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得之

- 姓名:朱得之
- 别名:字本思,号近斋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靖江(今江苏靖江)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朱得之,明代学者。字本思,号 近斋。直隶靖江(今江苏靖江)人。曾为江西新城丞。 受学于王守仁,坚持其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心学观 点。然而在学术上并不笃守先师,还主张求之于己, “尽涤旧闻,空洞其中,听其有触而觉,如此得者尤 为真实。”(《明儒学案》)其思想还受佛道两教思想 影响。著有《参玄三语》,近老子观点。在哲学上主 张以心为本,提出“无吾心则无万象”的命题,“无 万象则无天地,无吾心则无万象矣。故万象者,吾心 之所为也”。(《语录》)认为王守仁提出的良知最重 要,“千古圣学之要,天地鬼神之机,良知二字尽之 矣”。(同上)并把心同良知等同起来。“所谓心者,非 今一团血肉之具也,乃指其至灵至明、能作能知,此 所谓良知也。” (同上) 还把道教思想同良知说相结 合,认为金丹就是赤子之心,炼就是喜怒哀乐的表 现,人处困境遇危难就能炼其心,“锻炼得此心端然 在此,不出不入,则赤子之心不失,久久纯熟,此便 是丹成也。”(同上)对传统的中庸观提出诘难,认为 关键是“知分之所在”,然后“可以考其过不及与中 之所在”,“分之所当为中也。”在善恶观上提出人不 能有功利之心,有心为善善就成为恶,要做到一念不 差不为恶。“众人在事上见,故有小大;圣人却只在 发念处见,故不论事物之大小,一念不安,即不忍为 人,无善可为,只不可为恶,有心为善,善亦恶也。” (同上)。
朱得之著述甚丰,《明史·艺文志》 著录有《印古诗》 一卷、《说袁仁毛诗或问》 二卷、《老子通义》 二卷、《列子通义》 八卷、《庄子通义》 十卷。《千顷堂书目》 尚著录有《正蒙通义》。《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宵练匣》。朱得之所著《庄子通议》是现所见明人最早的一部解《庄》 著述。《续修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以及 《无求备斋庄子集成续编》 均有收录。
朱得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月牙集
现代中篇小说集。老舍著。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8年9月初版。为作者自选集。收《序》1篇,1935—1943年写作的中篇小说5篇:《月牙儿》(初载1935年《国闻周报》第12卷第12至14期);《新时代的旧悲剧》(初载1935年《文学》第5卷第4号);《我这一辈子》(初载1937年《文学》第9卷第1期);《且说屋里》(初载1936年《十年》,开明书店创业十周年纪念集);《不成问题的问题》(最初连载于1943年1月8、13、14、20日重庆《大公报》)。
琴声十六法
古代乐学著作。明冷谦撰。提出以“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十六法,为琴声表演的美学原则。认为“不轻不重者,中和之音也”。反映了儒家传统的美学趣味。注重于清实中表达审美意趣:“惟轻之中,不爽清实,而一丝一忽,指到音绽,幽趣无限。乃有一节一句之轻,有间杂高下之轻,种种意趣,皆贵于清实中得之。”又云:“松即吟猱妙处。宛转动荡,无滞无碍,不促不慢,以至恰好,谓之松。”“其趣如水之兴澜,其体如珠之走盘,其声如哦咏之有韵,方可名松。”提出“声厉则知躁,声粗则知浊,声静则知虚,此审音之道也”的观点。又认为“善知音者,始可与言澹”,则反映道家审美观点的影响。有明项元汴《蕉窗九录》,原题为《冷仙琴声十六法》,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收录。
本草备要
成书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代汪昂撰。商务印书馆1954年铅印本。该书是本草学著作,汪氏认为有些本草书籍内容“备而不要”或“要而不备”,故取材《本草纲目》与《神农本草经疏》等书,选取常用药品,述其要旨,又兼补以上两书之末备,故名《本草备要》。卷首为“药性总义”,概括药学理论,次以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鱼虫、人等8部分类,共载药478种,各药名之下,以小字简述其主要功效,并系统介绍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药材形态、加工炮制等,并附图461幅,均系转绘自《本草纲目》钱蔚起本药图。此书完备而扼要,论药虽采众家之说,又有个人创见,书成即风行全国,为中医初学者常用入门书。书中引证了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中关于炮炙的总结性论述,但无新见地,各药项下所注炮炙方法,亦大体同前人。仅对于生、制品的药效解释,以及采用不同辅料对药效的影响,略有发挥。如认为黄芪不必盐炙,“或曰补肾及崩带淋浊,宜盐水浸炒。昂:此说非也,前证用黄芪,非欲抑黄芪使入肾也,取其补中升气,则肾受荫,而带浊崩淋自止……”“人参芦能涌吐痰涎,体虚人用之,以代瓜蒂”。海藻“其用在咸,似不宜洗过。”“当归,非治痰药,姜制亦臆说耳”。
日本书纪
亦称《日本纪》。是现存日本最早的官修国史,为日本神道教重要经典之一,元正天皇(715-724年在位)舍人亲王太安麻吕(安厅侣)等人编撰,成书于公元720年(养老4年)。以历代官修史书为基础,参照中国典籍和朝鲜史籍,效仿中国史书体例编纂而成,正规汉文编年体记述。全书共30卷,另有“图系”一卷,已佚。1卷和2卷为神代卷,以日本古代神话传说为蓝本,虚构出世界创成,国土神生,天孙(天皇——作者注)降临的神代史,伪造出神皇谱系,借以确立天皇统治的神威。第3卷到第30卷记叙了从神武天皇到持统天皇(645-702年)的历史,其中大化革新以后到持统天皇的历史基本上以史实为据,可算正史,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该书的哲学思想主要见于“神代卷”中有关世界创生的神话之中。其哲学自然观受中国古代文献《淮南子》、《三王历纪》、《礼记》等影响颇大,认为“古天地未剖,阴阳不分,混沌如鸡子,溟滓而含芽,及其清阳薄靡而为天,重浊者淹滞而为地”。其中包含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宇宙有限论”的观点。17世纪后,日本兴起的国学学者把考据和研究该书作为论证复古神道的重要方面,尤其“神代卷”是日本神道教重要的理论依据。
茕绝老人天奇直注天童觉和尚颂古
焭绝老人天奇直注天童觉和尚颂古,二卷,明本瑞直注,性福编集,又云天童颂古直注,尾题觉作珏。
圣观自在菩萨梵赞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
共八赞,皆梵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