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斯坦贝克

约翰·斯坦贝克
  • 姓名:约翰·斯坦贝克
  • 别名:
  • 性别: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加利福尼亚州
  • 出生日期:1902年2月27日
  • 逝世日期:1968年12月20日
  • 民族族群:

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年2月27日~1968年12月20日),美国小说家,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县塞利纳斯镇一个面粉厂主家庭。母亲是中学教师,喜爱文学,家中藏书甚丰,使斯坦贝克从小就受到文学的熏陶。他家乡的秀丽山川也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上过斯坦福大学,却不受正规教育所拘,只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并且中途辍学。他从事过筑路、采摘水果、丈量土地等体力劳动,了解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1929年他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金杯》,描写17世纪加勒比海的海盗,未引起广泛注意。他的创作生涯以《托蒂亚平地》(1935年) 的出版为标志进入全盛时期。小说描述蒙特雷市一群游手好闲但轻利重义的西班牙裔人的群居生活,以他们的淳朴单纯反衬中产阶级的自私贪婪,全书轻松幽默,富有喜剧色彩。在《胜负未决的战斗》(1936年) 中,作者以冷峻的现实主义笔调反映加州果园流动农业工人在共产党员领导下进行的罢工斗争。《鼠与人》(1937年)塑造了两个流动农业工人的鲜明形象,作者对他们摆脱奴役的梦想及其破灭赋予极大的同情。作者在同年把小说改编成话剧在百老汇演出,也获得巨大成功。代表作《愤怒的葡萄》 (1939年) 以广阔的画面展示了俄克拉伊马州佃农在30年代被迫背井离乡长途跋涉去加州谋生的史实。小说鞭挞了压迫剥削农民的资产阶级,讴歌了农民团结互助顽强不屈的精神。小说被公认为反映经济大萧条的史诗式巨著。中篇小说《珍珠》(1947年)是他脍炙人口的名篇。作者曾获196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斯坦贝克的主要作品还有:中篇小说《人鼠之间》、《红马驹》、《珍珠》,短篇小说集《长峡谷》,长篇小说《罐头工厂街》等。


1902年2月27日 斯坦贝克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县塞利纳镇一个面粉厂主家庭。

1920年—1925年 在斯坦福大学选修英国文学和海洋生物学课程,并以从事各种体力劳动谋生。

1929年 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金杯》,是写十七世纪海盗亨利·摩尔根爵士的历史传奇。

1932年 发表小说《天堂的牧场》。

1933年 发表小说《献给一位无名的神》。

1935年 出版《托蒂亚平地》。

1936年 发表《胜负未决的战斗》。

1937年 发表中篇小说《人鼠之间》。

1938年 发表短篇小说集《长谷》,其中包括中篇小说《红马驹》。

1939年 出版《愤怒的葡萄》,这是作者的代表作。

1942年 发表《月落》 (中篇小说) 。

1944年 出版长篇小说《罐头工厂》。

1947年 优秀中篇小说《珍珠》问世。

1952年 长篇小说《伊甸园以东》出版。

1958年 采访欧洲战场的通讯集《从前打过一场战争》出版。

1960年 在美国游历。

1961年 发表《烦恼的冬天》。

1962年 发表《和查利同游》。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4年 荣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1968年12月20日 因心脏病死于纽约。

猜你喜欢的书

一寸相思一寸灰

一寸相思一寸灰

《一寸相思一寸灰》选录了民国才女石评梅的部分代表性经典作品。每位民国才女都各具特色,各有特长。《一寸相思一寸灰》收入了石评梅的代表作品,或是已广为流传,或是被历史遗漏的明珠。石评梅作为深受大众喜爱的民国才女,其情感经历、文采才干与绝代风华都一直吸引着广大读者。读者不仅可以从这本书当中欣赏到作者的文字,更能随着文字真切感受作者当时的内心与生活,还可以在阅读中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状态,接受民国特色的文艺熏陶。

陈独秀诗集

陈独秀诗集

本书收集陈独秀的诗、联等。从中既能了解到陈独秀斐然的诗意才情,又能感受到陈独秀傲然不屈的品格魅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事世事。诗如其人,读诗足以看出陈独秀的文化精神、政治思想、品格情操之全貌。他的诗风格既有诗经之淳朴、自然,也有乐府之古风、遗韵,更有魏晋之恢弘、恣肆;既有李白之奔放、豪迈,亦有杜甫之深沉、练达,更有韩柳之犀利、峻峭;他的诗往往以政治、哲理入诗,眼界广阔,思想深刻,词锋锐利。

玉谿生诗说

玉谿生诗说

唐诗别集选评本。清纪昀评说。约成于乾隆十五年(1750),有手抄本,沈厚塽辑评、光绪十三年(1887)朱纪荣朱氏槐庐校刊本以及镜烟堂十种本等。槐庐校刊本朱纪荣《序》云:“抄本《玉谿生诗说》二册,中多批抹增删之处,朱墨烂然,皆公手迹。闲取沈辑本对校,颇有不能吻合”,“盖沈所见仅是评本,而此则别自为编断,为后定之本无疑也”。于是经雠校后付梓,入《槐庐丛书》三编。全书上下二卷。上卷为李商隐诗选评,按照纪氏的品评标准,“于流俗传诵尖新涂泽之作,大半弃置,而当时习气所渐流于飞卿、长吉一派者亦概为屏却,却瑕取瑜,宁刻毋滥”(《序》),然后录诗若干,间采诸家之评而附以己意。下卷为“抄诗或问”,以问答形式说明诸不入选诗的取舍理由,也评说诗旨高下、艺术成败,兼及各家注释、评论之得失等,涉略较广,形式也比较灵活。朱纪荣《序》谓:“以明其取裁之义,举全集诸题或取或不取,皆有说以处之。”作者原抄本有《补遗》一卷,朱氏校刊时依次入之。又有《补录》若干条附于卷首。本书是较早的李商隐诗选评本,于义山诗多有一家之所得,但所论亦难免偏颇,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对之即多有辨驳。

梵网经菩萨戒略疏

梵网经菩萨戒略疏

梵网经菩萨戒略疏,八卷,明弘赞述,孙延铎序,有科文,附半月诵菩萨戒仪式注。

三圣圆融观门

三圣圆融观门

简称《三圣圆融观》。佛教著述。唐澄观述。一卷。主要论述“华严三圣”(毗卢遮那如来、普贤和文殊)的圆融无碍关系。书分两部分:(1)“相对明表”,谓三圣之中,二圣为因,如来为果,“若悟二因之玄微,则知果海之深妙”。又二圣“表”不同之“三法”:普贤“表”所信法界、所起万行和所证法界;文殊表能信之心、能起之解和能证大智。(2)“相融显圆”,先述二圣法门本身各自圆融,次述二者相互圆融,在此基础上述三圣圆融,“普贤因满,离相绝言,没因果海,是名毗卢遮那”。书中并强调理智等不离于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三圣圆融”说首创于李通玄,此文受其影响,又有发挥。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泥犁经

泥犁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说恶人堕泥犁之苦,亦说五天使者问辞,即中阿含痴慧地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