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盛亚

刘盛亚
  • 姓名:刘盛亚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四川重庆
  • 出生日期:1915
  • 逝世日期:1960
  • 民族族群:

刘盛亚(1915~1960),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教授。笔名SY。生于四川重庆。少年时代即热爱文艺,中学时期写有以艺人悲惨生活为题材的中篇小说《白的笑》,于1935年发表在郑振铎主编的《文学季刊》上,从此与进步文学界接触和交往。同年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留学,于1938年回国参加进步的文化救亡活动,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和文协总会刊物《抗战文艺》上发表揭露德国法西斯的《卐字旗下》和《小母亲》等文艺作品。1938年至1940年,与周文在成都创办《文艺后方》周刊,任编辑,并负责发行,发表大量进步作家的作品。其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任理事,并担任文协四川分会理事、成都中苏友协理事,在周恩来领导与郭沫若的支持下,与于立群、郭培谦集资筹办群益出版社,任总编辑,出版进步书刊,编辑《中原月刊》。曾在武汉大学任教,主编《星期文艺》,在四川省立剧校和四川大学任教,任《西方日报》副刊主笔,抗战胜利后,出版以反映戏剧艺人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夜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中篇小说《水浒外传》(怀正文化出版社)和根据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改编的剧本《钟楼怪人》(成都出版)、根据歌德的《浮士德》改编的剧本《浮士德》(重庆文风书店)等。还在报刊上发表一些短篇小说,连载中、长篇。翻译作品有托尔斯泰的小说《幼年》(重庆大时代出版社)、高尔基的《萝茜娜》(上海云海出版社)、歌德等人的诗歌《少年游》(云海出版社)。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从事专业创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作协重庆分会理事、主席团委员、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四川省文教委员会委员,民盟重庆市委机关文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西南师范学院教授。1951年去朝鲜访问,进行创作,在重庆《新民报》上发表中篇小说《再生记》,受到“批判”。从事专业创作以来,先后到重庆钢铁公司和长江航线长期体验生活。1956年随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各省市作家团到全国各地参观访问后,发表二十多篇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长篇小说有《木工黄荣昌》(工人出版社)、《水底捞船》(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和《鲤鱼送屈原》(重庆人民出版社);还发表小说《悬崖标灯》(《长江文艺》,英文版《人民中国》转载),小说《星》为重庆市1954年获奖作品,译著有《蔡特金传》、《歌德诗选》和《海涅诗选》等。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60年逝世后摘掉右派帽子。1979年改正错案,恢复名誉,遗著《刘盛亚选集》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刘盛亚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张长史集

张长史集

诗文集,南朝齐张融(444—497)撰。一卷。融字思光,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文学家。刘宋时,初历新安王中郎参军,迁封溪令。举秀才,对策中第,为仪曹郎。高帝萧道成建元初,任司徒右长史,建武四年卒。善文辞,孔稚圭曾从他学诗。其诗以《别诗》著名。曾泛海至交州,于海上作长赋《海赋》,文词诡越,独标逸韵。自序曰:“夫文岂有常体,但以有体为常。”又戒其子曰:“吾文体屡变,变而复奇。”故《诗品》说他:“纵有乖文体,然亦捷疾丰饶,差不局促。”所著甚丰,有《玉海集》、《大泽集》、《金波集》等凡八十卷,皆散佚。明张溥辑刊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静庵文集

静庵文集

近代王国维诗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自辑其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所著哲学、教育等论文十二篇及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一年诗五十首而成。内容较多介绍康德、叔本华及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据批判程朱理学,认为理只有理性和理由二义,皆主观上之物。《红楼梦评论》为以哲学观点评论文学作品的开端,对后来的《红楼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述科学与艺术的区别,持超功利主义艺术观。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使人求得暂时的解脱。此论集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观点。清末曾列为禁书。光绪三十一年出版于上海。收入商务印书馆《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四圣真君灵签

四圣真君灵签

四圣真君灵签,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北宋之后。原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为求签占卜之书。求签者先启告四圣真君(即天蓬大元帅真君、天猷副元帅真君、翊圣保德真君、真武灵应真君),然后据签语占问吉凶祸福。内载签语四十九条。每条签语有七言签诗一首、「圣意」一则、释文一则、五言诗一首。各条分别说明签意之吉凶祸福,并指示求签者趋福避祸之法。

银瓶梅

银瓶梅

全称《后唐奇书莲子瓶演义传》,又名《银瓶梅》、《第一奇书莲子瓶》、《第五奇书银瓶梅》。四卷二十三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同治元年(1862)。苏州刘芳之妻颜氏美丽贤惠,兵部尚书之子裴彪见色起意,设计诬陷刘芳勾结盗匪,使刘芳死于酷刑之下。颜氏逃出家门,被迫上二龙山避难。刘芳弃尸荒郊,却被友人陈升以莲子瓶救活。裴彪与奸党勾结,图谋不轨。刘芳冤情终于上达玄宗,刘芳、陈升等奉旨征剿奸党,裴家父子以及党羽尽被诛灭。小说写奸臣与盗匪勾结,侠士与忠臣联手,把个人恩仇与社稷安危纽结在一起,其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玉箫女两世姻缘

玉箫女两世姻缘

杂剧剧本。元乔吉著。写书生韦皋在游学途中和妓女韩玉箫相爱。玉箫的母亲趁皇榜招贤之机,逼韦皋上京赶考,欲将二人拆散。韦皋走后,玉箫相思成疾。临终时嘱其母以 自画像往觅韦皋。玉箫死后,转世为荆襄节度使张延赏的义女,取名张玉箫。 韦皋中状元后,因平定边患有功,官至镇西大元帅,闻韩玉箫已死,悲痛不 已。数年之后,韦皋班师回朝,途经荆襄,于张延赏的家宴上,不期而遇延赏义女张玉箫。韦皋以其容貌酷似韩玉箫而向延赏求婚,遭到拒绝。适韩玉 箫之母携玉萧画像而至,出示遗容,以表明张玉箫即韩玉箫转世。后来奏明 朝廷,奉旨成婚。 该剧歌颂了韦、韩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特别是乔吉多识 青楼歌妓,对处于最底层的广大妓女不甘心于受屈辱和乐于从良,过正常生 活的愿望十分了解和同情,所以在剧中写玉箫对韦皋的恋情十分真切。剧本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妇女沦落青楼的痛苦生活,有进步意义。

弥勒上生经

弥勒上生经

全一卷。弥勒三部经之一,六部经之一。全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又称弥勒菩萨般涅槃经、观弥勒上生经、观弥勒经、上生经。刘宋沮渠京声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为弥勒经典中最晚成立之作品,亦为弥勒净土信仰所依据主要经典之一。内容叙述弥勒菩萨命终往生兜率天宫,为教化诸天,昼夜六时说法。其中对天宫之描写远较弥勒下生经为精彩,颇能动人心弦。又谓,欲往生天宫,必修行十善,念佛形像,口称弥勒之名。以此功德并可超越九十六亿劫生死之罪。上记之种种观点,与观无量寿经所说相通,故此二经可视为同时于四世纪末成立之经典。且由(大一四·四二○上)‘如弥勒下生经说’之语,知本经当成于下生经之后。又有关本经之注疏有多种,如吉藏之弥勒经游意一卷、元晓之弥勒上生经宗要一卷、窥基之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赞二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