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锡熊

陆锡熊
  • 姓名:陆锡熊
  • 别名:字健男、号耳山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上海人
  • 出生日期:1734
  • 逝世日期:1792
  • 民族族群:

陆锡熊(1734~1792),清代学者、诗人。字健男、号耳山。上海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献赋行在,赐内阁中书,累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锡熊以文学受知于乾隆帝,初奉命编《通鉴辑览》,后与纪昀同为《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书成,又与纪昀同为《四库全书总目》总其成。晚年致力于经济之学,对古今水利、兵刑、食货、农田、盐漕等溯其因革,论其利弊,如数家珍,极有见解。他的诗题材广泛,其中以羁旅写景最具特色,吴锡麒曾说,锡熊诗“有冲和粹美气象”;王昶称他的诗“工而不秾,婉而能切”(引自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90),系指这类诗作而言。如《舟中晓发》:“片帆带月宿寒烟,半夜潮生旅梦边。斗柄压秋低插地,云根抱雨远遮天。才分曙色催兰桨,又杂鸡声听马鞭。同是悠悠湖海客,短蓬孤枕尚高眠。”诗句精美工整,而又含蓄隽永。他的文章大都信笔写来,不假思索。其中论学之文,尤有见解,可惜大部分作品已经散佚。现存多是经进文、谢恩折、策问拟制之作,以及书序、寿序、传志等应酬文字。另有一些读史随笔,虽着墨不多,却很有心得。著有《篁村诗钞》、《宝奎堂文集》,《炳烛偶抄》、《陵阳献征录》等。

陆锡熊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刘子骏集

刘子骏集

诗文集。西汉刘歆撰。一卷。歆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沛(今江苏沛县)人。刘向子,成帝时为黄门郎。河平中,受诏与父总校群书。向死,任中垒校尉。新莽时为国师,后谋诛王莽,事泄自杀。所撰《七略》为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为《汉书·艺文志》之蓝本。原集久佚,明张溥辑本收赋、书、议、奏、说等十二篇,附洪范五行传,本传列于后。赋以《遂初赋》为代表,是见摈放外任时所作。经历故晋之域,感今思古,叹往事而寄己意,最后归于“处幽潜德”、“抱奇内光”。文以《移太常博士书》和《与扬雄求方言书》成就最高。前者指斥不立古文经学者为“专己守残”,责让极其深切。后者向扬雄索取《方言》,始赞雄“澹雅之才”、“沈郁之思”,继以“知蓄积、善布施”之理劝其献书,委婉平和,曲尽其意。有清光绪五年(1879)信述堂刻本。

山水纯全集

山水纯全集

中国北宋韩拙(生卒年不详)著,中国画论专著,成书于1121年以前,通行本有5卷和1卷两种。内分10篇:《论山》、《论水》、《论林木》、《论石》、《论云霞烟霭岚光风雨雪雾》、《论人物桥彴关城寺观山居船车四时之景》、《论用笔格法气韵之病》、《论观画别识》、《古今学者》、《论三古之画过与不及》。作者按不同景物及需要,论述了山水画的各种画法及注意点,以准确表达四时景象及八方山川的不同体貌。在评述笔墨运用中易犯的忌病及得失时,作者尤为注重和强调作画要有规矩法度,要师学专心和持之以恒,主张笔墨技法要服从于对象的表现,既要高度发挥笔墨的妙处,又要做到“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而合乎“格法”。全书分类评说,不为虚标空泛之谈,历来为山水画家者所重。主要版本:明沈辨抄本(常熟铁琴铜剑楼藏)、《画苑补益》本(1卷,缺最后1篇)、《说郛一百二十局》本(5卷10篇)等。近现代刊行的《美术丛书》(黄宾虹、邓实编)、《画论丛刊》(于安澜编)、《中国画论类编》(俞剑华编著)等,皆有辑录。

胎藏金刚教法名号

胎藏金刚教法名号

胎藏金刚教法名号,一卷,唐义操集,日本佚名题记、宪 题记、玄庆题记,澄禅题记。按校合甲本为卍续甲九两部金刚名号二卷,但异文甚多,今另出,八六四。

华严经文义记

华严经文义记

一卷。北齐释灵裕撰。释灵裕,俗姓赵,定州钜鹿曲阳 (今属河北省境内)人。身世生平不甚详。出家入寺后,钻研华严宗义。终身事佛奉法,有“裕菩萨”之称。曾担任宝山寺集记,由此开始笔耕。先后撰有 《华严经疏》、《华严经文义记》、《自余内外章疏》、传记等五十余部,总百余卷。其中,灵裕所撰华严疏及旨归合九卷,今所存乃卷六,释经卷第四十九至第六十,盖即疏之末卷也。灵裕从师于道冯,为惠光律师的再传弟子。《华严经文义记》一书内容:所释始自第十知识弥多罗尼,终于第四十三知识普贤菩萨。……故所序知识之数,仅有四十三。此《华严经文义记》一书的价值,较之灵辩之论,惠光之记,诚为逊色。而断句判章,间有独到之处。揆其用意,凡此记所详,多是当时他人文疏所略者。欲洞研华严者,此记亦不可废也。《华严经文义记》的不足之处是,于方广之致,未能多所发挥。此《义记》常见版本为续藏经本,或 《高僧传》 本传。

诃利帝母真言经

诃利帝母真言经

一卷,唐不空译。说鬼子母之修法。

大乘集菩萨学论

大乘集菩萨学论

梵名S/iks!a^samuccaya 。凡二十五卷。法称菩萨着,宋代法护、日称等共译。又称学处要集。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乃修行大乘佛教者之教说金言集。梵本刊行于一九○二年,分十九章,汉译本则立十八品。内容系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等德目加以论述。本书援引之经典颇多,有华严经、宝光明陀罗尼、大善诱经、十法经等八十余种。本书现行之梵本,系一九○二年英国学者宾达(C. Bendall)所刊行。此外,本书亦有英译本,系自梵文本直接译成者,与汉译本比较之,则其内所引述华严等经之引文较为冗长,此外,又多处引用未传之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