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斯特

- 姓名:普鲁斯特
- 全名:马塞尔·普鲁斯特
- 性别:男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巴黎
- 出生日期:1871
- 逝世日期:1922
- 民族族群: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Marcel Proust),法国作家。1871年7月10日生于巴黎一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医生,但任过卫生总监,母亲是富有的犹太经纪人的女儿。普鲁斯特自幼患哮喘病,终身为病魔所苦。1922年11月18日死于巴黎。在中学读书时获得过哲学荣誉奖,中学毕业后自愿在军队服役一年,服役期满在法学院注册,经常去政治学院听课。父母期望他将来涉足外交界或在审计法院谋一职位。后到巴黎大学继续学习,获文学士文凭,听过柏格森的课,柏格森对时间的观念及其直觉主义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过启迪作用。大学毕业后,经常为杂志撰稿,同时为不使家里失望,在图书馆当了一名馆员。少年和青年时代,普鲁斯特热衷于出入交际场所,经常参观博物馆、展览会,听音乐会,会晤作家、艺术家,混迹于贵妇人之间,成为上层社会的“时髦少年”,但他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磨炼分析批判能力。他后来的作品基本取材于这个时期的经历。1900—1906年左右,他翻译、介绍了英国艺术评论家罗斯金的作品,罗斯金对他影响很大。1906年起,他的哮喘病不时发作,只能闭门写作。在写作自传小说《若望·桑德伊》和美学论文《驳圣伯夫》的同时,开始构思长篇小说《追忆逝水年华》,从1906年开始写作,到1913年,全部布局轮廓已定。他夜以继日地写作,终于在去世前将作品全部完成。小说共七部分,作品的第五、六、七部是在作者死后发表的。小说主线是一个人对自己青春的无限怀恋与追念。作者将细致的思想变化、动作举止,转瞬即逝的印象抓住并纤毫毕现地记录下来。他对形形色色的人类情感作了探索,深入研究过心灵的间歇,爱情中的自动诱发因素,情人之间常产生的不协调等各种心理现象。小说打破了寻常的时空概念,通过回忆,再现人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他的回忆是意识不断地涌现的表现,而不是单纯的往事追忆。它如梦幻一般从潜意识唤起,重新出现潜留在我们身内的消失的岁月。作者以艺术的形式熟练运用柏格森的心理时间概念,把时间作为主宰这部作品的“精神人物”,作为整部小说的纲。小说的主人公“我”觉得自己的生命慢慢地失去了魅力,但他另一方面却战胜了时间,他通过富有情意的叙述追索逝去的生命,再现过去的存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快慰和幸福,作品中的“现在”丰富了生命中的“现在”,造成了永恒的“现在”。“对于一九○○——一九五○年这一历史时期而言,没有比《追忆逝水年华》更值得纪念的长篇小说杰作了”。正是这部小说奠定了普鲁斯特的不朽地位,他革新了小说的传统观念,对西方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公认为20世纪最主要的小说家之一。
猜你喜欢的书
吴都文粹
地方诗文总集。十卷,卷三至卷七为诗。宋郑虎臣编纂。郑虎臣字景兆,吴(今江苏苏州)人。曾为会稽尉。南宋德祐初,自请监押奸臣贾似道,押至漳州木绵庵,椎杀之。郑虎臣为吴中巨富,热心当地文献,辑此书以存苏州风土演变痕迹。吴中,宋代称平江府,包括今江苏苏州、吴江、昆山、常熟、太仓、嘉定等地。书中所收皆为历代至南宋有关吴中诗文,作者未必皆为吴人。所选录诗以东吴陆机《吴趋行》开篇至宋为止。入选作品多有考订文字,有助于考察古代吴中风俗及其演变。如唐皮日休《鱼斗》诗后,皮自注:“吴中卖鱼论斗。”编者又注云:“鱼斗者,吴俗以斗数鱼,今以二斤半为一斗,买卖者多论斗,自唐至今如此。”皮日休《登初阳楼》后,编者注云:“初阳楼在郡池上,既曰初阳,宜占东城,今废。”其他在咏“齐云楼”、“馆娃宫”、“响屟廊”、“采香径”、“长洲苑”、“蠡口”等名胜之后,皆有长注,对这些遗迹有较为详密的考订。此编初刊于宋末,后多以钞本传世。康熙六十年(1721)娄东施氏以活字板刊行,此本多舛谬;而一些抄校本,如乾隆间钱枚手抄本、黄丕烈手校抄本则较好。《四库全书》据施氏活字本著录。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药性切用
本草著作。6卷。旧题清徐大椿(灵胎)撰。该书将《本草备要》、《本草从新》等书内容再加编排,每药数据,简述性味归经,功效宜忌。其学术思想、撰述风格均与徐氏《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迥异,实非徐氏之作。此书被收入《徐灵胎灵略六书》,本书成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约二万一千字。内容将药物按草、木、果、谷、金石、水、土、禽、兽、虫、鱼、鳞、介、人等分部。
花月尺牍
徐枕亚撰,情书书信集。
蕉窗雨话
《蕉窗雨话》不分卷,记载清代中期以后的朝野杂事九件。所言诸事较为常见,但记述细致曲折。今据民国《满清野史编》本标点整理。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嘉庆年间,朱右曾辑录考证,编成《汲冢纪年存真》,是为古本竹书纪年。王国维在这个基础上,再辑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王国维又将今本《纪年》一一求其所出,作《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青龙寺轨记
青龙寺轨记,一卷,大正藏第 18 册 No. 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