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得之

- 姓名:朱得之
- 别名:字本思,号近斋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靖江(今江苏靖江)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朱得之,明代学者。字本思,号 近斋。直隶靖江(今江苏靖江)人。曾为江西新城丞。 受学于王守仁,坚持其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心学观 点。然而在学术上并不笃守先师,还主张求之于己, “尽涤旧闻,空洞其中,听其有触而觉,如此得者尤 为真实。”(《明儒学案》)其思想还受佛道两教思想 影响。著有《参玄三语》,近老子观点。在哲学上主 张以心为本,提出“无吾心则无万象”的命题,“无 万象则无天地,无吾心则无万象矣。故万象者,吾心 之所为也”。(《语录》)认为王守仁提出的良知最重 要,“千古圣学之要,天地鬼神之机,良知二字尽之 矣”。(同上)并把心同良知等同起来。“所谓心者,非 今一团血肉之具也,乃指其至灵至明、能作能知,此 所谓良知也。” (同上) 还把道教思想同良知说相结 合,认为金丹就是赤子之心,炼就是喜怒哀乐的表 现,人处困境遇危难就能炼其心,“锻炼得此心端然 在此,不出不入,则赤子之心不失,久久纯熟,此便 是丹成也。”(同上)对传统的中庸观提出诘难,认为 关键是“知分之所在”,然后“可以考其过不及与中 之所在”,“分之所当为中也。”在善恶观上提出人不 能有功利之心,有心为善善就成为恶,要做到一念不 差不为恶。“众人在事上见,故有小大;圣人却只在 发念处见,故不论事物之大小,一念不安,即不忍为 人,无善可为,只不可为恶,有心为善,善亦恶也。” (同上)。
朱得之著述甚丰,《明史·艺文志》 著录有《印古诗》 一卷、《说袁仁毛诗或问》 二卷、《老子通义》 二卷、《列子通义》 八卷、《庄子通义》 十卷。《千顷堂书目》 尚著录有《正蒙通义》。《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宵练匣》。朱得之所著《庄子通议》是现所见明人最早的一部解《庄》 著述。《续修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以及 《无求备斋庄子集成续编》 均有收录。
朱得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蜘蛛网
根据阿加莎·克里斯蒂戏剧剧本改编的同名小说 为了保护自己,我们往往在身边织了一张大大的蜘蛛网。 外交官夫人克拉丽莎既喜欢开玩笑,又充满想象力,经常幻想自己某一天下楼,会在图书室里发现一具尸体。谁料,一语成谶,她竟真的被客厅里的一具尸体绊倒!更糟的是,继女皮帕向她亲口承认自 己就是凶手。 当晚,她的丈夫将带一名神秘的外国贵宾来家里与首相会晤。为了丈夫的仕途,更为了保护继女,克拉丽莎费力说服家中的三位客人帮忙掩盖这起命案……没想到警方竟不请自来。克拉丽莎不得不开始编织谎言,一张蜘蛛网将众人拉入陷阱……
洞玄灵宝升玄步虚章序疏
撰人不详,约出於隋唐。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赞颂类。斋醮颂词,有序及注。
惹事
短篇小说集。赖和著。收短篇小说14篇。《惹事》初载于1932年 《南音》 1卷2号、6号、9—10合刊号。收入1979年7月台北远景出版社版 《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1)》。这篇小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主人公青年知识分子丰,闲来无事,去钓鱼解闷。鱼池小主人不准其垂钓,双方发生争执、动武。丰因惹事被父亲训斥。第二部分是小说的主干。描写一群威风凛凛的鸡母鸡仔穿街过巷,到菜园啄食蔬菜,毁坏菜园。园主人只敢喝喊、轰赶,不敢动手打,因为这群鸡系衙门大人饲养。衙门大人诬陷一寡妇偷鸡,丰为其鸣冤,却受到大人威胁。小说描写了在殖民主义铁蹄下,敢于抗争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反映了日据时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横暴劣迹。
毋宁死
这是若干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我和霍桑还住在苏城。初冬的雨夜,北风呼啸,越到晚上越是寒冷。突然有一个客人来访我的朋友。客人年约四十岁左右,穿着深颜色花绸的厚裘皮袍,十分大方。他乘轿子来,衣服鞋子都没有湿,但是面无血色,身体微微抖动,似乎十分怕冷。我冷眼瞧着,他的这种神态。并非全是为了寒冷的缘故,一半是因忧虑所致。客人先自我介绍,说姓何名芝贝,是苏城的税务局长,接着就匆忙地说明他的来意。
弢园笔乘
《弢园笔乘》一卷,晚清王韬撰,杂记咸丰年间清朝文武大臣及太平天国诸首领琐事逸闻。 据民国《满清野史五编》本标点整理。
十叶野闻
近代文言笔记集。许指严著。 上海国华书局1917年7月铅印本,平装2册。卷首有1917年作者《序》。全书收录43篇。作者许指严之祖父在清末曾充官幕,熟悉朝廷及官场掌故,作者幼时听之甚多;作者又嗜史书,民初更游京师两载,益增其闻见。因而曾著多种清代及民初的笔记小说。《十叶野闻》多记清代宫廷秘闻,兼及官场掌故。所记虽有一定历史根据,但多得之于传闻,不免夸张、渲染,与事实走样,因而实属小说家言。全书着重揭露了清代宫廷的争权夺利,太监的恃宠跋扈,官场的黑暗腐败,可与晚清谴责小说互为补充。如《和坤轶事》写和珅的专权纳贿,《垂帘波影录》写慈禧消灭异己、独霸朝政,《崔李两总管》写李莲英等太监的作恶多端等,均大体符合历史真实而又具有一定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