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迪丝·华顿

- 姓名:伊迪丝·华顿
- 别名:
- 性别:女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纽约
- 出生日期:1862年1月24日
- 逝世日期:1937年8月11日
- 民族族群: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年1月24日—1937年8月11日),美国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高尚的嗜好》《纯真年代》《四月里的阵雨》《马恩河》《战地英雄》等。
1862年,出生于纽约一名望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私人教育,童年大部分时间在欧洲度过。1885年,回到美国。1905年,出版长篇小说《欢乐之家》,获得广泛读者。1911年,中篇小说《伊坦·弗洛美》发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致力于人道主义活动,为难民分发物资,筹集捐款。1920年,出版长篇小说《纯真年代》,获得普利策文学奖。192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937年,在法国巴黎逝世。
猜你喜欢的书
洞山岕茶系
明周高起著。周高起, 江阴人,富收藏,精鉴赏,嗜茗饮, 好壶艺。该书不分卷,载《檀几丛 书》等刊本,主要记述芥茶的品类、 产地、制作等,其中述湖南南岳茶: “贡茶,即南岳茶也。天子所尝,不 敢置品。县官修贡,期以清明日入山 肃祭,乃始开园。采制视松罗、虎 丘,而色香丰美,自是天家清供,名 曰片茶。” 下并记其采制、烹煎之 法,颇为周详。
齐氏医案
医案。清齐有堂撰。六卷。有堂名秉慧,以字行 。戎州 (今四川宜宾市) 人。幼时学儒,体弱多病,弱冠因家道中落而经商。后自学成医。素喜积累验案,并结合医理钻研。晚年集一生之临证经验,于嘉庆十一年(1806)撰成本书,时年七十岁。全书约十二万言。首论临证必读、切脉须知、杜执病困医之弊、医门十劝、杂志俚言等,提倡医德。卷一卷二详释六经,力主分经治病,罗列伤寒、温病证治于后。卷三至卷五首载先天后天图说,次叙内伤杂病证治。卷六载妇科、儿科及瘟痧证治。末附绪言和病家十戒。每类证治后附若干治验,详析病因、病证、理法方药。门分类别,叙述条达。书中引录历代医学书籍二十四部,抉要钩玄,融会贯通,实利于后学。有道光十三年 (1833) 尚有堂刻本,民国间上海千顷堂石印本。
黄帝阴符经集解
三卷。宋袁淑真撰。原书题“朝散郎行潭州长沙县主簿袁淑真解”。《黄帝阴符经集解》,简称《阴符经集解》,又称《阴符经疏》。唐代有两种《阴符经》注本为历代承传。即唐李筌三百字本和张果四百余字本。袁淑真取李筌三百字本,分为三章,其体例有注有疏。注文着重阐述“机”字,认为圣人须体察天道运行、阴阳变化之机,使自己行为与之符合,就会有利于治国安民之法,固躬养生之术。引文多用太公等家言与骊山老母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术之说。卷末“自然之道静”以后有经文五十八字,与他本不同,而这五十八字也未加疏释。后世史书对《阴符经集解》都有著录。此书流传至元代,形成两种版本,一称《阴符经疏》三卷,一称《阴符经集解》。明《道藏》本注疏合一。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录入道家类存目。《道藏》中另有《阴符经疏》三卷,题李筌疏,除序文以外,内容与此本基本相同,近代学者疑其为袁氏之作而误题李筌。因二者版本略有出入,可与之相互校阅。现存明《道藏》本,标名 《黄帝阴符经集解》。
宦海
章回小说。近代张春帆著。四卷二十回。小说集中暴露晚清广东官场诸般丑恶,以“形容怪状,唤醒痴迷”。叙广东臬台金翼,立志禁赌,上任后经访察,出其不意率亲兵入一大赌场擒获大赌棍王慕维。不料审讯时王犯已由举人卢从谨代之,巡抚李中丞又加庇护。金明知系下属所为,苦无佐证,又无法严治卢罪。时金已升藩台,正欲上报,总督、巡抚串通一气,谕金网开一面。金不从,为上司诬陷加害,吐血而亡。王慕维依旧横行,赌风愈炽。本书既揭示清官难做,又抨击贪官横行,深刻暴露了晚清官场的腐败。笔法与《官场现形记》相仿,将所叙人物的许多故事串联而成。初载于宣统元年八月至十二月(1909.9.—1910.1)《十日小说》杂志第一至十一册,未完。同年冬上海环球社出版铅印足本。另有中华书局《晚清文学丛钞·小说三卷》本,1960年出版。
哈弥野史
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五卷五回。题“东岳道人编演”。东岳道人生平不详。成书于清中后期。现仅存清抄本,藏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风陵文库。在渤海之东九千七百余里有个人皮国,国王哈弥大王,令文武众臣选取一个品貌端正、人物标致的西宫妃子,北法司木见景主动进言,愿意担当此任。木见景共有五个女儿,三女儿年方十八,长得袅娜娉婷,喜穿青色衣服,故称青衣女。但她生性放荡,与家奴志儿私通,被父母撞见,木见景为避免家丑外扬,决定将三女儿献给国王作妃子。
北梦录
余自民国甲子撰《北京建置谈荟》,刊于《星报》,次年编辑《北京历史风土丛书》,不数年售千余册。自此以后,燕都人士请求掌故,遂成风会。庚午为北平研究院创《北平志例》,写集材料,又复不少。偶思此事,忽忽已历十春;而赫赫名都,千年胜迹,遂有沦为榛莽之惧。箧中故纸,久不编次,亦恐将为尘蠹所湮。爰徇吾友之意,仿退谷竹垞之例撰为兹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