历官都察院给事中、太仆寺卿。辑著有《国朝六科汉给事中题名禄》、《吴兴诗话》等。作者弱冠入都,留心掌故,尝阅王渔洋《池北偶谈》和《香祖笔记》等,目见耳闻,对巡视东城、六街、琳宫梵宇、贤踪名迹,皆加访录,书成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八万余字。以所寓庭院“新藤渐次成阴”名书。卷一至卷四杂记清代掌故、衙署旧闻,卷五至卷一二分别记载清代北京中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城与郊坰的里巷琐闻、名人遗事、名胜古迹、园林寺观等。

榕城考古略

榕城考古略

清代林枫编写的乡土志,三卷。为福州乡土志,原来未刊,各地图书馆抄藏甚少,有福建省图书馆本、福建师大图书馆本。1980年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曾组织校点,内部刊行。2001年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重新整理出版,林枫后裔林贤光特赐林家祖传抄本,进行细校,所得不鲜,而且增补了清谢章铤序,又冠以陈宝琛的书名题签和林枫的画像。

达生编

达生编

产科著作。1卷。清·亟斋居士撰。刊于1715年。内容有原生、临产、真诀条辨等14篇及格言、方药等。作者主张临产时沉着镇静,掌握“睡、忍痛、慢临盆”六字诀,尽可能不服药或少服药,所论多为经验之谈。本书文字通俗,内容简要,切于实用,故复刻刊本颇多,流传较广。此书主要论述产科常见病,着重阐析难产的病因证治。认为坐草太早,或惊慌努力,稳婆手拙等是导致难产的主因。强调临产必须顺其自然,不得急迫勉强,并提出“一日睡、二曰忍痛、三曰慢临盆”的精辟见解。

参同直指

参同直指

大丹妙用法乾坤,乾坤运兮五行分;五行顺兮常道有生有灭,五行逆兮丹体常灵常存。一自虚无质兆,两仪因一开根,四象不离二体,八卦互为子孙。万象生乎变动,吉凶悔吝兹分。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顾易道妙尽乾坤之理,遂托象于斯文。否泰交,则阴阳或升或降;屯蒙作,则动静在朝在昏。坎离为男女水火,震兑乃龙虎魄魂。守中则黄裳元吉,遇亢则无位无尊。既未慎万物之终始,复姤昭二气之归奔。月亏盈,应精神之衰旺;日出没,合荣卫之寒温。本立言以明象,既得象以忘言。犹设象以指意,悟真意则象捐。达者惟简惟易,迷者愈惑愈繁。故之修真之士,读《参同契》者不在乎泥象执文。
 

台湾通史

台湾通史

连横著。两册。写于1908年,成书于1918年,初刊于1920年。体例仿效司马迁《史记》,分纪、志、传、表四类,表附于志类。中国第一部由台湾人撰写的纪传体台湾通史。1920—1921年在台湾分3册刊行,1945年商务印书馆重排出版,1983年分2册修订重版。

中国佛教仪轨制度

中国佛教仪轨制度

中国佛教仪轨制度,由中国佛教协会编注,其主要内容分为一、丛林,二、殿堂,三、传戒,四、度牒,五、清规,六、课诵,七、国师,八、俗讲,九、浴佛,一○、行像,一一、赞呗,一二、水陆法会,一三、忏法,一四、盂兰盆会,一五、焰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