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羯罗

- 姓名:商羯罗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印度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约700
- 逝世日期:约750
- 民族族群:
商羯罗(Sankara,约700—约750),印度中世纪哲学家,吠檀多派代表之一。曾在印度创设四个大修道院,以大乘佛教理论解释吠檀多不二论,成为婆罗门教的复兴者,其理论形成为新婆罗门教或印度教。哲学上,以“空”、“幻”和“真谛”、“俗谛”的区别解释吠檀多派的梵我不二论,认为看世界有真谛与俗谛的区别:真谛看到世界的本质、看到梵的真实情境、认识到世界没有属性,这是上智,或无德之见(无属性的见解),而俗谛则是由世俗的经验方法看世界,它产生许多迷妄虚幻的见解,把属性加之于梵的本质,这是下智,或有德之见(有属性的见解)。从这两种见解出发看梵,则梵也有上梵与下梵之别,上梵即无德之梵,是从真谛所见之梵,而下梵则是有德之梵,是从俗谛所见之梵。上梵与下梵是统一不二的,但两者又有区别,因而有梵创造世界的理论。认为由梵生出空、风、水、火、地五细微原素,再由五细微原素结合生出空大、风大、水大、火大、地大五基本原素。五种基本原素的构成是由于一种细微原素占有一半的分量,而其余一半则由其他四种细微原素组成。这种产生过程不由细微原素决定,而是完全由梵所决定。梵生出原素,而原素又复归于梵,这也是梵的幻化与幻相的消失的过程。按照这种理论,梵是一,世界是多,一与多是统一的,一之所以成为多,即梵之所以成为世界是由于人的“无明”所造成,因人执著于他们的“邪智”,没有正确地了解梵,所以产生世界的形象,因而世界的存在是由无明加之于自我的,自我与梵同一,本应有梵的智慧,可以洞察梵我的同一,但无明使其有了虚幻的见解。由这种梵我如一与其矛盾的观点提出有情与人的见解,认为有情是动物,人是动物的一种。自我是人的意识,它本与梵同一,是精神的自我,但俗谛所见的人则不是精神的自我,它加上了由无明引起的限制,如有肉体,有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根)等,由这种限制而产生与精神自我有别的肉体的自我,它在世界上活动产生了“业”,这是人们所遇到的,是自作自受的,因而有轮回之苦。在人死之后,生命元气(“首风”)引导精神自我脱离肉体的人,达到自我的转世。这种梵创造世界与精神自我和肉体的自我的关系理论把数论等派别的极微论与梵我不二论结合起来,对《奥义书》中的这种理论作了新的解释,成为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学说。他认为从俗谛看世界的观点并不是不可以存在,从宗教来说,也可以存在,这是教育世俗人的一种方法,即承认经验的看法,以之教育人,使其脱离轮回,得到解脱。认为有两种修行方法:世俗的下智的人采取寂静、节制、离欲、忍耐、定心、信仰等六种修行,使人不为名相所感染,追求达到常住不变的实体,是一种暂时的解脱;另一种是具有真谛的上智的人的修行方法,追求知道我就是梵,这是一种根本的解脱。这两种修行方法在宗教上也有不同,前者为世俗的人所采用,称为公开教;后者使人达到最高的实在的真实认识,非一般人所能了解,只有少数上智的人可以了解,称为内秘教。主要著作有《吠檀多经注》、《广森林奥义书注》、《薄伽梵歌注》、《我之觉知》、《问答宝鬘》、《五分法》等。
商羯罗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失去的莱松岛
《失去的莱松岛》(Lost Laysen)是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在其15岁(1916年)时写的中篇小说,但它直到1996年才出版。小说写的是在南太平洋上的火山岛——莱松岛的爱情故事。 米切尔把手稿交由Henry Love Angel,Angel在1945年去世,直到他的儿子发现的手稿,把小说和米切尔的信件一起发表。《失去的莱松岛》(Lost Laysen)描写的是南太平洋一个即将消失的一个叫莱松的小岛上发生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激动人心,扣人心弦。它的两个男主人公,一个儒雅,一个彪悍,同时都爱上了一个思想独立活泼可爱的姑娘,为了心爱的姑娘,两个人不惜一切代价,重新塑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育婴家秘
又名《万氏家传育婴秘诀发微赋》、《育婴秘诀》。明万全撰。四卷。成书时间在 《广嗣纪要》 之后,《幼科发挥》 之前,相当于万历一二年。全字密斋,湖北罗田人。家世业医。初业儒,仕途不利,遂承祖业,而专于医学,久而益精,名噪于隆、万年间。是明代杰出的临床医学家。所著甚富,有《养生四要》、《保命歌括》、《伤寒摘锦》、《广嗣纪要》、《妇人科》、《片玉心书》、《幼科发挥》、《痘疹心法》等。其中卷1包括十三科、辨小儿寿夭、辨小儿形色、 辨小儿脉息、辨小儿脉证论、五脏证治总论 (肝脏证治、心脏证治、脾脏证治、肺脏 证治、肾脏证治) 等内容; 卷2包括胎疾、胎风证治、变蒸证治、急慢惊风、惊风总 论、搐后余症、痫、惊风诸证等内容; 卷3包括治诸热证、调理脾胃、感冒四气、中 湿、咳嗽喘各色证治、喘、诸疳、霍乱、呕吐、伤食证治、积聚证治、泄泻证治、痢 疾证治等内容; 卷4包括疟疾、肿病证治、腹胀、黄疸、腹痛、癖病、虫痛、啼哭、 夜啼等内容,并附录医案。
四圣心源
又名《医圣心源》。十卷 清黄元御 (详见 《周易悬象》)撰。黄氏尊崇黄帝、岐伯、秦越人、张机,将其称为四圣。此书成于乾隆十八年(1753),是黄氏为阐发《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编撰而成。上述五书黄氏曾为之作解,又加以融贯其旨。卷一为天人解,阐述阴阳、五行、脏腑、精神、气血、营卫、经络等内容,计十六节;卷二为六气解,分六气名目、化生、偏见、衰旺等十一节;卷三为脉法解,分气口尺寸、寸口脉法、寸口人迎等二十节;卷四为劳伤解,分中气、阴阳、阴虚、阳虚等十八节;卷五至卷七为杂病解,分鼓胀、噎膈、反胃等二十九节;卷八为七窍解,分耳目、耳病、目、鼻、口等十节;卷九为疮疡解,分痈疽、瘰疬等四节;卷十为妇人解,分经脉、闭结、崩漏等十四节。此书论辨十分详审,对中医基础理论叙述尤为精当,并论述病源,以五行生克之理阐明病机。为理论与临床相结合之作。书中亦反映出了黄氏治病用药注重中气,偏主温补的学术思想。有道光十二年 (1842) 刊本、1955年锦章书局石印 《黄氏医书八种》 单行本。
后红楼梦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 30回。无名氏伪托曹雪芹撰。卷首有“逍遥子漫题”的序,称“同人相传雪芹尚有《后红楼梦》三十卷。”“顷白云外史、散花居士竟访得原稿,并无缺残”。序后又有“白云外史”和“散花居士”的题词。该书是第一部《红楼梦》续书,有嘉庆年间坊刻本,中有图赞共60叶。宝玉迷途知返,仍痴念黛玉。黛玉看破世态炎凉,整日参禅论道,拒与宝玉相见。黛玉表兄林良玉胸有大志,闭门苦读,乡试中榜,家事日兴。宝玉误为黛玉出阁,病愈重,几欲殆。贾复向林家提亲。黛玉梦中游太虚幻境,阅今世前生,心意始有回转。宝黛婚后,黛玉整顿家事,定家法,立规矩,恩威并举,颇有果效。后宝玉中进士,诗文得上赏识,得授侍读学士。时惜春入宫,得封仲妃。贾政官至工部尚书,因黛玉见解精当,视为知己。仲妃省亲,贾府遵术士张梅隐之言,勤俭操持而礼数周到。贾家日益兴旺,宝、黛、钗亦融洽,隔阂不再。
补诗品
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只有两部与署名司空图之《诗品》同一类型的四言诗论著作,顾翰的《补诗品》便是其中之一。它亦是三者中唯一未见今人写有研究专著的一部。而研究内容涉及《补诗品》的著作,皆对其价值重视不够且论述过于简略。关于《补诗品》的作者顾翰及他的诗集《拜石山房诗钞》的研究现状亦如此,顾翰所处的时代之诗论的研究也比较薄弱。然而顾翰之《补诗品》的确对署名司空图的《诗品》有所“补”,具有着不同于《续诗品》的演补价值,为后世仿《二十四诗品》著作中最为规范的一部,以它为代表的四言论诗诗是中国古代诗论的最佳的文体形态。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
婆薮盘豆菩萨造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
天亲菩萨,明修五念门,得生安乐国土,见阿弥陀佛。一者礼拜。二者赞叹。三者作愿。四者观察。五者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