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绘

杨绘
  • 姓名:杨绘
  • 别名:字元素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绵竹(今属四川)人
  • 出生日期:1032年
  • 逝世日期:1116年
  • 民族族群:

杨绘(1032年~1116年)宋文学家。字元素,自号无为子,绵竹(今属四川)人。少年好学,皇祐五年进士,通判荆南府。召试学士院,改集贤校理,为开封府推官。出知眉州,徙兴元府。神宗即位,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熙宁四年,擢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毫州,徙应天府、杭州,摄知开封府。坐事贬荆南节度副使,分司南京,改提举江州太平观。谪居七年,起知兴国军。元祐初徙知徐州,再知杭州。三年卒,年六十二。杨绘治经术,工古文,尤长于《易》、《春秋》。喜好禅学,其诗句“灯笼不灭心中火,香印空残死后灰”(《送淳用长老归邛州》),清人冯舒谓似僧人诗(《瀛奎律髓汇评》卷四七)。《荷花借字诗》有“向来因藕断,特地见丝多”,“深房莲底味,心里苦相和”之句,以“丝”、“苦”谐“思苦”,有乐府诗之工巧(《观林诗话》)。著有《群经索蕴》三十卷、《无为编》三十卷、《西垣集》三卷、《谏疏》七卷、《台章》七卷、《翰林词稿》七卷,均已佚。又,苏轼记载杨绘有《本事曲子集》(《与杨元素书》),原本已不存,梁启超尝辑录得佚文五则,现有辑本一卷,收入《辑校宋金元人词》,刘尚荣辑得五则,见中书华局《书品》1988年第1期。《全宋词补辑》录其词《醉蓬莱·夏寿太守》一首。《全宋诗》卷六二○录其诗十首。《全宋文》卷一五六二至一五六四辑录其文三卷。事迹见《宋史》卷三二二本传。

杨绘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笔法记

笔法记

山水画论。一作《山水受笔法》、《水山录》。 五代荆浩。 一卷。 约920年。 有《画苑》本、《书画谱》本、《唐书·艺文志》、《四库全书》收入。著者假托在太行山洪谷石鼓岩间遇一老人的答问,谈论山水画的创作经验。实为著者对东晋至隋唐五代的山水画创作经验进行总结。通篇借与石鼓老叟对话,来阐明画理,立论精辟, 分析透彻。 提出画有“气、韵、思、景、笔、墨”的“六要”, 以此作为山水画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 提出“似者, 得其形,遗其气; 真者, 气质俱盛”的见解;从品评标准和表现要求方面提出“神”、“妙”、“奇”、“巧”的“四品”; 用笔方面的“筋、 肉、 骨、气”的“四势”;指出画分“有形”和“无形”的“二病”。 认为“山水之象, 气势相生”,“写云林山水,须明物像之原”,“随类赋彩, 自古有能”而“水晕墨章”兴于唐代。通过“古松赞”说松树“不凋不容,惟彼贞松”, 乃有“君子之风”。认为吴道子“有笔无墨”, 项容“有墨无笔”。为中国山水画论较完整的理论著作。

金丹四百字陆西星批注

金丹四百字陆西星批注

宋天台张紫阳真人着,明陆西星注解。

济阴纲目

济阴纲目

妇科著作。五卷。明·武之望撰。刊于1620年。本书是在《证治准绳·女科》一书基础上加以整理改编而成。1665年汪淇氏重订为十四卷,内容未变,仅加评注,为今之通行本。书中分为调经、经闭、血崩、赤白带下、虚劳、积聚癥瘕、求子、浮肿、前阴诸病、胎前、临产、产后及乳病等13门。

诗经

诗经

儒家经典之一。本称《诗》。编成于春秋时。共三百零五篇。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分“风”、“雅”、“颂”三大类: “风”包括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多为民间诗歌; “雅”分“大雅”、“小雅”,一百零五篇,多为贵族所作宴欢、赞颂之诗及周代史诗等;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主要是天子、诸侯的祭祀用诗及其他礼仪用诗。相传为周王室采编,经孔子删定而成。诗篇的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很大。汉代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鲁、齐、韩三家为今文诗学,西汉时立有博士,魏晋后逐渐衰亡。《毛诗》为古文诗学,盛行于东汉以后。《十三经注疏》所收为西汉毛亨《毛诗诂训传》、东汉郑玄《毛诗笺》、唐孔颖达等《毛诗正义》。

摩诃止观

摩诃止观

凡十卷(或作二十卷)。天台大师智顗(538~597)讲述于隋代开皇十四年(594),弟子灌顶(561~627)笔录。又称天台摩诃止观。略称止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与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合称法华三大部。本书为智顗晚年所讲述,亦为其著作中体系最圆熟之论书。书中详说圆顿止观之法,阐述智顗独特之宗教体验与宗教实践。智顗为叙说以禅观思惟体得超常识之宗教境界之蕴奥─圆顿止观,故将其具体实践法分成总论略说(五略)与别论广说(十广),详加解说。五略,指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等五段;十广,指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旨归等十章;二者并称五略十广。据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一载,本书原有三种类本,一为二十卷,一为十卷,第三种即今本,三者皆称圆顿止观,时人传说第二者为广本,第三者为略本,实则第三乃第二之再治本,而改题为摩诃止观。宋代天圣二年(1024),依遵式之奏请,将本书入藏;淳熙三年(1176),大藏开版时校刊。本书之注释书颇多,有湛然之止观辅行传弘决四十卷、止观义例二卷、止观大意一卷,及梁肃之删定止观三卷等。

不空罥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

不空罥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

南谟啰哆那怛啰夜耶 南谟阿唎耶 阿弭哆婆耶 怛他孽多耶 南谟阿唎耶 跋嚧吉帝 失筏啰耶 菩地萨埵耶 摩诃萨埵耶 摩诃迦嚧尼迦耶 怛跌他 唵阿慕伽 钵啰底喝多[合*牛][合*牛][口*半]吒 娑婆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