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毓盘

刘毓盘
  • 姓名:刘毓盘
  • 别名:字子庚,号噙椒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江山人
  • 出生日期:1867
  • 逝世日期:1928.07.24
  • 民族族群:

刘毓盘(1867~1928.07.24) 中国近代词人、词学家。字子庚,号噙椒。浙江江山人。幼随父刘履芬客居苏州,后归浙参加童子试,补博士弟子员。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拔贡,官陕西云阳县知县。辛亥革命后,曾任教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起,任教北京大学,教授词学。1928年7月24日病逝于北京。


幼得父刘履芬亲授填词之法,又拜潘钟瑞、谭献为师,且与郑文焯、刘炳照、王鹏运、江标、吴昌绶等时有交游。论词主张兼融常州、浙西两派,强调协律和立意的重要,但倾向填词以协律为先,对继承浙派传统、精研声律的戈载尤为推崇。其《噙椒词自序》云:“五季北宋,津逮风骚。二窗、中仙,开辟门户。华年选梦,锦字缄愁。律据音先,意写言外。美人香草,无憀极矣。”所著《词史》中亦云:“戈氏精音律,于白石旁谱多所发明,以正万氏之失。其《词林正韵》亦足以正仲恒、吴烺之失也。”


刘毓盘不仅擅长填词,还长期从事词学研究和词学教育。著有《词学斠注》,修正万树《词律》、戈载《词林正韵》若干缺漏;辑录《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辑》。又据课堂讲义整理成《词史》一书刊行。


词集有《濯绛宧词》1卷,一名《噙椒词》。

刘毓盘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蒲犁厅乡土志

蒲犁厅乡土志

江文波修。蒲犁,原称色勒库 尔,即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是志系奉饬编辑之小 学教材,成书于清光绪末。列14目,约2000余字,概述该 地历史、政治、经济、地理、民族等。所载民族、户口、物产、 商务,对研究该地民族史、经济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光 绪三十三年(1907)稿本、抄本,1955年湖北省图书馆辑《新 疆乡土志稿二十九种》打印本,1976年新疆图书馆重印本, 1986年日本《新疆省乡土志三十种》本。

淳熙三山志

淳熙三山志

简称《三山志》。南宋地方志。又名《长乐志》。淳熙九年(1182)成书。知福州事梁克家撰。原40卷,今本42卷。三山指今福建福州。此书采择庆历三年(1043)林世程所修的《福州志》资料,增入以后139年事,分地理、公廨、版籍、财赋、兵防、秩官、人物、寺观(末附山川)、土俗9门。纪录掌故,详加考订,为传世的南宋地方志佳作。所记五代十国史事,可以补正史不足。版籍、财赋两门,系陈傅良执笔,内容翔实,参考价值较高。所载淳熙以后事迹系后人增补。现有明崇祯十一年本,1990年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即据以影印。另有清乾隆张德荣抄本和《四库全书》本。

易纬略义

易纬略义

清张惠言撰。三卷。《张皋文笺易诠全集》本。惠言以为,《易纬》八种之中,《乾坤凿度》伪书不足论,《乾元序制记》乃宋人抄撮为之,《坤灵图》、《是类谋》、《辨终备》亡佚颇多而不可指说。唯《稽览图》、《乾凿度》、《通卦验》三书接近完整,《稽览图》讲“六日七分”,《通卦验》讲八卦晷气,乃孟喜、京房阴阳之学;《乾凿度》讲阴阳消息,统于一元,正于六位,《易》之大义存于其间,为汉初田何、杨何以来先儒所传习。辑者本于 “纬之出于圣门而不可废” 的观点,将汉代易纬《乾凿度》 《稽览图》 《通卦验》3种分类编次,略加阐述。

德宗承统私记

德宗承统私记

罗惇曧(1871~1924),早年与梁启超等并为康有为高足,中年屡任要职,晚年纵情鞠部,与梅兰芳等过从甚密,有梨园掌故巨著《鞠部丛谈》。罗氏亦为清代野史掌故方面的大家,有关著述近二十种,《德宗承统私记》为记述光绪帝即位的稗史名作,民国年间被编入《满清野史续编》中,今据此标点整理。

读礼通考

读礼通考

一百二十卷,清徐乾学著。此书积十余年,三易其稿。始撰于康熙十六年(1677)。二十九年续加订定。得阎若璩、万斯同、胡渭等协助,三易其稿而成。著者去世二年后,于康熙三十五年刊行。于《仪记》的《丧服》、《士丧》、《既夕》、《士虞》等篇及《大戴礼》、《小戴礼》,兼取众说,剖析其义。于历代典制,则一本正史,参以《通典》及《开元礼》、《政和礼》、《新仪》诸书。全书立八大纲:(1)丧期;(2)丧服;(3)丧仪节;(4)葬考;(5)丧具;(6)变礼;(7)丧制;(8)庙制。《丧期》各代有异同的,则列表以明之;《丧服》、《丧仪节》、《丧具》则有图,缕析条分,颇为详备。其书博而有要,超迈前儒, 自古以来言丧礼最完备之书。其后秦惠田《五礼通考》,即因其义例而成之。

楞严义灯

楞严义灯

这部“大佛顶首楞严经”,乃世尊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要道。为宗、教之指南,性、相之总纲。诸佛依之为成佛正因;众生依之为解脱要诀。在如来三藏圣典中,求其彻底阐明心性;彻底破妄显真,使人转物同如来,弹指超越无学者,楞严妙法是矣!考其所诠则谈圆理,以明真性,开圆解以示真修,依圆行而证大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