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彪佳

祁彪佳
  • 姓名:祁彪佳
  • 别名:字虎子,又字幼文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山阴(今绍兴)人
  • 出生日期:1602
  • 逝世日期:1645
  • 民族族群:

祁彪佳(1602—1645),字虎子,又字幼文、弘吉,号世培,别号远山堂主人,山阴(今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出生于士宦藏书家之家。17岁中举人,21岁中进士,次年任福建兴华府推官。在任“治猾吏、访衙蠹、禁豪右、征刁讼、绝苞苴,做到弊绝风清”;在米价腾贵之时,又能严闭籴,搜积囤,压平粮价,使饥民得食。崇祯元年(1628),父丧归。四年,授福建御史,任上屡次上疏,直言谏诤,条陈民间疾苦。六年,出任苏、松诸府巡按。其间,革弊政、兴良法,惩治无赖、豪族,宰相周延儒弄权,百姓苦不堪言,宜兴民众掘了周的祖坟。彪佳虽然依法捕治了掘墓之人,对周也不稍徇情,致为周所恨,考核时给他降俸处分。见朝政腐败,便以侍养为名,上疏请求退休。家住9年,绍兴连遭灾荒,乃救荒赈济,行和籴、分籴法,设粥厂、给米法,救活灾民千计。又广览博学,交友结社,攻曲文,从事《远山堂曲品》、《剧品》的写作。41岁应召赴京,担任考察官吏的计典。北京为农民起义军攻破,福王入南都,不少人都想以拥立博取功劳,他却不附拥立派,独持正义,对众昌言“只能称监国,不能正帝位”。于人心浮动的危难之中,出任大理寺丞、右佥都御史,为抑制四镇跋扈,团结抗战做了很多工作。弘光乙酉(1645),卸职家居,清军陷南京,执福王。璐王监国,彪佳再度出任苏松总督,亲赴前沿,日夜督战。五月,杭州失陷,璐王降清,彪佳重返故里。清廷以书礼聘。面对局势,悲愤万分,决定以死报国,写了绝命书和“含笑入九原,浩气留天地”诗句,自沉于寓园梅花阁前水池中。


生平著述甚丰,有戏曲理论著作《远山堂曲品》、《远山堂剧品》,另有《救荒全书》、《祁忠敏公日记》、《寓山注》、《里居越言》、《祁彪佳集》等。《剧品》收杂剧剧目242种,是明代著录名人杂剧的惟一专书;《曲品》收传奇剧目467种。其中有明清同类著述中未见著录的戏曲曲目295种。两部曲目增录了许多重要戏曲作家的作品,并改订了以前曲目的错误。

猜你喜欢的书

二曲集

二曲集

清初李颙著。李氏号二曲,故名。门人王心敬汇编,凡26卷。清嘉庆15年(1810年)刻,咸丰元年(1851年)重刻。光绪3年(1877年)彭懋谦又将《二曲集》与《四书反身录》合刊为24卷本《二曲全集》。1930年重刊更名《关中李二曲先生全集》,改分46卷。书中崇奉孟子性本善说,认为人“禀天地之气以成身,即得天地之理以为性。此性之量,本与天地同其大,此性之灵,本与日月合其明,本至善无恶,至粹无瑕”(《悔过自新说》)。只因“多为气质所蔽,情欲所牵,习俗所囿,时势所移,知诱物化,旋失厥初”(同上),渐陷入恶。故提出以“悔过自新”为立学宗旨,提出“义命廉耻,此四字乃吾人立身之基,一有缺焉则基倾矣。”(《南行述》)要求人们从“日用常行、纲常伦理极浅极近处做起”(《传心录》),通过“悔过自新”的修养而“复其故”(《悔过自新说》),使固有的本性光明而常新,从而达到“安身立命”、“倡道救世”之目的。在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上,则以“明体适用”之命题强调,“识心悟性,实证实修”以明体,“开物成务,康济群生”(同上)以适用,“严义利,振纲常,戒空谈,敦实行”(《四书反身录》),体用兼顾而不偏废。同时主张道德要求应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上,“民有恒产,然后可望其有恒心……衣食足,然后可望其知礼义也。”(《孟子·梁惠王上》)

文章辨体汇选

文章辨体汇选

七百八十卷。明贺复征 (生卒年不详)编。贺复征字仲来,丹阳 (今属江苏)人。本书首无序目,书中有贺复征自著道光和尚述云:“先宪副昔宦夔门, 时为天启四年 (1624)六月。越岁乙丑(1625),予入蜀,悉其事。先宪副为郎南都,嗣后入粤归吴。”又云:“先宫保中冷公请师演说金刚经。”又在吴吟题词中云:“辛未秋,家大人粤西命下,予以病侍行。”据清《四库全书》编撰者对丹阳贺氏一家登科名者之考证,贺复征所序其祖父官阶、年月,俱与史载不合。本书每册首均有晋江黄氏父子藏书印记,而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却未载此编,莫详其故。贺复征认为吴讷所编《文章辨体》收载未广,乃别为搜集,以成此编。书中所收上自三代,下迄明末;分列一百三十二类。每体之首,多引刘勰《文心雕龙》及吴讷、徐师曾之言,间参以已说,以为凡例。据清《四库全书》编撰者称,本书在编次、离分上多有欠慎。如有一体而两出者,有一体而强分为二者,也有一文而重见两体者。此外,本书对金、元之文所收过略,而某些后人拟仿伪撰之作,亦杂其间,未免失于别裁。本书卷帙浩繁,稿本初脱,犹未经刊定,尚未能尽除繁芜。但其别类分门,搜罗广博,亦往往有出人耳目之外者,且其书只存抄本,传播甚稀,已成珍本。此书有 《四库全书》本。

红楼梦影

红楼梦影

长篇小说。清佚名撰。二十四回。扉页署名“云槎外史”,但每回之前却题“西湖散人撰”,估计当为一人。此书成于咸丰末年,约十三万字。《红楼梦》自乾隆五十六年(1791)刊行以来,各种续书陆续问世,多达三十余种。此编晚出,首冠咸丰十一年(1861)西湖散人序,即自序。谓此书“虚描实写,傍见侧出,回顾前踪,一丝不漏。至于诸人口吻神情,揣摹酷肖……接续前书,毫无痕迹”。又谓“信夫前梦后影并传不朽”。小说写宝玉离家出走,贾政四出寻找,后在毗陵驿将其从一僧一道手中领回,即一改往日倚红偎翠之习,入为翰林,进了衙门当差。不久,与宝钗生有一子。第十回写当了父亲的宝玉尽享天伦之乐,他喜欢“抱着芝哥站在栏杆前看牡丹”,还把那块通灵玉挂在儿子身上辟邪。但他本性终究难改,儿女私情依旧,小说让宝玉在林黛玉20岁冥寿时前去潇湘馆祭奠,二人在梦中相见,梦醒后方知此番生死之恋如镜月水花之不可及,不禁怅然。

唐诗杂论

唐诗杂论

闻一多著。收录作者有关唐诗的评论及考据文章九篇。《类书与诗》、《宫体诗的自赎》、《四杰》三篇探讨初唐诗风的转变,从唐初宫体的沿袭六朝,经王、杨、卢、骆对旧体制的破坏和新体制的建设,以至刘希夷、张若虚完成诗歌境界的升华,为一百来年唐诗的演进勾画出清晰的轮廓,体现着环环相生、有机相联的内在逻辑,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孟浩然》、《贾岛》两篇论作家,除对其诗风的清淡和清冷有相当准确且富于诗意的概括外,还把问题提到更高的历史层面,如联系宋末“四灵”、明末竟陵派、清末“同光体”,以说明每个朝代“在动乱中灭毁的前夕都需要休息”,因而“都有回向贾岛的趋势”(见《贾岛》)。这都体现了闻氏作为诗人的慧心和史家的卓识。《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岑嘉州系年考证》两篇属考据文字,前者有不少新见,后者则属于开创性的力作,显示了作者渊博的素养与深厚的学植。此外,《杜甫》作为一篇未完成的传记文学,写来笔意灵动,神形俱现;《英译李太白诗》是对小畑薰良用英语翻译《李白诗集》所作的批评,兼及中英两种语言和诗体的比较,亦资参考。此书因包含深刻的历史观念和丰富的审美感受,一直受到人们推重。原书作者生前未加出版,1948年辑入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闻一多全集》第四卷,1956年古籍出版社据以重印单行。

昌谷集

昌谷集

四卷。《外集》一卷。唐李贺撰。李贺,字长吉,福昌 (今河南宜阳)人。其祖上郑孝王亮,系唐高祖李渊从父,故李贺可谓唐王朝宗室后裔,故自以郡望称“陇西”,但家道早衰。李贺七岁能辞章。深得韩愈、皇甫湜赞誉。在应河南府试后,入京赴礼部试,但不第。后以恩荫得官,为太常寺奉礼郎。郁郁不得志,死时二十七岁。著有诗集五卷。李贺长于歌行,尤善乐府,辞尚奇诡,构思奇特。其诗作想象丰富,善熔炼辞采,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称为“李长吉体”。此集又名《李长吉歌诗》、《李贺诗集》等。又因李贺生于昌谷,故名《昌谷集》。有诗二百三十三首,分为四卷。杜牧为之作序,李贺亲自编定,授其好友沈子明,故得以传世。到了宋代,又增加《外集》一卷,并有五种版本流传,即京师本、蜀本、会稽姚氏本、宣城本、鲍钦止家本(又谓上党本)。宋以后,除鲍本外,其余四本皆不传世。现今通行的所谓金刻本,即碣石赵衍本。据赵衍称“此书原本系北宋司马温公旧物。”虽标金刻,实为元蒙哥六年,即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刻。《四部丛刊》据此影印,名为《李贺歌诗编》。元明时,刻本有复古堂本,复古堂本翻刻本,万历广平王家瑞刻本,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称此本“雕印极精”,可能出自碣石赵衍刻本。毛晋汲古阁本,依鲍氏本覆刻。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

凡三卷。又作义天目录、义天录、海东有本现行录。高丽僧义天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本书系义天搜集自高丽、宋、辽、日本等地之经律论之章疏类凡一○八二部之目录。卷一收录经疏六一五部。卷二除律疏外,另收录律宗章疏,共一四五部。卷三除论疏外,另收录诸宗章疏,共三二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