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滂

毛滂
  • 姓名:毛滂
  • 别名:字泽民,号东堂居士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056
  • 逝世日期:约1124
  • 民族族群:

毛滂(1056—约1124)北宋词人。字泽民,号东堂居士,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毛维瞻子。元丰七年,以荫入官,为郢州县尉。元祐中,为杭州司法参军,移饶州。绍圣四年,知武康县。崇宁初,除删定官,为言者所论,罢。二年进《恢复河湟赋》,屡次上书蔡京,多干谒之词。大观中居杭州。政和四年,以祠部员外郎知秀州。宣和末年卒。毛滂长于诗词,在杭州尝赋《惜分飞》词赠歌妓,苏轼时为杭州守,大为称赏,向朝廷举荐,称其“文词雅健,有超世之韵。气节端丽,无徇人之意”(苏轼《荐毛滂状》)。《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有风发泉涌之致,颇为豪放不羁,文亦大气盘礴,汪洋恣肆,与李廌足以对垒,在北宋之末,要足以自成一家。”(卷一五五)其《红梅》诗有“几过风霜仍好色,半呼桃杏听群儿”之句,深为后人称赏,方回推为其诗中最佳之作(《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其馀如《出都寄二苏》、《隋堤写怀寄上右丞》、《秋兴》、《对雪二首》诸诗,在当时均为上乘佳作。毛滂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词的创作,其词涉及面较广,包括庆寿、探梅、泛舟、冶游、都市风光、赠妓等内容,大多饶于情韵,婉丽可诵,清人陈廷焯评论其词“意境不深,间有雅调”(《白雨斋词话》卷一)。如赠妓《惜分飞》词有“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之句,描写别情,语尽而情意不绝,清婉秀丽,酷似秦观之作,故能得苏轼激赏(《清波杂志》卷九)。《浣溪沙》词写泛舟,有“夜归不用照纱笼,一船帘卷月明中”句,后人评论有张先“三影郎中”风味(《词洁辑评》卷一)。《临江仙》词写京城元夕夜景,有“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句,人以为有晚唐律诗意境(《皱水轩词筌》)。其馀词如《玉楼春》(小园半夜东风转)、《感皇恩》(绿水小河亭)、《烛影摇红》(一亩清阴),均为词作佳品。著有《东堂集》六卷、诗四卷、书简一卷、乐府二卷,共十三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艺文志》七署作十五卷)。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诗文,重编为《东堂集》十卷。毛滂词在宋代已有单刻本《东堂词》一卷行世(《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现存明毛晋汲古阁刊本、明抄本、《四库全书》本、《彊村丛书》本。《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二百馀首。《全宋诗》卷一二四六至一二五○录其诗五卷。《全宋文》卷二八一四至二八二○收录其文七卷。事迹见《宋史翼》卷二七、《宋诗纪事》卷二九。

毛滂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恕谷后集

恕谷后集

文集。清李塨(1659—1733)撰。十三卷。塨字恕谷,号刚主(一作字刚主、号恕谷),直隶蠡县(今属河北)人。康熙举人,年六十为通州学政,旋以病告归。博学工文辞,师博野颜元,又从毛奇龄论乐律。著有《周易传注》、《李氏学乐录》、《小学稽业》等。作者自弃康熙四十二年前规仿欧、苏诸家之作,而惟存其后,故名后集。此集成于雍正四年(1726),约十七万余字,分序二卷,记一卷,书三卷,传、墓志铭表、哀辞、赞论、答、考、杂著各一卷。收文一百六十五篇。作者初学唐宋八家,后受法于王昆绳,始有志于秦汉之作,而益求导其源于六经。发明颜学精蕴,尤为详尽,论学书甚具,并自撰年谱。从事传注,旁收博引,雄洁奥化不名一家。其文主识议,恢宏奇异,与慈溪姜西溟齐名。原刻十卷,后又续刻三卷。有《畿辅丛书·李恕谷遗书》光绪五年(1879)定州王氏校刻本、民国二年(1913)铅印本、民国十二年铅印《颜李丛书》本。

盘山语录

盘山语录

《盘山语录》是根据全真道盘山派创始人王志谨授徒答问的记录编辑而成的作品,它的语句活泼,思想圆通,其中所蕴涵的心性道德修养思想可谓是中国道教修养论中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盘山语录》心性道德修养论的提出是出于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关注、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使主体的道德追求与具体的真践实履相一致。这一修养论在以传统道家清静理论为宗的同时,兼融禅宗心性本净之说,故颇具道禅混融特色。它将“道法自然”作为立足点,使心性道融通为一体,认为修心即为炼性亦是合道。在宇宙本原“道”的统摄之下,王志谨更是将真性本心的纯真与至善的境界追求上升到天人合一命题下的中和之境。透过对“真”“善”“和”的境界追求体现道德修养理论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内修与外行相融通,内外兼顾、功行双全的“泯邪存正”“切己反省”“境上炼心、”的道德修养方法,以图达到天道与人道相合的和谐之境。《盘山语录》的道德修养论是将对形而上的“道”的追求落实在形而下的各个层面,以解决现实的人生问题。

民国政史拾遗

民国政史拾遗

民国缔造之初,事变迭起,民无宁日,历十余年而未已。穷源竟委,根事实而为纪载,奋直笔以定功罪,使后之人有所取鉴,诚修史者之所有事。然其中人事浩繁,或隐秘而难钩其玄,或错综而莫提其要,益以世论纷纭,各阿所好,是非真伪,尤易混淆,操觚者辄引为病。余才力浅薄,不敢以马、班自任,惟其时适旅居旧都,又厕议席,秉笔政有年,于政党之离合斗争、国体之存亡关键、当局之便私毁法、武人之交哄自亡,或曾躬历其间,或出朋侪告语,或经多方探访,稍能洞其底蕴而明其真象。

真言宗纲要

真言宗纲要

香港黄绳曾先生著《真言宗纲要》一书,详析真言宗教相,解说修学密法之疑问,让有意学习者能知此门之大概。成书至今逾半世纪,尚未有能过此者。真言宗,日本密宗的通称。大乘佛教的一派。源于传入中国的印度密教,由空海(774-835)传入日本,成为独立的一宗。亦称真言陀罗尼宗、秘密宗、瑜伽宗、三摩地宗。真言即梵语陀罗尼咒语的意思。认为世界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要素构成,互不妨碍。凡人与佛一样,只要口念真言,心中思佛,动作仿佛,自身即可成佛。空海曾以高野山金刚峰寺、东寺(教王护国寺)为根本道场。平安本期觉鑁开创新义真言宗,与旧来的古义真言宗对立。新义派进而又派生丰山派和智山派。古义派也派生出诸多分派,直至今天。

开元寺求得经疏记等目录

开元寺求得经疏记等目录

开元寺求得经疏记等目录,一卷,日本圆珍撰,编号二一六九。

无常三启经

无常三启经

简称《无常经》,亦称《三启经》。佛教经典。唐义净译。一卷。主要内容是佛说世间有生、老、病、死,故不可爱。主旨叫人不要留恋世间,应等观生死。本经在序分前、流通分后各有一长段偈颂,这种组织形式为佛典中所仅见。据《释氏要览》卷下谓,送葬时“可令能者诵《无常经》并伽他,为其祝愿”。故本经当是佛教葬仪所用。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敦煌出土后,被日本《大正藏》以“疑似”收入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