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埃修斯

- 姓名:波埃修斯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古罗马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约公元480年
- 逝世日期:公元524年
- 民族族群:
波埃修斯(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ethius,约公元480年—公元524年),后期罗马哲学家、政治家。出身于罗马豪门望族,其父担任过罗马执政官。幼年双亲离世,得罗马上层社会人物培养,早年在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等地受教育,精通希腊文。曾任统治意大利的东哥特王狄奥多里克的宫廷顾问,510年出任执政官,520年升任首席执政官。522年因被怀疑与东罗马勾结被判通敌叛国罪入狱,家产被没收。在囚禁期间写成《哲学的慰籍》,矢口否认对自己的指控。524年被处死。据史料记载国王对他的冤案异常懊恼,不久也抱恨而终。波埃修斯在哲学、逻辑学、数学、音乐理论等方面都留有著作、译著,他对古代科技非常熟悉,自己也有一些发明创造,例如他曾制造水钟、天象仪等。比较重要的著作还有为波苏立《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引论》所做的注释,神学作品《论三位一体》等。
波埃修斯的观点是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下形成的。虽然他没有摆脱唯心主义和神学倾向,但不同于正统基督教教义,其中有唯物主义思想因素。他承认上帝存在,上帝是万物的根源,但认为上帝不是从虚无中创造世界,世界与上帝同在,宇宙在时间上是无限的。他承认天命,认为天命是安排万物的神意,但反对基督教关于神意可以随意制造奇迹的说法。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因果链条中,宇宙有其常型,使一切变化有条不紊。
波埃修斯是中世纪唯名论的前驱。他认为,一般即种和属,是许多个别事物
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其本身不可能是实体,不可能独立存在,它们与感性事物相联系而存在于可感事物之中。人心把它们分开加以思考。他认为,种和属只是人心中的概念,现实中没有任何东西与我们关于种和属的概念相符合。这种否认一般的客观存在的观点,为唯名论开了先河。
波埃修斯认为,自然和社会中的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地生灭变化之中,认为万物有生有死乃是一条铁的规律。他还明确认为,万物相辅相成是一条永恒的规律,支配宇宙万物的是一种矛盾的和谐,他称之为“爱”,“联合”。
波埃修斯的社会伦理观具有泛神论倾向。认为人人都可能有神性,人得到神性即可成神。世上人类都有同一来源,只要自己不作卑鄙的事,谁也不低下可耻。他主张国家权力不能落入阴险的坏人手里,而应由研究智慧的人来掌握,否则将有无穷的灾难。如果国家由哲学家治理,则国家就会幸福。当然他说的哲学家是象他这样的新兴封建阶级的代表人物。
波埃修斯的哲学思想,把古希腊罗马哲学与中世纪经院哲学联接起来,在哲学史上起到桥梁作用。
波埃修斯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论短篇小说
胡适作。本文原是 1918年3月15日在北京大学国文研究所小说科的演讲稿,傅斯年记录。初载于1918年3月22日——27日《北京大学日刊》“本校纪事栏”,原题为《国文研究所小说科第四次会议录》。后经作者修改,发表于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5期。全文分3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上对短篇小说作了界定,指出了短篇小说的特征:1,截取“事实中最精采的一段或一方面”; 2,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加以描写。作者通过分析《最后一课》与《柏林之围》,使短篇小说“用一段代表全体”、“用一面代表全形”的特征。第二部分从上述的界定出发,勾勒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略史”。文章指出,从“用心结构”的先秦寓言《愚公移山》到明清两代的《今古奇观》、《聊斋志异》,不管是创作方法上的“理想主义”还是“写实主义”,语言形式上用白话还是文言,都有若干的佳作。其发展趋向是“由略而详,由粗枝大叶而琐屑细节”。第三部分为结论。文章指出,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由长趋短,由繁多趋简要”,这是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繁忙和文学进步所要求,因此,在中国文学界应提倡“真正的”短篇小说。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较早的专论短篇小说的文章,虽对短篇小说的论述还不够全面,但它对短篇小说的界定,对短篇小说创作的大力提倡,对以后的小说创作和理论建设有一定影响。
藏一话腴
宋代笔记。4卷。陈郁著。陈郁字仲文,号藏一。此书分甲、乙2集,又各分上下卷。多记两宋杂事。其间文人轶事与诗话,对研究宋代文学有一定参考价值。如卷3载周邦彦《天赐白》等诗,并称周邦彦诗“若此凡数百篇,岂区区学晚唐者可及耶?”即是研究周邦彦的重要资料。而岳珂序此书称其“博闻强记,出入经史,研考本末,而风月梦怪、嘲谑讹诞、淫丽习气净洗无遗”,评价不免过高。其中品题诗文,往往失于穿凿附会。如惠洪解杜甫“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一联,以老妻比臣,以稚子比君,固为妄诞不伦,而陈郁则谓上句比君子之直道事君,下句比小人以直为曲,亦穿凿无理。所称赏诸诗亦多不工。旧时流传如《百川学海》、《古今说海》、《学海类编》等本皆为1卷本。4卷本有《四库全书》本;又有《豫章丛书》本,附有近人魏元旷、胡思敬校勘记。
水浒后传
陈忱作。共8卷40回,作品叙述宋梁山起义军征方腊之后,宋江等人死去,一部分梁山好汉流落江湖,在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民族压迫下,他们又重新举起了义旗,阮小七怒而杀死蔡太师的张干办,李俊奋起反抗恶霸巴山蛇,各地民众相继响应,逐渐建立三个根据地,并参加抗金斗争。后来,在李俊的领导下远走海外,建国称王,最后以受南宋王朝的“册封”,众兄弟完婚结束。作品中明为写宋时故事,系心宋室安危,指责金兵残暴,实是感慨时事,表示了对明王朝的眷恋及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作品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表现了对民族压迫的反抗,具有进步的思想倾向。作品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许多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如阮小七的泼辣坚韧、李俊的深谋远虑等,情节曲折完整,引人入胜,描述细致,语言富有个性化。
桧亭集
元诗别集。9卷。丁复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元顺帝后至元年间,丁复的女婿把丁复的诗作汇辑成帙,由于丁复寓居金陵时,宅院中有两株古桧,所以本集名为《桧亭集》。丁复门人李谨之又曾陆续搜集丁复诗作,编为《桧亭续集》(或称《桧亭后集》)。这两种诗集都未见传本。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南台御史张惟远据以上两集编成9卷本,刊于集庆学舍,《四库全书》本就是元刊9卷本。《桧亭集》善本尚有几种清抄本,一般又据明人偶桓编的《乾坤清气》补入丁复诗十余首。卷首有元顺帝后至元五年(1339)李桓序,后至元六年李孝光序,至正四年危素序,至正十年杨翮序。卷1为四言诗,卷2为五言古诗、联句(仅1题),卷3为七言古诗,卷4为五言长律,卷5为五言律诗,卷6为五言绝句,卷7为七言长律,卷8为七言律诗,卷9为七言绝句。丁复较擅长七言诗,七言古诗、律诗几乎占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二。丁复的诗较少雕琢,而意趣超然,可惜《桧亭集》所收主要是他晚年之作。
钦定执中成宪 [标点本]
胤禛敕编、删定。共8卷。雍正十三年(1735)书成,付武英殿校刊,乾隆三年 (1738) 刊行。雍正六年 (1728) 春,胤禛命儒臣从经史子集所载中摘录自唐尧以来历代帝王之文治武功,诏诰言论,以及名臣奏章、先儒语录等凡与治国之道有关联者,陆续呈进。胤禛遂据以删定成书,名曰《执中成宪》。取《尚书》所谓“允执厥中”之义。前4卷摘录自帝尧至明孝宗等55位帝王的嘉言善政,后4卷则为自唐尧虞舜时期起至明代止诸臣之论说。此书之编辑专为启迪后人,昭垂标准,即为后世之君臣士庶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遵循的准则。其政治用意十分明确。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体现儒家思想史论结合之专著。
大乘广五蕴论
在大正藏中,《大乘五蕴论》有两种,一种是世亲论师造的《大乘五蕴论》,另一种是安慧菩萨造的《大乘广五蕴论》。广五蕴论是世亲大乘五蕴论的注释本,大唐中天竺沙门地婆诃罗译。《大乘五蕴论》在大正藏中占两页的位置,全文三千余字。而广五蕴论全文七千字。广论和五蕴论两者内容大同小异,而广论较五蕴论详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