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

嬴政
  • 姓名:嬴政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先秦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公元前259
  • 逝世日期:前210
  • 民族族群:

嬴政(公元前259—前210),因其出生于赵,又名赵政,是中国第一位封建中央集权皇帝。秦赵渑池之会后,昭王派太子安国君之子异人赴赵为人质,异人之母夏姬失宠于安国君,故其也受冷落。赴赵后,赵孝成王因秦攻赵而想杀异人,虽为平原君阻止,但却待异人不善。后异人遇阳翟商人吕不韦,吕认为异人奇货可居,遂与其结交。先送礼给安国君宠姬华阳夫人及其姐姐,并说异人好话。由于华阳夫人无子,吕又乘机请其收异人为子,华阳夫人允并劝安国君,终立异人为嫡嗣。因华阳夫人是楚人,异人更名子楚。吕不韦遂将已怀孕的宠妾赵姬献给子楚,后生赵政,故政实为吕不韦之子。公元前257年,秦围邯郸,赵国危急,遂欲杀异人,吕不韦买通看守,和异人逃回秦。公元前251年,昭王死,安国君即位为孝文王,立子楚为太子。赵为讨好秦,只得送回赵姬和8岁的赵政。三天后,孝文王死,子楚立为襄王,政为太子。公元前247年,异人死,政即位。


嬴政继位初,因年幼而由吕不韦当权,公元前239年,王弟成蟜和樊于期带兵攻赵时谋反,成蟜死于屯留,士兵皆被斩首戮尸,樊于期逃到燕,其族被灭。公元前238年,政平息了与其母私通的假宦官嫪毐的叛乱,放逐赵姬到雍,又因嫪毐是吕不韦所献,遂罢其相位,吕遂饮鸩自尽。随后,政下令逐外国人,因李斯上书陈情而作罢。公元前230年,派内史腾带兵10万攻韩,韩派公子非入秦,政本来器重韩非,但听信李斯谗言杀之,遂灭韩,俘韩王安。次年,派王翦、羌攻赵,取邯郸,俘赵王迁,赵灭。他将当年在赵时欺负自己之人坑杀。赵将颜聚带上公子嘉至代城为代王,准备复国。公元前227年,燕公子丹派荆柯刺政未成,荆柯、秦武阳被杀。政大怒,派王翦携子王贲伐燕,得太子丹首级,燕迁至辽东。公元前225年,派大将王贲伐魏,王贲引河水冲坍梁城墙,俘魏王假,魏亡。公元前224年,派王翦攻楚,次年楚灭,楚将项燕自杀。公元前222年,派王贲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同年攻代,俘代王嘉。公元前221年,灭齐,俘齐王建,至此,灭六国统一中原。


政灭六国后,为宣扬功业传后世,命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讨论改换名号之事,最后决定改称皇帝,自称朕,其印称玺,命称制,令称诏,子孙后代以世计算称呼。同时,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设管宗庙礼仪的奉常,管皇帝保卫的郎中令、管皇宫警卫的卫尉、管皇室车马的太仆、管刑罚的廷尉、管少数民族事务的典客、管宗室亲属事务的宗正、管粮和货的治粟内史、管税的少府等九卿。为防止人民造反,始皇收天下兵器至咸阳,铸成各重千石的铜人12个。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认为天下初定,应分封诸子为诸侯以助治理。群臣皆赞同,唯廷尉李斯认为西周分封以致诸侯混战,故此事不可行。最后,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分天下为36郡,各郡设郡守、丞尉、监御史,分别负责政治、军事和监察。始皇又下令做了一系列的改制,主要有:①修筑万里长城。为防止匈奴南下侵扰,始皇派大批人在原秦、赵、燕长城的基础上连接了北方长城,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稳定。②统一度量衡。此举便利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换算,促进了经济交往。③统一货币。废除了诸侯不同形状、重量的钱币,改用半两的圆形方孔钱,被称为“秦半两”,金则以镒为单位。④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字,令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写出《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作为标准范本在全国推广。⑤统一语言。命令以原春秋、战国时士大夫和读书人所用的雅言为标准语言,向全国推广。公元前213年,始皇设宴,博士淳于越等再次请求设诸侯,李斯再次反驳,并认为各个学派为了标榜自己而互相攻击,法令一出便评头论足,不利于法律的推行,因而建议秦国传纪以外的诗书、百家著作尽皆烧毁,只有博士官因职责需要可以保存,其余的人如不烧此类书即派去守边,有私下谈诗书者弃市,官吏知情不报者弃市。此外,医书、卜筮、种树的书因为对日常生活有用,可以保留,始皇同意了,遂令天下焚书,世称祖龙一炬。次年,方士侯生、卢生议论,认为始皇刚戾自用,重刑轻礼,且不许别人指责其过,又贪于权势,因此,不能为其讨仙药,于是溜走。始皇怒其议论和逃匿,令查办诸生,查出460多人犯禁,全部坑杀,较轻者则发配边关。此事与焚书,史称“焚书坑儒”。大公子扶苏劝其修仁政,始皇一怒之下迁其至北疆监视蒙恬军。


始皇为人残暴,这与其幼年在赵的遭遇不无关系。他的性格喜怒无常,一方面,他崇尚以法治国,严刑峻法。动辄刖足、割鼻、杀头,一人犯法,罪及三族;一户犯法,连坐邻里。这是秦孝公任命的商鞅制定规章的沿袭;但另一方面,始皇的定罪又往往凭一时喜怒。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当其查不出作案人时,竟将陨石附近住户居民全部杀死;他听信卢生之言而隐匿行踪。一次,在山上见丞相随从车辆甚多而不满。当宦官将此事告诉丞相而丞相改正后,始皇又认为是宦官泄密而杀尽当日随从宦官。始皇的喜怒无常不仅及于人,还及于物。他出巡至琅玡时,住得高兴,遂迁3万户至此,并免其12年徭役;公元前219年,在泰山封禅时遇雨,他避雨于树下,遂封此树为五大夫;后到湘君祠,遇大风几乎无法渡江,在问明湘君来历后,始皇大怒,竟令3000犯人将湘山之树砍光,使地上露出了红色的土壤。但尽管始皇残暴,他却并非一概不听别人劝谏。在平息嫪毐之乱后,齐人茅焦直谏,说他杀死假父是有嫉妒之心;随后乱棍打死嫪毐与赵姬所生的二子,即他的同母弟弟,是为不慈;幽禁太后赵姬于阳宫是不孝,又杀了茅焦之前为此事进谏的27人是桀纣之治。随即,茅焦解衣以待处死。按政的性格,茅焦本应必死无疑才对,但这次政却不仅免其罪,还立其为仲父,拜为上卿;公元前246年,韩为让秦兴土木而消财,从而无力扩张,派水工郑国赴秦,请求修渠。修筑中,秦发觉其意图。欺君者应死但郑国陈说了渠修成后可以发展经济的好处,政不仅饶了他,还让他继续修筑,终于修成了著名的郑国渠。此外,始皇生活奢侈,尤其是大兴土木建宫室。其阿房宫,东西500步,南北50丈,上容万人,下可立5丈旗;其骊山陵墓,高50丈,周围5里,在墓内修了宫殿,用铜封泉眼,将棺椁置于其中,以水银作江河海川,用机械驱动流通灌注,用明珠作星辰,用黄金作凫雁,用人鱼膏做烛以长明不灭,并仿制百官、器具,遍设机关以防盗墓。工程非常浩大。该陵墓和阿房宫的修建,共用犯人70多万。始皇还下令方士寻找长生仙药,当徐市骗他说是因大蛟鱼阻挡才不得仙药时,始皇遂命人捕杀。在罘地亲射杀一鲸,其荒唐可见一斑。


始皇一生数遭行刺,荆柯死后,参与此事的高渐离因善击筑而受到始皇爱惜,遂破例只令其失明而为自己击筑。不想,后来高渐离将铅藏在筑中砸始皇,未成功,始皇即诛杀之,从此不再信任各诸侯国新归附之人。韩国贵族后裔张良(即后来助刘邦之留侯),为给韩报仇,弟死不葬,且散尽家财寻求刺客,终于得到一位力士,其人的兵器为120斤的大铁锥。公元前218年,始皇东巡到阳武县博浪沙,张良与该力士伏击刺杀,但锥误中始皇随从之车,始皇怒而下令全国搜捕10天。公元前216年12月,他夜间微服出宫,在兰池遇人刺杀,幸亏随从的武士杀死行刺人才脱险,遂令关中大规模搜索20天。


始皇还喜欢巡行,前后达5次。最后一次是公元前210年,左丞相李斯和始皇幼子胡亥同行。返回到平原津时,始皇患病,后死于沙丘平台。死前,曾诏令大公子扶苏参加葬礼并登基。但中车府令赵高扣留诏书,又与李斯商议恐诸公子及天下大乱,故密不发丧并纂改诏书,立胡亥为太子,赐死扶苏、蒙恬。因时值暑天,其尸发臭,胡亥便令装一车鲍鱼以掩尸臭,直到回咸阳后才发丧。


始皇一生有功有过,他勤于国事,每天要阅读大量文书,故而给自己制定了阅读任务,以衡石称书,只有阅读达到了规定的重量才可休息。同时,他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混战的局面,又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语言、钱币,并修筑长城以保证不受匈奴侵扰。因此,尽管他残暴,被公认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的功绩仍然是不可磨灭的。

嬴政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上清大洞真经

上清大洞真经

作者不详,或云为东晋杨羲假托神灵所造。道教上清派主要经典。简称《大洞真经》、 《上清真经》,一名《三十九章经》,一名《九天太真道经》。上清派称之为道教三奇的第一奇,说若得《大洞真经》,不须金丹之道,读之万遍,便可成仙。因此历代传授不绝。自来有不同的传本,陶弘景时即有两种,一为大卷,一为三十九章。今《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存三种《大洞真经》:《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五卷,为宋末元初传本;《上清大洞真经》六卷,为南宋茅山宗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校勘本,当为茅山宗坛本;《大洞玉经》二卷,太玄赵真人注本。一般以《上清大洞真经》六卷本和陈景元《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为真传本。该书第一卷为“诵经玉诀”,述修炼者诵咏《大洞真经》三十九章之前的存思礼仪,并附以《入室存思之图》,着重存思五方之气,存思日月及二十四星。第二至第六卷为“三十九章经”,每章存思一神降临修炼者身中某一部位,然后诵《大洞玉经》这一章,默念祝咒,存呼神名,祈请其护卫。全书以生门死户,守雌抱雄为主,认为百神常存,各居其所,各理其务,只要存养自己神气,吟咏宝章,则神真下降,与身中神气混融,终获长生不死之道。这是典型的道教上清派炼养方法,是《黄庭经》的延伸,对我们研究上清经系,上清派历史及道教炼养学说都有一定意义。注本有宋陈景元《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一卷,元卫琪《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注》十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女科折衷纂要

女科折衷纂要

妇产科著作。清凌德撰,凌晓五鉴定,凌永言校。不分卷。德字嘉六,号蛰庵,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以妇科名于时。著有《麻痧专治初编》、《蛰庵医话》、《麻痘初编》、《温热类编》 等书。本书博采诸家之说,论述妇科诸症,分类编撰,成书于光绪十八年(1892)。全书约三万字。分为调经、虚劳、胎产、临产、杂证、产后6门。调经门中有总论、精血论、养血论等22篇;虚劳门中有冷劳、骨蒸劳等4篇;胎前门中有总论、胎前调理法、胎前用药法等22篇。凡79篇。凌氏论述胎产经带诸疾重视养气血、扶脾胃,条分缕析、纲目分明。现存《三三医书》本。

不得已

不得已

清杨光先著。二卷。顺治十七年(1660),向礼部上《正国体呈》,控告传教士汤若望“窃正朔之权以予西洋”。礼部未准。康熙三年(1664)上书《请诛邪教状》,告汤若望造妖书和谋反。汤若望由是下狱。四年,被特授钦天监监正,以“但知推步之理,不知推步之数”,五次上疏辞职,未准。因辑其前后所上的书、状、论、疏,为上、下两卷。上卷除上述之文外,还有《辟邪论》上、中、下三篇,《摘谬十论》等。下卷有《孽镜》等文。杨、汤一案是清初天文学领域中的一件大事,对天文学的发展和对国家的政治、宗教以及西方知识在中国的传播等都有一定影响。本书是斗争中的一方的文献结集。与之相对的是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类思针对《不得已》所作的《不得已辩》,一卷。其后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又曾加以修订。《不得已》在清代流传很少。光绪十五年(1889)出版荆楚挽狂子重辑的《不得已辑要》一卷附一卷本。直到1929年方有据清抄本影印的两卷本。利类思《不得已辩》有康熙四年版,八年南怀仁修正本。

唐大诏令集

唐大诏令集

北宋宋敏求编。共130卷,为唐代各朝诏令的总集,系作者根据其父宋绶所纂辑之稿整理而成。体例上共分为帝王、妃嫔、追谥、册谥文、哀册文、皇太子、诸王、公主、郡县主、大臣、典礼、政事、蕃夷等13门类。每一门类下又分有细目。诏令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官文书,它和《起居注》、《实录》一样,同为记述当时政治大事的直接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唐代的《实录》除《顺宗实录》5卷外,都已佚失,更显出其珍贵,可以纠正两《唐书》记载上的错误和弥补其空白。如根据该书第99卷所载咸通三年十月《分岭南为东西道敕》,可以纠正《新唐书·方镇年表》中以象州为蒙州之误,并弥补其龚州、藤州、岩州三州之缺。根据该书第81卷《修晋书诏》,可以纠正《旧唐书·房玄龄传》及《令狐德棻传》中将贞观二十年始修《晋书》为贞观十八年之误。又如唐敬宗本为宦官所杀,两《唐书》均隐晦其事,而在该书第114卷《江王下教》中则具载其详。杨太真本是寿王妃以及她后来度为女道士的经过,《旧唐书》亦颇隐晦,而在该书第40卷《册寿王杨妃文》和《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中,则明证其事。特别是该书第83卷以后政事、蕃夷二大类中所收诏令,直接关涉到唐代的政治、经济、法律、选举、职官、婚姻制度,以及与周边各族关系的丰富资料,是研究唐史的人所不可忽略的。宋敏求,字次道,曾任馆阁校勘并预修《唐书》。治平中,召为《仁宗实录》检讨官,同修《起居注》。后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修两朝正史,曾补撰唐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哀帝5朝《实录》。谙熟唐代史事,因而所录较为完备。

蒙古源流

蒙古源流

蒙文名《额尔德尼脱卜赤》,汉文译名或题《珍宝史纲》、《宝史纲》等。记述元明两代蒙古族历史的著作。彻辰萨囊著。乾隆四十二年(1777)转译成汉文刊印,收入《四库全书》。后有沈曾植笺证、张尔田增补并校的孱守斋校补本及各种手抄本流传。在国外,1829年在圣彼得堡出版原文本和德译本。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出版蒙文本。另在日、美、德等国也有影抄本或译本出版。彻辰萨囊(1604—?),中国清初鄂尔多斯(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个蒙古贵族,喇嘛教徒。依据多种史书和佛教经籍,撰成本书,意在写一部蒙古通史。共8卷,依喇嘛教为纲、各汗传统世系为纬、按年纪事,著述体例颇近于《蒙古秘史》。第1卷首讲佛教的“运数”,作为本书的缘起。第2卷记额纳特(又作卫拉特)、土伯特(又作图伯特)蒙古汗传世次序及崇尚佛教事迹。第3卷以后,则记蒙古族的发源和发展,兼述蒙古各部的兴衰治乱和遗闻佚事。本书最有价值之处,是提供了14世纪后期至17世纪前期蒙古社会生活的多方面珍贵史料。对蒙古地区的行政区划,封建领地的分割,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以及喇嘛的传布等,也叙述的颇为清晰和详瞻。书中有许多韵文体记述,所记录下来的17世纪以前的蒙古语,有助于研究蒙古语言的历史。书末所附《红册》、《大黄册》等蒙文史料,亦颇珍贵,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此,本书与《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被称为有关蒙古民族的3大历史著作。

戒子益恩书

戒子益恩书

本文选自《后汉书·郑玄传》。益恩是郑玄唯一的儿子,曾举孝廉,就在郑玄写下这篇戒子书后不久,益恩便死于黄巾起义的战乱中。建安元年(196),七十岁的郑玄身染重病,他担心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给唯一的儿子益恩写了封教子书信。戒子书是古代家训的一种形式,从先秦开始,古代家训文化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到汉代便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家训,如杨贵的《病且终令其子》、司马谈的《命子迁》、樊宏的《戒子》、崔瑗的《敕妻子》等。与其他的戒子书不同,郑玄的戒子书较少赤裸裸的道德说教,雍雍穆穆,隐然含诗礼之气。郑玄以主要篇幅阐述了自己一生的求学经历和人生志向,通过对自己亲身经历的娓娓述说,表达了自己淡薄名利,一心追求学问的坚定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