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堂智愚

虚堂智愚
  • 姓名:虚堂智愚
  • 别名:号虚堂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185
  • 逝世日期:1269
  • 民族族群:

虚堂智愚(1185~1269)宋代临济宗杨岐派禅僧。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年十六,依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嘉泰中,离家游方,往依雪窦焕、净慈中庵皎,为金山掩室所器重。后参运庵颜公得法,遂为其法嗣。历游荆门玉泉、庐山东林,参福严无二月、南岳有修首座、北禅礼、临安净慈净和尚,灵隐笑翁荐为虎丘典藏。绍定二年,初住嘉兴府兴圣寺。端平二年,迁报恩光孝寺。历住庆元府显孝寺、瑞岩开善寺、万松山延福寺、婺州云黄山宝林寺,以东谷和尚荐入主冷泉寺。宝祐间,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广利寺。景定元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寺,衲子云集。咸淳元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咸淳五年示寂,世寿八十五。前后历住报恩、显孝、瑞岩、延福、宝林、育王、净慈、径山等十刹,化道风行。又尝应邀至高丽说法八载。有《虚堂智愚禅师语录》十卷,收入《续藏经》。《全宋诗》卷三○一五至三○一九辑其诗为五卷,偈颂赞语之外,题画、咏物、写景之诗较为可观,如《水仙》云:“芳心尘外洁,道韵雪中香。自是神仙骨,何劳更洗妆。”《浙江潮图》云:“怒势自惊殊莫拟,静心人见骨毛寒。平生一对风波眼,今日晴窗不忍看。”《孤山》云:“黯黯青青一望中,迥然不与众峰同。白云散尽江天晓,想见人间无路通。”事迹见《语录》附法云撰《行状》、《补续高僧传》卷一一。

虚堂智愚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有闲阶级论

有闲阶级论

《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是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仑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9年。全书共分十四章,其基本内容是通过社会制度的分析说明“有闲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这种理论主要是为了解释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有闲阶级存在的条件、社会功能以及与下层阶级的关系。凡勃伦认为,资本主义的财富日益增多使有闲阶级能赖以存在,虽然这个阶级不生产任何产品,过着寄生生活,大肆挥霍社会财富,但它有积极的社会作用,即能为社会确立生活方式的模式,形成引导消费和社会行为的潮流,使日益富裕的社会产生这样一种磁性效应:处于下层的社会阶层与群体模仿有闲阶级的生活方式,使生活取向和价值观念融为一体,社会大众接受有闲阶级的时髦风尚是危机时期和萧条时期转危为安的出路。因此,下层阶级不急于猛烈抨击现存的社会制度,而是耐心地等待“雨过天晴”,以便日后去赶时髦、模仿和追求。

中吴纪闻

中吴纪闻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南宋龚明之著。凡六卷, 二百二十五条,今本已残缺数条。有明弘治七年严春刻本、正德九年龚弘刊本、明末若墅堂刊本、毛氏汲古阁刻本及《知不足斋丛书》、《墨海金壶》、 《学海类编》、《粤雅堂丛书》、 《诵芬室丛刊》等本。本书是龚明之晚年之作,他写作本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存吴中地区的遗闻轶事与风物民俗。书中涉及内容比较广泛,诸如吴中一带宰执郡守的政绩、文人名士的传闻、与本地有关的诗文本事,乃至当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岁时节俗、僧道行踪、鬼神梦卜等, 均有所记载。如范仲淹的事迹,即记有十余则之多。其他北宋名臣如王安石、丁谓、元绛等, 也有所述及。有关诗文唱和、题赠方面的记载,书中所记较为丰富,保存了不少唐宋文人的作品,为研究吴中文学留下了一些珍贵的资料。由于本书所记多为亲所见闻或得诸父党耆老,较为可靠,内容又多不见于方志一类著作,故尤为可贵。

修辞学发凡

修辞学发凡

修辞著作。陈望道著,上海大江书铺1932年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新1版。全书共分12篇。第一篇概述修辞现象和修辞学全貌,指出修辞有积极修辞、消极修辞两大分野。第二篇讲述修辞可利用的语言文字的可能性。第三篇分析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两大分野的区别和联系。第四篇“消极修辞”,从明确、通顺、平匀、稳密四个方面论述。第五篇至第九篇“积极修辞”,分辞格和辞趣两大部分。辞格部分重点论述了材料上的、意境上的、词语上的、章句上的4大类38种辞格,辞趣部分论述了辞的意味、音调和形貌。第十篇阐述修辞现象的变化和统一。第十一篇介绍各种文体风格。第十二篇为修辞学小史及结语。该书不仅对汉语文中种种修辞方式方法作了系统而详尽的归纳分析,而且从理论上对修辞学的对象、任务、研究方法等作了科学说明,从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新体系。该书是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修辞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焚剑记

焚剑记

短篇小说。苏曼殊著。载1915年8月《甲寅杂志》第一卷第八期。作于1915年。叙宣统末年志士独孤粲的爱情悲剧。广东没落富家子弟独孤粲,为人孤洁耿介,因得罪权势而潜逃深山村中,遇村姑刘阿兰,两相爱慕而成婚。三年后,兵乱荒村,独孤粲携阿兰与其妹阿蕙逃奔香港谋生。途中,他目睹暴兵残酷洗劫村落的惨象,救出濒死于枪火中的农民周阿大,又搭救因不堪后母虐待想投海的孤女媚娘。在流离失所中,阿兰两次被逼婚出走,终于暴卒异乡。阿蕙被迫嫁于先亡人,成了活寡。独孤粲在悲愤之下,仗剑远游,为友复仇,为民除害。最后,他焚烧宝剑,与周阿大浪迹四方,不知所终。作品反映了清末社会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悲惨现实,表现了人民的善良、侠义的品质。小说把主人公的悲欢离合置于社会悲剧之中,主题深刻。惟情节枝蔓过多,结尾的安排使作品的基调更趋于感伤。

南泉普愿禅师语录

南泉普愿禅师语录

唐代高僧池阳南泉山普愿禅师语录散见于《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古尊宿语录》、《指月录》诸书,而又各不相同。为便于研究,今依据以上书目,综合各条语录而去除其重复者,共得九十七条,并标以序数,以便查询。

径中径又径

径中径又径

径中径又径,四卷,清张师诚著并序,许淨中序,首录清代诸帝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