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彪佳

祁彪佳
  • 姓名:祁彪佳
  • 别名:字虎子,又字幼文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山阴(今绍兴)人
  • 出生日期:1602
  • 逝世日期:1645
  • 民族族群:

祁彪佳(1602—1645),字虎子,又字幼文、弘吉,号世培,别号远山堂主人,山阴(今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出生于士宦藏书家之家。17岁中举人,21岁中进士,次年任福建兴华府推官。在任“治猾吏、访衙蠹、禁豪右、征刁讼、绝苞苴,做到弊绝风清”;在米价腾贵之时,又能严闭籴,搜积囤,压平粮价,使饥民得食。崇祯元年(1628),父丧归。四年,授福建御史,任上屡次上疏,直言谏诤,条陈民间疾苦。六年,出任苏、松诸府巡按。其间,革弊政、兴良法,惩治无赖、豪族,宰相周延儒弄权,百姓苦不堪言,宜兴民众掘了周的祖坟。彪佳虽然依法捕治了掘墓之人,对周也不稍徇情,致为周所恨,考核时给他降俸处分。见朝政腐败,便以侍养为名,上疏请求退休。家住9年,绍兴连遭灾荒,乃救荒赈济,行和籴、分籴法,设粥厂、给米法,救活灾民千计。又广览博学,交友结社,攻曲文,从事《远山堂曲品》、《剧品》的写作。41岁应召赴京,担任考察官吏的计典。北京为农民起义军攻破,福王入南都,不少人都想以拥立博取功劳,他却不附拥立派,独持正义,对众昌言“只能称监国,不能正帝位”。于人心浮动的危难之中,出任大理寺丞、右佥都御史,为抑制四镇跋扈,团结抗战做了很多工作。弘光乙酉(1645),卸职家居,清军陷南京,执福王。璐王监国,彪佳再度出任苏松总督,亲赴前沿,日夜督战。五月,杭州失陷,璐王降清,彪佳重返故里。清廷以书礼聘。面对局势,悲愤万分,决定以死报国,写了绝命书和“含笑入九原,浩气留天地”诗句,自沉于寓园梅花阁前水池中。


生平著述甚丰,有戏曲理论著作《远山堂曲品》、《远山堂剧品》,另有《救荒全书》、《祁忠敏公日记》、《寓山注》、《里居越言》、《祁彪佳集》等。《剧品》收杂剧剧目242种,是明代著录名人杂剧的惟一专书;《曲品》收传奇剧目467种。其中有明清同类著述中未见著录的戏曲曲目295种。两部曲目增录了许多重要戏曲作家的作品,并改订了以前曲目的错误。

猜你喜欢的书

小丑之花

小丑之花

太宰治“人生三部曲” (《小丑之花》《小说灯笼》《津轻》)《人间失格》前传,带你重新认识太宰治。读了这本书,才能读懂《人间失格》。太宰治二十一岁时,在银座咖啡馆认识一有夫之妇,同居三天后,他俩吞下安眠药,在鎌仓投水自杀。结果太宰治获救,年仅十八岁的女方死亡。太宰治因而被控“帮助自杀罪”,后虽被判不予起诉,但他基于相约殉情却让女人独自死亡的罪恶意识,创作了《小丑之花》。《小丑之花》主角大庭叶藏与《人间失格》主角同名,描写的是叶藏殉情失败后进疗养院的事,但不同于《人间失格》中叶藏的自卑、怯懦、颓废,《小丑之花》里的的叶藏,年轻、冲动又骄傲。太宰治在这篇作品里,剖析了他日后的巅峰之作《人间失格》里看似消极颓废,实际上却在绝境中求活的主角大庭叶藏的心路历程,还透露了许多关于写作的秘密。这本书不仅展现出了太宰治不为人知的侧面剪影,更为日后的《人间失格》留下了诸多余韵。另收录有太宰治记录镰仓自缢未遂经历的《狂言之神》;与《小丑之花》《狂言之神》同属“虛構的徬徨”三部曲的《虚构之春》;第一届芥川奖入围作品《逆行》;

胎产秘书

胎产秘书

《胎产秘书》,产科著作。又名《胎产金针》。二卷(又有三卷及四卷本)。清·陈笏庵撰。刊于1796年。书中共载胎前34症,临床4症,产后47症,并记述难产救治调护各法。后附保婴要诀,记述初生儿的护理。其产后部分,似从傅青主《产后编》移植而来,以其文字大致相同故也。现存三十多种清刻本。又有石印本和铅印本。

龙膏记

龙膏记

明代传奇剧本。杨珽撰。一说杨珽与王元寿合作(见《远山堂曲品》)。吕天成《曲品》著录。本事出于唐裴铏《传奇·张无颇》(亦见《太平广记》卷310)。写唐代南康书生张无颇滞留长安,问卜仙人袁大娘,袁盗宰相元载所藏御赐暖金盒相赠,并给予起死回生的玉龙膏。张旅途困顿,悬挂招牌卖药。元载女儿湘英患病,诸医无效,服下玉龙膏病情转好。张无颇被延入府中居住,因此与湘英相爱。张欲回乡探亲,临行,出暖金盒取玉龙膏付与元载。元载见盒,怀疑张与女儿有私情,遣张到括州,陷之入狱,湘英也被逼躲到侍女冰夷家。后张无颇经袁大娘救援出狱,因元载失势被抄斩,张才敢赴京应试,考中进士,经郭子仪撮合,与湘英成婚。最后袁大娘度两人成仙。今存明末汲古阁原刻初印本,《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据以影印。另有清光绪间上海飞影阁石印本。

金刚经如是经义

金刚经如是经义

金刚经如是经义,二卷,清行敏述,昉休跋,后缺三分。

遗教经论记

遗教经论记

遗教经论记,三卷,宋观复述并序及题记,善服后序,日本淨确题记。

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

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

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一卷,唐 金刚智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