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奥·施特劳斯

列奥·施特劳斯
  • 姓名:列奥·施特劳斯
  • 别名:
  • 性别: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德国基尔海因
  • 出生日期:1899年9月20日
  • 逝世日期:1973年10月18日
  • 民族族群:

列奥·施特劳斯(生于1899年9月20日,德国基尔海因,逝世于1973年10月18日,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是一位德国出生的美国政治哲学家和古典政治理论的阐释者。


施特劳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德国军队服役。1921年从汉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在1925年至1932年间担任柏林犹太人研究学院的研究助理,然后在英格兰和法国担任洛克菲勒研究员。1938年他移民到美国(1944年入籍),在纽约市的社会研究新学院(现为纽约市的新学院)担任政治学教授(1938-1949年),在芝加哥大学(1949-1968年)、加利福尼亚州克莱蒙特男子学院(1968-1969年)和安纳波利斯圣约翰学院(1969-1973年)担任教授。


他撰写了多本关于托马斯·霍布斯、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本尼迪克特·斯宾诺莎和苏格拉底等政治哲学家的书籍。他的一些较有名的作品包括《论暴政》(1948;修订版1991年出版);《自然权利与历史》(1950),因其学术上的深刻见解而广受赞誉;《迫害与写作的艺术》(1952);以及《什么是政治哲学?](1959)。他还与人合编了《政治哲学史》(1963)。


施特劳斯的研究以区分文本的显性(或外在)意义和隐性(或内在)意义而闻名。在《迫害与写作的艺术》一书中,施特劳斯指出,自柏拉图以来,哲学家们常常出于对审查和迫害的恐惧,被迫将自己言论中最具争议的部分隐瞒起来。施特劳斯主张对这些文本进行细致的阐释,并反对历史相对主义,认为伟大的哲学作品可以为细心的读者提供普遍而永恒的真理。


施特劳斯的书写得清晰明了、富有洞察力且富有挑战性,它们并不是为普通大众而写,而是为学术界同行所写。但他在美国学术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那个时期,定量和行为政治科学家的研究占据主导地位,古典政治哲学的研究几乎被忽视,施特劳斯因其在大学课程中复兴并保持了对古典政治哲学的研究而备受赞誉。


他在美国政治理论领域的遗产也是重要而持久的,“施特劳斯主义者”这一术语经常被用来指代那些认同他思想的人。著名学生包括哲学家和古典学者艾伦·布鲁姆(Allan Bloom)和政治科学家托马斯·L·潘格尔(Thomas L. Pangle)和亨利·V·雅法(Henry V. Jaffa)。更有争议的是,施特劳斯经常被描绘为新保守主义政策圈的有影响力的人物,尤其是在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执政期间(2001-09)的美国外交政策方面。有人将新保守主义与施特劳斯主义联系起来,部分基于一些新保守主义者(如保罗·沃尔福威茨(Paul Wolfowitz))的教育背景,部分因为这两种思想流派都认为相对主义是对西方文化生存的威胁。然而,这一评价存在争议,显然,施特劳斯本人更关注政治哲学的研究,以及与之相关的追求公民美德。

列奥·施特劳斯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命运之门

命运之门

《命运之门》,Postern of Fate,侦探小说,完成于1973年,是“汤米和塔彭丝”侦探系列的最后一部,更是侦探推理小说之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封笔之作。《命运之门》延续了该系列的风格,描述了已届老年的主人公汤米和塔彭丝夫妇在一座老宅子里发现了一桩尘封多年的案件,通过不懈努力,终于使案情水落石出。

师复文存

师复文存

铁心编。一册。收录刘师复民国初年文章若干篇,主要内容为宣传无政府主义,兼及刘氏本人经历及无政府主义思想形成之过程。对了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兴起及发展的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广州革新书局1927年初版。

议处安南事宜

议处安南事宜

议处安南事宜,一卷,不着撰者姓氏。所载为毛伯温疏文、兵部揭帖及韶旨一通。嘉靖十八年。复命仇鸾、毛伯温征安南。伯温抵广西,传檄谕意。莫登庸自至镇南关请降,伯温承制赦之,驰疏以闻。诏改安南国为安南都统使司。此本列伯温原疏、兵部揭帖及诏旨一通。而兵部议覆疏未载,疑尚有所阙佚也。

尸子白话文

尸子白话文

先秦杂家著作。据刘向《别录》说,作者尸佼,战国晋人,商鞅之客。“商君被刑,佼恐并诛,乃逃入蜀,自为造此二十篇,凡六万余言。”其书久佚,经清人辑集整理,现存2卷,上卷13篇,下卷佚文数十则。全书思想以尊尚儒家为主,以仁义忠信为基调,有时也采用道家、名家观点,对当时各派大体一视同仁。以文章论,其中佳言卓论,雄词华章,往往散见。明人王浚川说:“予爱其精深闳博,光辉焕烨,亦可充味古者之一脔耳。”(《诸子汇函》卷9)如《劝学》篇,专谈学习和修养,连用譬喻,叠引例证,恳切笃实,平易周到,可与《荀子·劝学》比美。有些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意蕴深厚,见解精辟,发人深省。如“范献子游河”,说明政治清明,上下同心,即使有少数仇敌,也不足惧。否则,身边也可能出现敌人。又如外科名手医竘,多次为秦王、张仪治病皆愈,其经验在于病者“委制”,即充分信赖任其所为。作者进而推论,治国亦须委制,然后得治。其中哲理朴素亲切,值得玩味。此为尸子白话译文。

四书疑节

四书疑节

元袁俊翁撰。十二卷。自元皇庆二年(1313年)后,科场不仅以经义命题,亦以经疑为课。俊翁“首以《四书》设疑,次以经史发策”,因取“《四书》经史门分而类析之,问举其纲,答提其要”总题曰《待问集》(自序)。今“经史疑义”部分已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疑节》之名,不甚可解。卷首有溪山家塾刊行字。或重刻时有所删节,故改题曰‘节’与!”其内容为: 先八卷以《四书》分列设疑,计《论语》四卷,《大学》、《中庸》各一卷,《孟子》三卷。后四卷以《四书》相互交叉设疑,计《论语》与《大学》、《中庸》合一卷,《论语》与《孟子》一卷,《大学》与《中庸》、《孟子》合一卷。均以《四书》之文,互相参对为题,或似异而实同,或似同而实异,或阐义理,或用考证,皆标问于前,列答于后。如问:“《论语》一书,诸儒皆曰孔门弟子成此书。程子乃曰,成于曾子有子之门人。何者为是?”则引证考辨答曰:“成此书者,初非出于一人之手。一言以蔽之曰,圣人之徒斯足矣!”又如问:“中庸、中和二中字同否?”答曰:“中一字有二义: 有性理本然之中,有事理当然之中。中和之所谓中者,性理本然之中;中庸之所谓中者,事理当然之中。中庸之中,实自中和大本之中为之体;中和大本之中,发而为中庸之中,是乃由体而达用,其理一而已矣!”再如问:“《论语》言仁,《孟子》兼言仁义,何与?”答曰: 由于孔子之时“人心天理尚明,夫子止以仁言之可也”。至孟子时“功利日胜,人欲日滋”。孟子“至于仁义而已,何必曰利之说,直欲拔本塞源以救当时之弊,孟子之用心亦劳矣”!有《四库全书》本。

竺仙和尚语录

竺仙和尚语录

凡四卷。又作竺仙禅师语录、竺仙录。元代僧竺仙梵仙(1292~1348)撰,裔尧等编。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册。系竺仙在日本弘法时之语录集。编集净妙寺、南禅寺、真如寺、建长寺、净智寺、无量寿寺语录,以及法语、偈颂、赞语、行 集道道记、塔铭等,卷下之下附录天柱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