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

- 姓名:洛克
- 全名:约翰·洛克
- 性别:男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632年8月29日
- 逝世日期:1704年10月28日
- 民族族群:
约翰·洛克(1632年8月29日 - 1704年10月28日)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思想家。1652年在威斯敏斯特公学毕业后,入牛津大学学习哲学、物理学、化学和医学。1656年毕业留校,曾先后任希腊文、修辞学、伦理学教师。1667年,洛克结识辉格党领袖沙夫茨伯利伯爵,受聘为其秘书和家庭教师,后因参与伯爵的反国王活动,1683年被迫出走荷兰。1688年,英国革命以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妥协而告终,这对洛克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哲学、政治和教育等各方面思想无不打上阶级妥协的烙印,即既有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又残存着贵族的保守性。
洛克反对天赋观念论,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导源于感觉。据此,他断定人的智力天赋平等。他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造就中的作用,认为人之所以千差万别,都是由于教育之故。但他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并不彻底,有时又认为上帝在人类精神上印上各种特性,这些特性只能稍加改变。这样,又限制了教育的作用。
洛克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培养既有健壮身体,又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即资产阶级事业家。这一培养目标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但保留了贵族精神风貌。
洛克强调绅士应有健壮的身体,因为它是满足个人幸福和取得事业成功的前提。他提出儿童要多过户外生活;饮食要清淡;睡眠要充足;衣着要适体;药物宜少用等等一系列养护和锻炼身体的方法。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精密体育理论的教育家。
洛克置德育于绅士教育的首位,认为德行愈高愈容易获得成就。他否定天赋道德原则,认为凡是给个人带来长远幸福和快乐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他把自我克制作为道德的基础,认为克制不合理的欲望,服从理性的指导,可以使人摒绝眼前的快乐,追求远大事业,获得真正幸福。 良好的礼仪是绅士必备的第二种美德,言谈举止,优雅有礼,符合本身的等级与地位,取得别人的尊重与好感,从而获得一切。各种德行应及早通过严加管教、生活实践、奖励和惩罚、说理以及榜样等方法加以培养。他反对溺爱,不主张体罚,强调多与上流社会人士交往,防止下贱仆人的教唆。在道德教育方面,洛克还要求培养对上帝的观念。
青年绅士应学习日后实际生活中最常用的知识,为此,洛克设计了一个以实用科目为基础的课程体系。除读、写、算、希腊文、拉丁文外,还有天文、地理、自然哲学、历史、法律、伦理学、簿记、速记、几何、法语等。此外,还要学习舞蹈、音乐、击剑、骑马、园艺、细木工等。在教学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重视观察,注意启发,强调发展智力。
洛克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中实施,因为学校中学生众多,成份复杂, 良莠不齐,不利于绅士的培养。
1697年,洛克为贫苦儿童草拟了一个《劳作学校计划》,规定每一个教区设立1—2所劳作学校,强迫领取教区救济金的3~14岁的儿童入学,从事纺织、针织等劳动,用自己的劳动所得维持生活。
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中还残存着封建贵族教育的陈迹,但它更主要的是反映了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对青年一代的要求,在当时是进步的。他的哲学和教育思想对后来西欧特别是18世纪的哲学和教育思想影响最大。
洛克的教育代表作为《教育漫话》,主要哲学和政治著作有《人类理解论》(1690)、《关于理解的指导》(1697—1706)、《政府论》(1690)。
猜你喜欢的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古希腊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著。该书记叙苏格拉底被美勒多等人指控不信国神、败坏青年等罪,在法庭受审并判处死刑的经过以及他在法庭上为自己所作的辩护。该书由自我申辩、定罪后的态度和定罪后的遗言3部分组成。在自我申辩中,苏格拉底首先简述其一生的业绩:为祖国而战,有功于国,充当民族的“牛虻”,随时披露弊端以激励祖国前进;力排众议,坚决反对判处十将军死刑;不屈服于三十僭主的权势与淫威,拒绝参与残害民主人士。其次,他列出理由以反驳诬告者:首先,原告肯定其不信神是无神论者,又说另立新神,前后自相矛盾;他宣称信奉神灵,而且是神派往雅典的“牛虻”。其次,原告诬陷其败坏青年,他辩护道:若我教人为坏,为何还受被害者及其家人之感谢和帮助?从逻辑上推论,同坏人接近将会危害于自身,若我引诱和败坏青年,岂不贻害自身?该书对于研究苏格拉底生平及其思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书见严群的中译本《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198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秋瑾选集
秋瑾,原名闺瑾,字璿卿,号旦吾,别署鉴湖女侠;留学日本时易名瑾,字竞雄。作为中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和英雄,她的文学作品也极具特色。其诗、词文词雄丽,音调高亢,颇有渐离击筑之风,一唱三叹,慷慨悲壮。其文多属政论性的杂文,说理透辟,笔带锋芒,富有鼓动性。其弹词则有自传色彩,形象地体现了她的胸怀抱负。本书精择善本,注释精当,对绝大部分篇章都有题解,说明写作年代、地点、历史背景、思想内容等,词语、典故的注释力求简明准确,书末附秋瑾年谱简编,可使读者更加了解秋瑾创作及其思想。
顺治潞安府志
二十卷。清杨晙修,李中白、周再勋纂。杨晙字冬可,河北曲周县人,出身举人,顺治十二年(1655)任潞安府知府,后升山东分巡济南道副使。潞志创于明弘治八年知州马暾,时潞安未改府,故称《潞州志》。自明万历四十年 (1612)重修本出,则改名为《潞安府志》。《潞安府志》顺治十六年(1659)刻本。全书二十卷,分六大门,为:天文门:星野、图考; 地理门:疆域、山川、形势、气候物产; 建置门:封建、节镇、郡县、学校、府卫、城池、宫殿、公署、庙学、群纪、里甲乡镇、驿递铺舍、桥梁、关隘、寺观、政事、举人、岁贡、名贤、群材、封荫、流寓、孝义、列女、方伎、玄释、坟墓:纪事门:事迹、谋略、灾祥、异闻、辨疑;艺文门:艺文、荒丘遗碣、盖作目录、金石目录。此编能博考典籍、增补旧志之遗漏,一改旧志体例义法,更趋志体。此志尚有不少可取之处,如考潞安府境,四面皆山,此编以太行为主,依太行山脉,先壶关、次长治、长子等县。水则先叙浊漳,源出长子,而经行诸县。旧志则叙山川,依县分次,皆先述长治,次长子以下诸县,不分脉络源流,致使读者含糊不清。又如旧志疆域志以历代列表,间有与诸史不合之处,这大概是由于一代之中,复有沿革,表不能尽收的缘故。此编则随时直叙,不列表而疆域自明。
重修普陀山志
六卷。明代周应宾撰。普陀山原有元代龟兹盛熙明所撰《补陀洛迦山传》,现存一卷。明代侯继高续撰山志。万历(1573—1619)年间,周应宾以侯继高所撰山志重山而略于寺,遂重修山志。厘为六卷,分十四门:宸翰、图考、山水、殿宇、规制、建制、灵异、颁赐、命使、释子、物产、艺文、事略、诗。搜罗宏富,体例严谨,有为后来所编山志所不及者。刊行于明万历年间,流传不广。收入《中国佛寺史志汇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火莲经
火莲经(又名淮南王王行火莲经),一卷,汉 刘安 撰。见存《藏》外外丹书集成。
后汉书补逸
清姚之骃辑。二十一卷。此书将失传之八家后汉史书加以辑逸,其中《东观汉记》八卷,谢承《后汉书》四卷,薛莹《后汉书》、张璠《后汉纪》、华峤《汉后书》、谢沉《后汉书》、袁山松《后汉书》各一卷,司马彪《续汉书》四卷。前有总序、凡例各一篇,说明辑逸原则。每种书前均作小序一篇,简介作者生平、著作经过及散失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