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谦

徐谦
  • 姓名:徐谦
  • 别名:字益卿。号白舫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徐谦,字益卿。号白舫。江西省广丰县永丰镇人。文学家。少时聪敏颖悟,秉性孝顺友爱,县令陈万里称为奇才,亲书“太史第”三字送他。清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


改庶吉士。散馆授吏部主事。丁丑年(1817)补授考功司,派充会试对读官。乙卯年(1819)为监督储济仓,谨慎秉公,清明廉正,任期届满时,前来送行的不绝于途,都认为是几十年来所没有的好仓官。次年,转海运仓,工作仍象储济那样。钦差莫宝斋颇器重他。徐谦和林文忠、毛春门、刘眉生、李兰卿结为莫逆之交。后因父丧归,母亲年迈,他便决意辞官,在家侍养。平口除隆重仪节外,不与官衙交往,闲时吟诗寄兴,颇多著述。府县显要敬佩他的品学,请他去白鹿洞、鹅湖、兴鲁、昌黎、紫阳、丰溪等书院主持讲席,培育后学,激励上进。晚年更加致志于命理之学,享年八十九岁。著有《悟雪楼诗存》34卷、《孝经讲义》、《灵山遗爱录》、《桂宫梯》、《物犹如此》、《恐惧修省录》、《一卷冰雪》等书籍约六十余种,刊行于世。

徐谦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曲江集

曲江集

二十卷。唐张九龄撰。张九龄名又作张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广东韶关)人,景龙进士,诗人,政治家,官至唐大臣。为官廉洁,且风度潇洒,对事敏感,他不避权要,直言上书,劝姚崇应该用人唯贤而不以私情。其诗除少量应制之作外,尽为五言。其五古多兴寄之作,诗风朴质遒劲,善于抒情,情意深长,韵味隽永。在开元诗坛影响很大。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一)中评张九龄的诗云:“唐初五言古诗渐趋于律,风格未进,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诗品乃醇。”王维把他看作哲人典范。僧皎然评其诗曰:“诗歌据上游”(《唐诗纪事》卷一五)。明人胡震亨明确提出:“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曲江集》全称《曲江张先生文集》,是一部相当丰富、完整的诗文集。其中诗、赋共五卷,敕、书十一卷,碑、铭四卷,诗二百一十三首,赋六篇。张九龄的诗多发自胸臆,情意真切,没有雕饰,这与唐代早期李峤、沈、宋的诗风大不相同,可是他的清新的诗风,最初未被人所赏识,如张说虽着重文才,却指责张九龄文章缺少富艳的藻饰。这正是张九龄高出诸人之处。“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唐音癸签》卷九)明人胡震亨对张九龄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影响给予了确切的评价。有明万历十二年 (1584)《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十二卷本,附录一卷,清雍正十年(1732)张世纲校刊十二卷本,附伪托张九龄著 《千秋金鉴录》五卷和附录一卷。

骈体文钞

骈体文钞

骈体文选集。编选者李兆洛是一位擅长考据的学者,精通音韵乐律、史地历算等。当时,桐城古文风行于世,唐宋八大家成为众望所归的文章典范。但骈文作者代不乏人,乾嘉之间甚至有“骈文八大家”之称,其中著名者如袁枚、孙星衍、洪亮吉、孔广森、汪中等,无论从才气上,还是从学力上,都足以睥睨桐城古文。加上还有阮元这样“总督”级别的文臣为其摇旗呐喊,骈文在清代中期号称“中兴”。但是,姚鼐编选的《古文辞类纂》问世后,桐城古文大出风头,被许多人视为文章的“正宗”。李兆洛有感于此,就动手编选了这部《骈体文钞》,以向读者展示骈文的魅力。从篇幅和体例上看,《骈体文钞》与《古文辞类纂》旗鼓相当,都是中型选本。它选录秦至隋末的骈体文七百七十四篇,分为上中下三编,每编又按文体分类编排。显然,《骈体文钞》侧重在追溯骈文在唐代以前的传统,以向读者证明骈文曾经有过的辉煌,从而来与桐城派所标榜的从唐宋八大家至归有光、方苞等人的古文传统抗衡。在这种文体之争的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刻的思想背景。一般而言,古文与“载道”的传统有不解之缘,而骈文则与追求美文学的风尚有关,两派互为消长,便构成了古代文坛上特有的景观。不过,李兆洛所谓的“骈体文”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他有位学生发现《骈体文钞》居然将贾谊《过秦论》、司马迁《史记·自序》、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诸葛亮《出师表》等散体文都网罗在内,名实不符,建议老师改一改。李兆洛当即回信教训这位学生说:你难道没有看过我在书前写的序言吗?我在那里明确说过,唐代以后才有所谓“古文”之名,秦汉以上文章都是“骈体”。也就是说,李兆洛所谓的“骈体”,并非通常意义上的“骈四俪六”即特指六朝以后讲究声律对偶的文体,而是泛指采用偶句的一切文体,包括诸子散文,其目的是想跨越古文和骈文的鸿沟,“欲合骈散为一”,这是阅读此书时应该加以注意的。

幽闲鼓吹

幽闲鼓吹

唐代轶事小说集。1卷。张固撰。《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张固《幽闲鼓吹》一卷”。《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同。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刊《顾氏文房小说》本,有顾元庆跋语,说明他是据家藏宋本翻刻。全书25条,为张固在唐懿宗、唐僖宗时采录唐宣宗时遗事所成。张固生平不详。其书今本实分为26条,原因是今本误把“潘炎妻”一条分为两条。书中记事不限于唐宣宗时遗事,还有元和、会昌时事,是记载中晚唐帝王将相上层人物与著名文人轶事的小说集。《续百川学海》、《历代小史》、《宝颜堂秘笈》、《说郛》、《五朝小说》、《四库全书》、《唐人说荟》、《学海类编》、《古今说部丛书》、《说库》等丛书均收有本书。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有排印本(与《大唐传载》、《中朝故事》合订为1册)。其中较精彩的有:“杜黄裳”条记其廉洁俭朴,“潘炎妻”条记一位有识见的妇女,“顾况”条记其对白居易的赏识,“李贺”条记韩愈对其《雁门太守行》的赞赏,“李宗闵”条记李德裕与李宗闵的互相倾轧,都可作史料看。“苗晋卿”条与“刘禹锡”条记术数应验,有志怪意味。

生活的谣曲

生活的谣曲

现代新诗集。王亚平著。重庆未林出版社1943年6月初版。收新诗69首。前有作者的自序。这些诗写于1942年至1943年,是作者尝试写小诗的收获。一些少则3行、多则10来行的小诗,依据内容,分别辑入“耕耘诗草”、“窗边诗草”、“人的悲歌”、“匕首篇”、“忧郁七歌”、“收获诗辑”、“江边小歌”、“真理篇”、“雾城杂歌”、“战争颂曲”和“生活的谣曲”,另外5首诗较长,最多的达100行。抗战从艰苦阶段向反攻阶段过渡的岁月,诗人有忧愁和痛苦,也有信心和希望。他从平常的生活取材,发掘其中的思想意义,做到以小见大。“我底歌,象野花,/生长在广阔的田野。”(《野花》)“一枝枯树/挺立在我的窗外。”“我从那枯枝上/看出了/新生的绿色。”(《枯树》)将一定的思想寓于形象之中。

光宣以来诗坛旁记

光宣以来诗坛旁记

本书作者对古典小说、诗歌、目录学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光宣以来的近代诗歌是作者的研究对象。因此本书可称得上是专家之作。该书保存了当时诗坛上不少第一手材料,是广大学习者和研究者的必备之书。

法身经

法身经

一卷,赵宋法贤译。明化身及法身之二种功德,法中具说增一之法数。又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之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