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莱塞

- 姓名:德莱塞
- 全名:西奥多·德莱塞
- 性别:男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印第安纳州
- 出生日期:1871年8月27日
- 逝世日期:1945年12月28日
- 民族族群:
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年8月27日-1945年12月28日),美国作家。出生于印第安纳州特雷霍特镇一个贫穷的德国移民家庭。父亲经常失业,兄弟姐妹有10多个,因此他从中学退学后,就去芝加哥做工谋生。后来靠人帮助以半工半读方式进入印第安纳大学学习,一年后被迫离校。在此期间,他努力阅读莎士比亚、狄更斯等的作品,并坚持练习写作。1892年发表第一篇论文《天才的再现》,后被正式聘为报社记者。从此他有机会走访各地,了解社会情况,为创作积累素材。他于1900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通过农村姑娘嘉莉到芝加哥谋生而成为名演员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繁荣而实际存在着的严重的贫富对立;同时也说明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已经结束,个性解放已成为不可能的事实。这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为美国文学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但发表后被指责为“有伤风化”、“有破坏性”而遭查禁,直至1907年才允许再版。接着发表的《珍妮姑娘》是《嘉莉妹妹》的姐妹篇,小说又一次对贫富对立的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他的《欲望三部曲》由《金融家》、《巨人》、《斯多噶》三部长篇小说组成,描写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垄断资产阶级攫取财富和权力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到灭亡的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长篇小说《“天才”》通过画家尤金·威特拉的堕落和毁灭,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对于艺术的腐蚀和摧残作用。德莱塞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它描写了克莱德的一生,叙述他如何从一个天真幼稚的少年变成只知寻欢作乐的浪子、最后堕落为杀人犯的悲剧。小说通过克莱德的悲剧,不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而且还进而揭露了美国两党政治民主制的虚伪和司法制度的丑恶。这不只是个人悲剧,而更是社会悲剧。这部作品具有新闻报导式的忠实,同时注重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的描绘,人物语言个性化。小说赢得了世界声誉。他的短篇小说集有《自由及其它故事》、《十二个人》、《锁链》、《一个大城市的色调》、《妇女群像》等,其中有不少精品佳作。1927年,他应邀访问苏联,回国后发表《德莱塞访苏印象记》,充分肯定了新生事物。从他的自传体作品《一个四十岁的旅客》、《关于我自己》、《墓志铭》、《黎明》中,可以了解他的家庭、学校、童工和记者生活,以及思想的发展变化。1941年他当选为美国作家协会主席,1945年他加入美国共产党。德莱塞的主要作品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们突破了“胆小与高雅的传统”,揭穿了盛行于20世纪初美国文坛粉饰现实的谎言,取得了现实主义的胜利。
猜你喜欢的书
里斯本之夜
《里斯本之夜》是德国小说家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62年。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后。主人公约瑟夫反对德国法西斯政权,被他当纳粹冲锋队长的妻弟告密,关进集中营。获释后,他逃出德国,过着流亡生活。后来他弄到一份已故熟人的护照,冒名顶替,潜回德国把妻子海伦带出来。池们历经种种艰险,到达巴黎。大战爆发以后,夫妇二人都被关进难民拘留营,但又先后逃出来。在马赛,约瑟夫又被德国秘密警察抓住,他巧妙地打死一直追踪他的妻弟,带着妻子跑到西班牙,后来又到了葡萄牙的里斯本,准备去美国。可是这时身患癌症的海伦绝望自杀,约瑟夫取消了去美国的打算,决定参加外籍志愿兵团,与德国法西斯斗争到底。
朝鲜王朝实录[孝宗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孝宗实录]。李淏(1619年—1659年),即朝鲜孝宗(조선 효종),字静渊,号竹梧,朝鲜王朝第17任君主(1649年—1659年在位)。李淏是朝鲜仁祖李倧次子,母为仁烈王后韩氏。早年受封凤林大君,丙子胡乱期间在江华岛被清军俘虏,后与其兄昭显世子等被押赴清朝为质。顺治二年(1645年)回国,适逢昭显世子病故,仁祖遂立李淏为王世子。顺治六年(1649年)继位,任内酝酿“北伐论”,大规模扩充财政与军备。同时应清朝要求,两次出兵黑龙江,配合清军击退俄国侵略者,史称“罗禅征伐”。顺治十六年(1659年)去世,享年四十一岁,庙号孝宗,谥号宣文章武神圣显仁明义正德大王(清朝赐谥“忠宣”),葬于宁陵。
椒生随笔
八卷。清王之春撰。之春字爵棠,清泉 (今湖南衡阳)人,1894年出使俄国,著 《使俄草》。是编乃记之春生平耳闻目睹之事。意在正人心,原风俗,以兴平治之事。其特点是讲学则有渊源,考典则刚直原本,论诗则力宗风雅,序事则务求切近。《清史稿艺文志补编》著录。版本有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1983年8月岳麓书社 《近代湘人笔记丛刊》本。
礼书纲目
八十五卷。清江永(1681-1762)撰。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为未完成之作,后人续修亦未完成。江永广摘博讨群经,以《周礼》原秩列纲目,为《礼书纲目》,自称“欲完成朱熹未竟之志,成《礼》、《乐》之完书。”此书仿《仪礼经传通解》体例,参考群经,洞悉条理,并多能补其所未及。《礼书纲目》不随意立异,如《士冠礼》履夏用葛以下五十字,本在辞后记,《仪礼经传通解》移置经文陈服节末,江永则沿用《周礼》原说,不故意诘难。又如《仪礼经传通解》割裂《士冠礼》,江永则仍用记文,不用《通解》尤为详慎。与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相比,《礼书纲目》逻辑性强,内容更为详实,仪例较密,是研究礼学价值颇高的着作。版本有清熹庆十五年(1801)刊本、光绪十九年(1893)黄氏试馆刊本,婺源刊本。[改]
沙弥尼戒经
一卷,失译。沙弥尼初戒。不得杀生。慈愍群生如父母念子。加哀蠕动犹如赤子。何谓不杀。护身口意。身不杀人物蚑行喘息之类。而不手为亦不教人。见杀不食。闻杀不食疑杀不食。为我杀不食。口不说言当杀当害报怨。亦不得言死快杀快。某肥某瘦。某肉多好。某肉少也。意亦不念当有所贼杀。于某快乎。某畜肥某瘦。哀诸众生如己骨髓。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无差特。普等一心常志大乘。是为沙弥尼始学戒也。
续清凉传
佛教史志。北宋张商英撰。二卷。商英(1043—1121),字天觉,号无尽居士。四川新津人。参与王安石变法,后与蔡京不合,被贬。大观四年(1110)为相,次年罢。商英广泛涉览儒、道、释之书。而最后归心于佛。元祐二年(1087)出任权发遣河东路提兵刑狱公事,游五台山金刚窟,次年遍游五台,观圆光圣灯,四年上山求雨,归作此传,以为所见皆文殊菩萨之化现。此与峨嵋宝光相似,可供科学家研究之用。五台山之灵异传播久远,其成为万民朝拜的圣地也当与此有关。传中叙及太宗灭北汉时,尽免五台寺院租税,至神宗、哲宗间边臣夺其良田,置弓箭手等,也为研究宋后期五台山佛教史提供了新的资料。书后有附传,记元祐四年本路其它官员观圣灯的经过。附录记元祐五年侍其灌、建中靖国元年(1101)钱盖在五台目睹圆光诸事。此外有崇宁三年(1104)李师圣《题五台真容院》、皇统元年(1141)朱弁《台山瑞应记》,文珫《后序》,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性彻之偈,均为后人陆续附入。有:①清光绪蒋氏刊本。②1989年山西人民出版社校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