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卿

- 姓名:刘元卿
- 别名:字调甫,号旋宇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吉安府安福县西乡
- 出生日期:1544
- 逝世日期:1609
- 民族族群:
刘元卿(1544-1609),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明朝吉安府安福县西乡(今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坊楼南陂藕下村)人。明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江右四君子”之一,江右王门后期大家,在理学、教育和文学等领域皆卓有成就,著述甚丰,有《刘聘君全集》,其寓言集《贤弈编》被收入“四库全书”。
刘元卿人称“正学先生”,从弱冠至暮年,一生孜孜于理学。据《明儒学案》载:“先生初游青原山,闻之与人曰:青原诗书之地也,自两邹公子(邹守益的儿子汝梅、汝先)来后,此风遂绝矣。先生契其言。两邹与之谈学,遂有愤悱之意。因而考索于先儒语录,未之有得也。”从此诱发了刘元卿从事王守仁理学研究的兴趣。他开始在当地求学,但所得不深,于是离乡背井,远游从师。他先后到浙江、湖北等地拜高人为师,经过自己努力求索,成为该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刘元卿既能吸收他人之长,又能坚持自己的见解。他以“存守本体,随事躬行”作为一生的言行准则,不信道教,也不信佛教。正如他在《小引自赞》里说的:“不礼释迦,不羡王乔,此泸潇之所以为泸潇,亦泸潇之所以止于泸潇也。”刘元卿的理学思想,在江右王门学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元卿逝世后,《明史》为他立了传,明朝名流邹元标为他撰写墓志铭,赞其“流风余韵,百世犹师”。
刘元卿,明安福(今江西省安福县)人。字调父,号旋宇,学者称泸潇先生。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举人,会试不第,遂绝意功名,师同邑刘阳,专攻学问。后因累荐,召为国子监博士。万历(公元1573——1619年)中,官至礼部主事。寻引疾归,肆力撰述。 《江西通志》记载他所著书目有《大学新编》、《山居草》、《还山续草》、《通鉴纂要》、《六鉴》、《诸儒学案》、《贤弈编》、《刘聘君全集》等,他的寓言集《贤弈编》脍炙人口,曾收入《丛书集成》。 (事迹见《明史》卷二百八十三,《明史稿》卷二百六十五,《国朝献征录》卷三十五,《明人小传》卷三,《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六十八,《明儒学案》卷二十一,《明诗综》卷五十一。)
刘元卿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美丽的约定
“如果你在春天即将来临的时候去看一个人,就是美丽的约定。”爱冒险的少年莫纳,无意中误入一座正在举办婚礼的神秘庄园。在弥漫着快乐气氛的庄园,莫纳邂逅了少女伊沃娜,两个年轻人心心相印,许下美丽的约定……
本书入选法国人至爱的50本名著,被译成30多种语言,感动世界无数读者。
没有钥匙的房间
温特斯利普家族是个有名望的大家族,其族人遍布美国,从古老的波士顿,到美丽的夏威夷。他们重视名誉、意志坚强、受人尊敬。然而,一天夜里,丹·温特斯利普——檀香山的首富——却在自己的从不上锁的住宅里被刺身亡。谁也没料到,丹的死却改变了另一个温特斯利普——约翰·昆西——的一生,把他从一个文质彬彬的银行职员变成了四处出击的“侦探”,把他从古老守旧的波士顿拖到了充满活力的檀香山,也使他离开了优雅孤傲、门当户对的未婚妻,投入了美丽活泼、坚强而柔情的姑娘之怀抱。
蒙求
凡3卷,现存本2484字。书名取自《易·蒙卦》:“匪我童蒙,童蒙求我”之义。是一部以历史典故为主要内容的蒙学课本,唐代李翰所作,宋徐子光注。书名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义。全书4字一句,一句概括一个历史人物或传说人物的故事。上下两句成对偶,读起来琅琅上口,极有韵味,便于记忆。既能用以识字,又可学习典故知识,较以认字为主的蒙书前进了一步,在中国蒙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地板
现代短篇小说。赵树理著。西安西北新华书店1949年7月初版。作品原载1946年6月9日延安《解放日报》。小说通过小学教员王老三的现身说法表现了粮食是用劳力换来的主题。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王家庄办理减租”,“按法令订过租约后”,地主王老四不服,他说,“我的租是拿地板换的,为什么偏要叫我少得些”,“一千年也不能跟你们思想打通!”面对王老四的不满,王老三叙述了他的亲身经历:大前年由于“日本人和姬镇魁的土匪部队扰乱,又遭了大旱灾”,粮食歉收,佃户老常找王老三借粮不成,被饿死。从此王老三的地就没人种了,这年他家颗粒无收。第二年,王老三和妻子决定把3亩菜地种上庄稼。王老三由于刨地,累得“胳膊腿一齐疼”,双手还“磨起了两溜泡”。妻子因到地里送粪,弄脏了白鞋,手上也磨起了泡,“气得她咕嘟着嘴跑回去了”,最后王老三在“邻家小刚”的帮助下才把粪送到地里。因为他们锄草不利,3亩地只打了5斗谷。“这 一年,人家都是丰年”,他家却是歉年,“收完秋就没有吃的了”。王老三终于悟出了“再不要跟人家说地板能换粮食。地板什么也不能换”的道理。作品所描写的王老三这个人物的真实性虽有争议,但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解放区报刊杂志都刊载了这篇作品。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
中国人假托弥勒化身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逐段引用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经文,每段用一首偈颂总括其主旨。据此文之序,谓梁武帝请志公(即宝志,梁《高僧传》卷十作保志)讲经,志公荐傅大士,唱经歌四十九首,终而便去。志公谓梁武帝:“此是弥勒菩萨分身,下来助帝弘化。”傅大士所唱即此文,四十九颂谓系相当于兜率天四十九院。还附有“净口业真言”、“发愿文”、“启请八金刚四菩萨文”、“三性颂”、“大身真言”、“随心真言”、“心中心真言”等。历代经录未见著录,历代大藏经亦未收。昙旷《金刚经旨赞·序》谓:“我补处慈氏,创释颂以赞幽,作宣唱之指归,为论者之规矩。”所指当即此文。日本《大正藏》将此文收入第八十五卷。有尾题“广顺三年(953)癸丑岁八月二十一日毕手。”背署“显德寺龙”。说明此文五代时仍在流传。
法乘义决定经
宋西夏沙门金总持等译。佛在祇园,有一比丘名甚深勇猛,请问鹿野苑中所说法乘决定之义。佛为广说五蕴,五取,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生,四圣谛,二十二根,五三摩地,四禅,四无色定,四无量心,四三摩地,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十六心念,四果,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辩,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及行所感八十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