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费墀

- 姓名:陆费墀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桐乡人
- 出生日期:1731
- 逝世日期:1790
- 民族族群:
陆费墀[chí](1731~1790)清学者、藏书家、图书馆官员。本姓费,字丹叔,一字礛士,号颐斋,晚号吴泾灌叟。浙江桐乡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礼部侍郎。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库全书开馆,受任四库全书馆总校及副总裁之职,与纪昀、陆锡熊等人,为编纂《四库全书》出力较多。书编成后,呈帝观览,因书中“有违碍诸说未经删削”,纪昀、陆锡熊和他同被斥责,而他处罚尤重。责令他出资装治、整修文澜阁、文汇阁、文宗阁三阁图籍,书面用叶、木匣、刻字、装订等费用,皆由他出资。富于藏书,进呈四库馆数十种,《四库全书总目》著录9种。又因事被处罚以革职,在家辟“枝荫阁”,左图右史,著述读书为日。家被抄后,仅留千金以养家眷,余资皆充三馆装治图书之用。旋即忧愤卒。和纪昀合纂有《历代职官表》。工诗文。著《颐斋赋稿》、《枝荫阁诗文集》。
中国书史上,清乾隆年间编制的《四库全书》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宏典巨帙,而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又是其中最具悲壮经历和传奇色彩的一部。太平天国战乱中遭惊天劫难,焚散殆尽,抗日战争烽火里历空前艰险,万里迁徙,两度书厄,九死一生,其遭际的磨难曲折旷世罕见。 书运间或有预兆。文澜阁《四库全书》的产生过程便先与一个文人的悲剧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却说《四库全书》的内廷四阁各份大体抄就后,乾隆于四十七年七月下旨再抄三份分颁江南文汇、文宗、文澜三阁。至五十二年六月,江南三阁的《四库全书》尚在紧锣密鼓抄制中,乾隆却又下了一道严厉的处罚令,处罚的对象是《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官陆费墀。原因是已编抄的书“舛谬丛生,应删不删,且空白未填者竟至连篇累页”(《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五十二年六月十三日谕旨》)。作为主要承办者,总裁于敏中本当治以重罪,“因业已身故,不加追究”。于是副总裁便顶替上去罪责难逃了。乾隆令陆费墀罚赔文澜等三阁《四库全书》的面页、木匣、装订、刻字等原料并制作费用十数万两银。
陆费墀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又称《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道德经论兵要义》。唐代论述治国治兵之道的著作。王真撰。唐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刀兵不息,作者忧患于国家安危,惮思竭虑撰成此书,于元和四年(809)七月呈献朝廷。今有明正统《道藏》本、《宛委别藏》本多种存世。81章。该书从军事角度注释《老子》,强调治国治军要道、德、仁、义、礼兼用,统治者要戢兵去战,就要无为,不争。但要为止战而备兵,反对麻痹轻敌。在战略上,提倡以不欲求欲,以不为求为,应敌后起,常为客兵。该书基本上继承了《老子》的军事思想并有所发展,但其企图以文治而非武力消除战乱的迂腐思想,不仅无济于当时,对后世也有不良影响。
杂纂新续
昔玉溪生以街谈寓诙谐,王君玉、苏子瞻继之,明黄允交复有三续之作,不过博茶前酒后一轩渠耳。余戏仿为之。凡前人所已言者,俱不赘及云。
高上神霄宗师受经式
高上神霄宗师受经式,撰人不详。从内容看,应为北宋末神霄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书记述神霄府秘藏经目及受经法式。北宋末年,宋徽宗宠信道士林灵素,设立「道学」。令林灵素等人以上天神霄府秘藏之名义编撰道书。徽宗亦亲自撰《道德经注》,编制金箓斋仪、步虚词。本书即反映当时编撰之道书篇目。书中首先着录《灵宝度人经》六十一卷本篇目,其目录篇名与《正统道藏》洞真部所载《度人经》六十一卷大致相同,但次序先后有所不同。又着录《高上神霄玉清秘箓》、《步虚乐章》、《神霄纪圣秘箓》等书篇名。其次叙述传授神霄府秘藏经书之科仪法式。据称神霄府有秘藏宝经一千二百余卷,分作上中下三阶,六等十二品位。神霄宗师备受上一经法者称「神霄三天洞景法师」;备受中一经法者称「神霄洞化法师」;备受下一经法者称「神霄元化法师」,各有不同法号、神位和冠服佩物。本书对研究宋代神霄派经箓传授制度颇具史料价值。
吕思勉读史札记
吕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全两册。吕氏字诚之,江苏常州人。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著《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四部断代史,享誉史学界。吕氏治史以勤奋读史为基础,在其50年治史生涯中,曾三次通读“二十四史”。读史时,常仔细排比资料,并综合其它史料,据以探索史事真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写成众多读史札记。这些札记很受史学界推重,曾部分结集为《燕石札记》(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和《燕石续札》(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吕思勉读史札记》搜集了他的全部读史札记,按历史时代顺序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以下、通代五个部分编次,从中可见作者严谨的治史作风和认真的读书态度。
海外恸哭记
是书为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之著作,所记乃有关南明史事者,向为清廷所禁。
六艺论
东汉郑玄著。《六艺论》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中皆著录为1卷,分论《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特征及其传授的渊源。其中《论诗》云:“诗者,弦歌讽喻之声也。自书契之兴,朴略尚质,面称不为谄,目谏不为谤,君臣之接如朋友然,在于恳诚而已。斯道稍衰,奸伪以生,上下相犯。及其制礼,尊君卑臣,君道刚严,臣道柔顺,于是箴谏者希,情志不通,故作诗者以诵其美而讥其过。”(见孔颖达《毛诗正义·〈诗谱序〉正义》引)指出诗歌艺术有讽喻劝诫、疏通情志的审美教化功能。原书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