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偃

- 姓名:言偃
- 别名:字子游
- 性别:男
- 朝代:先秦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言偃,孔子弟子。字子游。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少孔子四十五岁”,约生于公元前506年。卒年不详。关于子游的籍贯有两种说法。《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言偃,吴人。”《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云: “言偃,鲁人。”据司马贞《史记索隐》云:“今吴郡有言偃冢,盖吴郡人为是也。”按之《吴郡志》,现在的常熟县(古吴地)有“言偃宅”,“宅有井,井边有洗衣石,周四尺,皆其故物”。看来子游当为吴人。
子游也是孔子弟子中的“十哲”之一。东汉明帝十五年配祭孔子,唐开元二十七年尊为“吴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追谥为“丹阳公”,不久就改尊为“吴公”。
子游师事孔子当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后期。虽然他从师较晚,但能学而有成。《论语·阳货第十七》云:“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 "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这时,子游正为武城宰,用礼乐来教化百姓。所以孔子听见“弦歌之声”时,开始还以为子游的做法有点小题大作,所以说“割鸡焉用牛刀,”经子游说明之后,孔子便向随行的学生肯定、也是赞扬了子游的做法。由此可见子游对于儒家主张的礼乐政治能够身体力行。所以孟子说:“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见《孟子·公孙丑上》)
郭沫若氏在《十批判书》中肯定《礼记·礼运》是子游氏之儒的主要经典。其中表现了儒家对于“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理想,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与,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子其子,货力为己,……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以为殃,是谓“小康”。认为“天下为公”的社会已经成为历史上的往事,而于“天下为家”的情况下,若提倡“礼”来型仁讲让,便可以达到“小康”的理想社会。
子游为人不拘小节,说话做事不甚严谨,《论语·子张第十九》载有子游、子贡之争,“子游曰: "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 "噫! 言游过矣! 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子游随意批评子夏在教授学生时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结果被子夏抓住疏失之处,以传授“君子之道”孰先孰后本无人规定给以反驳。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在学派之争中,子游氏之儒被荀况斥为贱儒,所谓“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饮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贱儒也。” (《荀子·非十二子》)
言偃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汉武故事
《汉武故事》二卷,《隋书·经籍志》始见著录,作者不详。《旧唐书·艺文志》入乙部起居注类,《新唐书·艺文志》书名作《汉武帝故事》。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于作者始称“世言班固撰”,故《宋史·艺文志》从之,径书班固之名。然司马光《通鉴考异》云:“《汉武故事》语多诞妄,非班固书,盖后人为之,托固名耳。”是以即晁氏亦又谓:“唐·张东子(柬之)书《洞冥记》后云:‘《汉武故事》,王俭造。’”实际上,当为六朝人托名所作。以汉武帝为中心人物,记载了其一生的一些主要事迹,比如“金屋藏娇”“浮海求仙”“死葬茂陵”等事,又兼及司马相如、公孙弘、东方朔、陈皇后、卫子夫、钩弋夫人等当时一些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今有《古今说海》本、 《历代小史》本、 《古今逸史》本及《粤雅堂丛书》本、《问经堂丛书》本等。
心泉学诗稿
宋诗别集。6卷。蒲寿宬著。关于蒲寿宬的字号及其在宋末的人品节操,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论证甚详。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152《心泉记》云:“初,君行山间,得泉一泓,爱之,有会于心,即其所结庵,匾曰‘心泉’。”知心泉当原为其室名,后又为其别号,即以名集。此集编于入元之后,原本久佚,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蒲寿宬赋4篇,古律诗及绝句凡267首,诗余18首,重新编次为《心泉学诗稿》6卷。诗中多写青山秀水,恬淡心情。就诗论诗,颇堪讽诵。然生当亡国之时,徜徉于剩水残山之间,极少有黍离麦秀之悲,故于其人品节操,不能无讥。
余冬序录
明何孟春撰。六卷。成书于嘉靖七年(1528)。孟春,弘治六年(1493)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本书记述内容广泛,涉及明朝以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生活及民族、宗教诸方面。对科举、学校问题亦有收录。诸如卷五记教学由来,书院之制,科贡入仕之途,中第授官,状元曾棨受知,朝廷设官以为民;卷六记科考中第入仕后之艰难,以及翰林官言行轶闻。有嘉靖刻本、万历刻本等,今有《中华野史》标点本。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圆瑛著。二十四卷。1951年出版,分五册。是对《楞严经》的论释,分十门:初总释名题;二教起因缘;三藏乘摄属;四义理浅探;五能诠教体;六所被机宜;七宗趣通别;八说时前后;九历代传译;十别解文义。此书主宗贤首,同时会通天台、禅、净,在近代有很高赞誉。
希叟绍昙禅师广录
凡七卷。又作希叟和尚广录。宋代僧希叟绍昙撰,侍者法澄等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二册。收录庆元府佛陇山进山语、平江府法华寺进山语、庆元府雪窦资圣寺进山语、小参、法语、拈古、题、跋、颂、赞、小佛事等。卷四之‘示日本平将军法语’,系日僧兰溪道隆遣使请希叟开示法语,以寄予当时之幕府将军北条时宗。卷六之‘俊侍者将别山四会语录归日本板行求予序引’,及‘日本澄上人’(最澄)、‘日本然上人’(法然)之颂等,皆显示希叟与来华日僧往来之密切。自悟等人编集希叟绍昙禅师语录一卷,又作希叟绍昙和尚语录,亦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二册。
大方广如来藏经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内容系佛为金刚慧菩萨等,以密房、稻麦、贫人等种种譬喻讲说一切有情所具之如来藏。本经原属显教经典,然由于系密教第六祖不空三藏所译,故历来多收于秘密部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