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

赛珍珠
  • 姓名:赛珍珠
  • 别名:
  • 性别: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西弗吉尼亚州希尔斯伯勒
  • 出生日期:1892年6月26日
  • 逝世日期:1973年3月6日
  • 民族族群:

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美国作家。原名珀尔·康福特·赛登斯特里克,生于西弗吉尼亚州希尔斯伯勒,卒于佛蒙特州丹比。父母是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赛珍珠出生几个月后由父母带到中国,在镇江、上海、宿州、南京等地居住近40年,其中在镇江生活约18年,因而称镇江为她的中国故乡。


赛珍珠自小接受双语和双文化教育,家里为她延请的孔先生辅导她阅读《论语》等中国典籍,母亲则辅导她美国课程。1910年回美国就读于弗吉尼亚州伦道夫-梅肯女子学院,1914年毕业后回到镇江,并在镇江崇实女中教书。1917年和美国农学家传教士约翰·洛辛·布克结婚,随他去安徽宿县生活。在宿县她了解到当地农民的生活情形和民风习俗,为日后她以中国题材为素材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1919年底,随布克到金陵大学和中央大学执教英文。1924年布克休学术假,赛珍珠同其回美国,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并获硕士学位,翌年回到中国。1927年北伐军攻占南京时发生暴力排外事件,赛珍珠避居日本一年。返回南京后,创作《大地》并于1931年由美国约翰·戴公司出版。1934年回美国定居。1935年与布克离婚,与约翰·戴公司总裁理查德·沃尔什结婚。购置宾夕法尼亚州的青山农场,从事写作,创办了东西方协会(1941)、“欢迎之家”(1947),担任美国作家协会主席(1951),成立赛珍珠基金会(1964)(现“赛珍珠国际”),从事慈善事业。1973年3月6日,赛珍珠在位于美国的家中逝世,墓碑上只有“赛珍珠”三个汉字。


赛珍珠的写作始于1922年为母亲所写传记《流放》(1936),后为父亲撰写传记《战斗的天使》(1936),两部传记以《灵与肉》(1944)为题结集出版。1923年,赛珍珠发表随笔《也说中国》,反映中国开始发生的新变化;1924年发表《中国之美》,倡导多元之美。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东风·西风》(1930)从中美家庭和婚姻切入,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相遇、冲突和融合。赛珍珠中国题材的代表作是《大地三部曲》(又译作《大地上的房子》)。首部《大地》(1931)以同情的笔触讲述农民王龙为获得土地而辛勤劳作,最终从农民变成地主的故事,人物刻画生动,真实反映了中国农村生活。小说取代了此前西方对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想象、误读和歪曲,改善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受到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人的喜爱。《大地》于1932年获普利策小说奖。三部曲的另两部《儿子》(1932)和《分家》(1935)与《大地》构成一个整体,以宏阔的中国和国际社会及其变化为背景,再现王氏三代人的生活沉浮以及对待家庭、爱情和人生的不同态度。


赛珍珠中国题材的作品还包括塑造命运坎坷、但奋力抗争的中国妇女形象的《母亲》(1933)、支持中国抗日战争的《龙子》(又译作《龙种》,1942)、推崇女性独立的《群芳亭》(1946)和《帝王女人》(又译作《慈禧太后》,1956)等。赛珍珠创作百余篇短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有《结发妻及其他故事》(1933)、《今天及永远:中国的故事》(1941)等,出版《中国小说》(1939)、《男与女》(1941)、《告语人民》(1945)等文集。赛珍珠翻译出版的《水浒传》(1933),是这部中国小说的第一部英文全译本。除中国题材以外,赛珍珠也关注其他国家人民的生活,出版有关朝鲜战争的《活芦苇》(1963)和以笔名约翰·塞奇斯创作的关于美国人生活的《镇上人》(1945)等作品。她的自传《我的几个世界》(1954)则追寻她在亚洲、欧洲和美洲所走过的足迹,记录她的丰富见闻和她对不同文化的深入思考。


赛珍珠有着独特的跨文化阅历和丰富的创作素材的积累。她不满于西方对中国和中国人的不实描写、对中国文化的傲慢与偏见,而通过创作大量的文学作品、发表文章、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从根本上改变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让他们了解到同是正常人类成员的中国人的生活情状和喜怒哀乐,并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独特品质。她的作品大多运用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融合《圣经》风格和中国小说特色,特别是故事叙事技巧,使她以真切、有力而生动的话语方式讲述的中国故事得以走向西方读者。赛珍珠倡导尊重文化差异、学会相互理解的跨文化理想,并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做出积极努力,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1938年赛珍珠“由于她对中国农民生活丰富而史诗般的描述,以及她在传记方面的杰作”获诺贝尔文学奖。

赛珍珠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战争论

战争论

德国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谋略家克劳塞维茨著,共三卷,是一部著名的军事理论、军事谋略著作,在军事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都对这部著作进行过评价。本书对军事谋略方面的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提出理智是军事行动的基础。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争常常表现得象是计算未知数,敌对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可以根据对方的特点、组织和设施状况以及各种关系,按概然性的规律推断出对方的行动,从而确定自己的行动。因此,军事斗争不能硬干、蛮干,而应当合理思考谨慎巧谋,讲求谋略艺术。二、军事行动应出敌不意。克劳塞维茨在战略概论篇中指出,为了在决定性的空间和时间巧妙地集中优势兵力,必须出敌不意。三、战争要善于使用诡诈。同是在第三篇中,克劳塞维茨指出,战略这个概念本身就含有诡诈的意思。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战略是运用战斗的艺术,任何一次出其不意的军事行动都是以诡诈为基础,越是在兵力处于劣势情况下,更应借助于诡诈。四、善于谋略是各级指挥员的基本素质。克劳塞维茨在论述指挥员素质时多次指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此,指挥员必须具备很强的洞察力、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即多谋善断。这些谋略思想对军事理论,谋略理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公有法典

公有法典

法国泰·德萨米著。1842年出版。根据18世纪唯物主义论证共产主义,确信存在着社会生活的永恒的确定不移的规律,这种规律是自然赋予的,符合人的自然特性。而合乎人的自然特性的社会生活原则是幸福、自由、平等、博爱、统一和共有,共有法则正是自然本身体现出来的。由此批判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指出私有制违反社会生活的自然规律,是剥削、压迫、阶级对抗、社会不平等和一切社会祸害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是现代奴隶制,它使无产者遭受非人的压迫,使现代工业变成血腥的搏斗场,使科学发明变成大多数人的灾难,使劳动和才智不能保证免受贫困。号召无产者进行社会革命,铲除私有制这一祸根,建立公有制社会。 认为公有制社会基本经济单位是城乡结合、工农业结合、约由1万人组成的公社。公社联合为省,省联合为民族共同体,民族共同体再联合成全人类共同体。在公社内部,在公社与公社之间,一律实行平等的原则。 在分配上反对昂·圣西门的“能力等级制”,反对绝对平均,主张按比例的平等,人人有义务各按所能参加共同劳动,各按需要共同享受劳动成果。指出,公社以促进生产、发展教育、繁荣科学和艺术为己任,人人充分享受科学艺术成果,脑力和体力劳动密切结合。公社将不存在强制力量,自由成为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高保证。在公社中,家庭失去经济职能,男女自由结合,两性完全平等,离婚自由。

本草简要方

本草简要方

芦沟桥事变之后。予方旅居汉口。二十七年秋。入桂林。寇祸日深。武汉又陷。欧战未起。国步之危。甚于累卵。有数门人过桂。知予生活艰苦。问此后出处。予曰。如果国不幸而亡。亭林船山所不敢学。我其以青主先生为归乎。其实书画无法则。医药无宗派。此言亦欺世而已。三十二年秋。世事日有转机。予早托迹中国农民银行。衣食粗给。公余之暇。乃编此书。盖中国之医。向不专精于识病。而专重在用药。伤寒论一书所包之病多矣。而统名之曰伤寒。及其下药。乃各不同。小儿惊风。所包之病多矣。而统名之曰急慢惊风。及其下药。乃各不同。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可知识病虽未确。用药故不误也。

林家铺子

林家铺子

短篇小说,茅盾作,最初发表于1932年7月15日《申报》月刊第1卷第1期,后收入开明书店1933年5月版的短篇小说集《春蚕》中。这篇小说与《子夜》、《春蚕》一起,是茅盾计划“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组成部分。林老板是一个谨慎小心而又精明能干的小商人,“一·二八”事变以后,大批上海难民来到这个江南小镇,林老板独出心裁的“一元货”,使他的商店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但是林老板的生意经,改变不了洋货倾销以及农村经济破产带来的市场萧条的局面,债主坐逼,同业倾轧,苛捐杂税,逼得林老板无路可走,而国民党党部的官老爷黑麻子、卜局长之流更是敲诈勒索,逼林老板的女儿为妾,构陷迫害,无所不用其极,林老板万般无奈,被迫带着女儿破产出走,林家铺子的倒闭,对于朱三阿太、张寡妇这些把自己仅有的积蓄存在铺子里的贫民来说,不啻是致命的打击,小说就在这些不幸者的疯狂惨叫声中结束。作品深刻地写出了旧社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残酷真相,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提出了愤怒的抗议。作者用高度凝炼的艺术手法,塑造了林老板这样一个有着两重性格的典型形象,展示了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民族工商业者的艰难处境。作者抓住了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审视,因而他能够通过一家小店铺的倒闭,写出如此深广的社会内容,充分显示了茅盾的高度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朱自清在论述这篇小说时说,“层层剖剥,不漏一点儿,而又委曲入情,真可算得严密的分析,私意认为这是他的最佳之作。”

鲁迅先生二三事

鲁迅先生二三事

孙伏园著,1944年2月重庆作家书屋出版发行,姚篷子为发行代表人,土纸本。扉页有鲁迅先生于1927年与许广平、周建人、孙福熙、林语堂、孙伏园合影一幅。内容有《哭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少年时代》、《鲁迅先生的几封信》等10篇文章。著者一生追求进步,他写的散文淡而有味,远而可亲,在散文百家中别具一格,令人百看而不厌。孙伏园在建国后到北京任出版总署善本图书馆馆长。

新竹县制度考

新竹县制度考

不分卷,不着撰人。原为抄本,藏于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前无序,后无跋。但观其中有「明治二十八年七月」及采访人员有日人「市川彻弥」等字样,推知为日据台湾后不久之作。内叙「竹城沿革」,起自「淡厅建始于雍正元年……」,迄「新竹支厅开始明治二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至所考制度,纯属清季新竹县之疆域、衙署、庄堡、路站、屯社、租赋及其他等项,而以租赋为尤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