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玄

造玄
  • 姓名:造玄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造玄,唐代密宗僧。住长安慈恩寺。曾于青龙寺法全处受胎藏界法,又于大兴善寺翻译院之元政处受金刚界法。咸通六年(865)撰胎金两界血脉一书,世称‘造玄阿阇梨付属师资血脉’。依其血脉所载,胎藏界法之次第为大日、金刚手、达磨掬多、善无畏、惠果、义操、法润、法全、造玄,金刚界法之次第为大日、普贤、曼祖室利、龙猛、龙智、金刚智、不空、惠果、惠则、元政、造玄。又当时有净住寺海云、东塔院义真、景公寺深达、崇福寺大遇、醴泉寺文菀等,从青龙寺义操受胎藏界法。海云于唐太和八年(834)撰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二卷、金胎两界师资相承。依其血脉,胎藏界法之次第为遮那、金手、掬多、无畏、玄超、惠果、义操、海运,金刚界法之次第为遮那、金萨、龙猛、龙智、金刚智、不空、惠果、义操、海云。日本台密家主张两部各别之相承,故用此两师之血脉;东密家则主张两部同一之相承,故不用此两师之血脉。[胎金血脉图(智证)、大日经疏指心钞卷二、天台の密教、曼荼罗の起源(神林隆净,日本大正大学学报第四辑)]

造玄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阆风集

阆风集

诗文别集。又称《阆风稿》。十二卷。宋舒岳祥撰。岳祥于宋恭帝被俘赴燕之次年即端宗景炎二年丁丑(1277)自编其诗为《百一老诗》,收诗一百首,囊括天、地、人百物,其意盖以“吾一老人寄于百物之中”。越八年而为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乙酉(1285),复自编其诗为《篆畦诗》;“篆畦”为其宅西小园。此以后,复为《蝶轩稿》,集至元二十六年己丑(1289)以后诗文若干篇。此外尚有《荪墅稿》、《避地稿》、《梧竹里稿》等。当时诸稿,本分帙刊行,而《阆风集》乃其总名。《文渊阁书目》卷九以《阆风集》之名著录,谓“一部五册,完全”。《箓竹堂书目》卷三著录《阆风集》五册。《国史经籍志》卷5著录,谓为二十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著录,谓二十卷,又谓有闽本,五册。知其书明末清初犹存。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修《四库全书》时,其集已不见,乃自《永乐大典》辑出,编为十二卷:卷一至卷九收诗七百九十首,卷一○至卷一二收文三十一篇。今人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复自《永乐大典》残卷辑得诗七十三首、文一篇。有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嘉业堂丛书》本。

原幼心法

原幼心法

《原幼心法》共3卷。上卷主要论述孕产及小儿养护所应注意的问题,中卷及下卷以证为纲,将小儿病自幼及长分成27门,每一门又分别论述病因病机、四诊用药、治则治法,并据证定方。书中还采用诗歌、赋形式,并附有图谱,使全文形象易懂,便于记诵。全书方论证治完备,广征博引,间述新见,于治则治法论述颇多。该书具有下述特色:推原本始,重视胎教;以证类方,论述颇多;治法多样,重视外治;广征博引,图文并茂。

灸法秘传

灸法秘传

1卷。清·金冶田传,雷少逸编。刊于1883年。内容有正面 (穴) 图、背面 (穴) 图、指节图、灸盏图、灸药神方、灸法禁忌、应灸七十症 (为中风、尸厥等病的灸法取穴)。书末由刘国光氏附入太乙神针方及雷火针法。本书论述简要。书中介绍了一种将特制的药艾放入银质的“灸盏”中进行灸疗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特点。但书中的人神禁忌部分具有明显的唯心色彩。

杜甫诗选注

杜甫诗选注

杜诗选注本。今人萧涤非选注。该选本在作者《杜甫研究》下卷诗选部分的原有基础上改编而成。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所选杜诗共二百八十一首,以编年为序,分四个时期。从选诗角度看,既照顾到杜诗的各种题材、体裁和风格,又注意到全面反映杜诗思想艺术的高度成就。该选本的注解包括题解和一般字句注释。本书主要成就表现在注释上。常透过字句表面揭示更深的涵义和诗外之旨,其精辟处往往出人意表。注中新材料、新见解较之《杜甫研究》下卷更有增多,且更为深入浅出,抉择更精当简要。此外,“以杜解杜”,引诗互证也是本书注解的特点。该书注解于清人注本引用最多,除仇兆鳌《杜诗详注》外,尚有钱谦益《杜诗笺注》、张溍(上若)《杜诗注解》、吴见思《杜诗论文》、黄生《杜诗说》、浦起龙《读杜心解》、杨伦《杜诗镜铨》等。

梵网经菩萨戒注

梵网经菩萨戒注

梵网经菩萨戒注,三卷,宋慧因注并序,元惟大序,普秀序,郭天锡序,佚名题记。亦称《注梵网经》。律学著述。北宋绍圣三年(1096)慧因注。一卷(或三卷)。系《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的注释书。作者自序云:“此经文科释具疏,虑人饫其繁广,于是采集众义,具注本文,俾其览者易为晓悟。”本书先释《梵网经菩萨戒序》,后释本文。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律相感通传

律相感通传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律相感通传》一书,道宣作于唐乾封二年 (667)。《法苑珠林》载:“道宣律师乾封二年仲春,逐静修道,遂感冥应。于是律师既承灵属,扶疾笔受,随闻随录,合成十卷”。此传主要记载了有关律相感通之事,并附有天人交迹勤勤嘱累之事。据原本十卷删约成一卷。此传在流通过程中,转载传抄多有误作,特别是砖桥刻经处本,为讹特甚,特提醒读者注意。现见载版本有天津刻经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