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齐贤

张齐贤
  • 姓名:张齐贤
  • 别名:字师亮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
  • 出生日期:942年
  • 逝世日期:1014年
  • 民族族群:

张齐贤(942年—1014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三岁时徙洛阳。孤贫力学,有大志。宋太祖行幸洛阳,以布衣献策于马前,条陈十事,太祖称赏。太平兴国二年,进士及第,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四年,代还,迁秘书丞,知忻州。明年召还,改著作佐郎,直史馆,改左拾遗。六年,为江南西路转运副使,改正使。拜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雍熙初,迁左谏议大夫。三年,宋师北伐,杨业战殁,齐贤请行,授给事中、知代州,与部署潘美同领缘边兵马。端拱元年,拜工部尚书。二年,领河东制置方田都部署,拜刑部侍郎、枢密副使。淳化二年,参知政事。数月,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四年六月,罢相,为尚书左丞。十月,出知定州,徙知河南府、永兴军、襄州、荆南府、安州。逾年,加刑部尚书。真宗即位,召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冬至朝会被酒失仪免相。咸平四年,命为泾原等州军安抚经略使,闰十二月,判永兴军兼马步军部署。景德初,起为兵部尚书、知青州,兼青淄潍州安抚使。二年,改吏部尚书,复拜右仆射。三年,出判河阳,从祀汾阴还,进官左仆射。大中祥符五年,以司空致仕。七年卒,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定。


齐贤善诗文,吴处厚记其有自警诗,以为“虽词语质朴,而事理切当,足为规戒”(《青箱杂记》卷二)。其《论安边疏》,清康熙皇帝以为“议论能探究源本,而文体亦坚重不靡”(康熙《御制文三集》卷三八)。又撰有《洛阳缙绅旧闻记》五卷,记唐五代间洛阳旧事,可备读史之考,今存明穴砚斋抄本、《四库全书》本等。著有文集、表疏数十卷,今已佚。《全宋诗》卷四七录其诗八首。《全宋文》卷九八至九九收其文二卷。事迹见《隆平集》卷四、《宋史》卷二六五本传。

张齐贤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平桥稿

平桥稿

明代诗文别集。郑文康(字时乂,号介庵)著。平桥乃文康所居之地,因以名集。他居家枕藉经史,执笔倾刻千言,稿成辄为人持去,其存者有《平桥稿》18卷。初刻于天顺五年(1461),叶盛为之序。此刻本早已不存。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其裔孙郑起泓、郑定远又重新刻印,仍是18卷。诗5卷,文13卷。《四库全书》著录者正以此为底本。另有清抄本传世,行款与康熙刻本不同,不知据何种版本转录。郑文康诗文特点,《四库全书总目》评注说“其诗意主劝惩,词旨质直,颇近击壤集体。而温柔敦厚,蔼然可挹,要不失为风人之遗。文章亦不屑以修词为工,而质朴之中,自中绳墨,较其诗为尤胜。《江南通志》称所作多记载时事,有益劝惩,文尤简质有法度,殆非虚美。《静志居诗话》以文康比石介、尹洙,虽所造深浅不同,而意度波澜,亦庶几近之矣。”可见其诗文较少文学色彩。

程氏易原

程氏易原

南宋程大昌撰。八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程氏以两汉以来,《易》义之纠纷至甚,因作此书以贯通之,苦思力索,四年而成。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谓:其书“首论天地五十有五之数,参之河图、洛书、大衍之异同,以此为《易》之原也。以及卦变、揲法,皆有图论,往往断以己见,出先儒之外。”《四库全书提要》云:程氏“虽排斥先儒,务申己说,不能脱南宋之风气。然其参互折衷,皆能根据《大传》,于《易》义亦有所阐明,与所作《诗议》欲并《国风》之名而废之者,固有别矣。其书久无传本,惟程敏政《新安文献志》载有三篇,故朱彝尊《经义考》注曰‘已佚’。今考《永乐大典》尚存百有余篇,皆首尾完整,可以编次。谨采掇厘订,勒为八卷,备宋人说《易》之一家焉。”

易纬是类谋

易纬是类谋

旧题东汉郑玄注。一卷。《四库全书》本。又称《是类谋》,一作《筮类谋》。为《易纬八种》之一。其书久佚,此本乃辑自《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列此书于“经部易类附录”,《提要》指出:“案《是类谋》,一作《筮类谋》。马氏《经籍考》:一卷,郑康成注。其书通以韵语缀辑成文,古质错综,别为一体。《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诸书引其文颇多,与此本参校并合。盖视诸纬略称完备。其间多言禨祥推验,并及姓辅名号,与《乾凿度》所引《易历》者义相发明。而《隋书·律历志》载周太史上士马显所上表,亦有‘玉羊金鸡’之语。则此书固隋以前言术数者所必及也。”

十一家注孙子

十一家注孙子

军事理论书。分上、中、下3卷。亦名《孙子注解》、《孙子集注》、《校定注释孙子十三篇》、《孙子十家注》、《十家会注》等。春秋孙武撰,三国魏曹操等注,宋吉天保辑。武有《孙子兵法》、操有《曹操集》,均已著录;吉天保生平无考。是书除照录《孙子兵法》原文外,所收注家有曹操、李筌、杜佑、杜牧、王晳、张预、贾林、梅尧臣、陈皥、孟氏、何氏等11家。一说“郑友贤撰——说三十则。盖本有十家注,友贤辑且补之,为十一家也。”余嘉锡《四库全书辩证》则谓:“自曹操至何氏,实十一家,郑友贤谓之十家者,盖注中引及杜佑,乃《通典》之说,佑本不注《孙子》,去佑不数,则十家耳。《书目》谓并友贤十一家者,误也。”《辩证》之说为是。是书本着“注不破经”的原则,对原文详加注解,且举出大量战例加以解说,亦有为注作注者,并多有阐发。如注“兵者,诡道也”句:曹云“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李云“军不厌诈”;梅云“非谲不可以行权,非权不可以制敌”;王云“诡者,所以求胜敌;御众必以信也”;张云“用兵虽本于仁义,然其取胜必在诡诈。故曳柴扬尘,栾枝之谲也:万弩齐发,孙膑之奇也;千牛俱奔,田单之权也;囊沙壅水,淮阴之诈也。此皆用诡道而制胜也”。是书系各家军事思想的汇集,对研究古代军事思想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曾有1961年中华书局影印宋刻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铅印本。

梵网经述记

梵网经述记

梵网经述记,卷一,首缺,真如题记,编号二七九七。

大方等顶王经

大方等顶王经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与《善思童子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