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露

- 姓名:邝露
- 别名:字湛若,号海雪
- 性别:男
- 朝代:明末清初
- 出生地:南海(广东广州)人
- 出生日期:1604
- 逝世日期:1650年
- 民族族群:
邝露(1604-1650年),字湛若,号海雪,。南海(广东广州)人。少聪慧,补南海诸生,多才艺,为人狂放不羁。学使曾试诸生以《恭宽信敏惠》为题,露制义五比,以大篆、小篆、隶、行草五体书于卷,学使不悦,列在五等,遂弃去。纵游吴、楚、燕、赵,京城诸贵人不为礼,而在江东一带颇为文士所推崇。阮大铖与之交好,后得知阮氏人品,致书与之绝交。邝露性格狂傲,负才不羁。他善鼓琴,精书法,且工诗。屈大均、朱彝尊、王士禛、汪琬等名人对他都十分推重,王士禛认为他是开广东诗派先路的诗人。明思宗崇祯(1628—1644)间,以事得罪南海县令黄某,欲罪之,弃家走粤西,为瑶族女土司云亸娘之记室,著《赤雅》以记其山川风土、仪物歌舞、战阵之制等,文字瑰奇藻丽,时人方以《山海经》。南明隆武帝时,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在永历帝朝为翰林,奉使广州,适逢广州为清兵攻陷,遂抱其古琴投水而死。
露工诗文,其诗早期多以山川风光为题材以寄托其孤傲高洁之襟怀,风格清丽超妙,即王士禛所云“有骚人之遗音”(《香祖笔记》),亦如《明诗综》引沈山子所云“湛若诗镂金叶玉,以雕琢为工”,皆指其喜用富于色彩的词藻,类似《九歌》、《招魂》。此期代表作品如《洞庭酒楼》、《道明水望三十六峰》等等。其晚期作品以摅写亡国破家之恨为主,从中表现出与清统治者不共戴天的仇恨。如《长安梦》、《后归兴诗》、《浮海》等是此期代表作品。屈大均曾以委婉隐晦之语指出其后期作品有着充实而鲜明的政治内容:“为诗则忧天悯人,主文谲谏,若《七哀》、《述征》之篇,虽《小雅》之怨诽、《离骚》之忠爱,无以尚之。”(《广东新语》)如果说其早年诗只是形似楚辞的话,那么在明亡前后的作品则追求神似了。王士禛在《戏效元遗山论诗绝句》中评其诗云:“海雪畸人死抱琴,朱弦疏越有遗音。九疑泪竹娥皇庙,字字《离骚》屈宋心。”这正是从内容到形式皆肯定邝露是向屈、宋学习的。露论诗则注重音调,曾说:“诗贵声律,如闻中宵之笛,不辩其词,而绕云流月,自是出尘之音。”(转引自《广东新语》)著有《赤雅》三卷、《峤雅》二卷。其生平事迹散见于《楚庭稗珠》、《广东新语》、《静志居诗话》、《明诗综》及其后裔邝廷瑶所著《邝海雪集笺》。
猜你喜欢的书
茶经译注
《茶经》为唐代陆羽所著,大概成书于唐上元初年,陆羽隐居湖州苕溪之时。《茶经》既反映了唐代茶业的兴盛,又是中国茶学的拓荒之作,也是后世茶书的楷模。全书共十篇,在《一之源》、《二之具》等前六篇中,陆羽详细介绍了茶的起源及鉴别方法、制造饼茶的器具、煎茶与饮茶的器具、煎茶的方法、茶的饮用方法等内容。在《七之事》中,主要收集了大量陆羽之前的茶史资料;《八之出》中,主要介绍了唐代茶业的主要产地,并分级品评。这都为后人研究唐代茶业的发展提供了详细的资料。《茶经》以其丰富的内容对中国乃至世界茶史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书译注,以陶氏影宋《百川学海》本《茶经》为底本,并校以多种版本,以求详实、准确。译注者在对原书进行校勘的基础上,对各种术语、名词作了科学的注释,并有白话文翻译,以帮助读者理解这部古代科技著作。本书还收录了宋代蔡襄的《茶录》和宋代《品茶要录》,一并解释、翻译,希望读者能够对中国茶业的发展和饮茶习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竹素山房诗集
元诗别集。3卷。吾衍撰。吾衍一作吾丘衍。《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集中的诗未按体裁分类,似是吾衍自辑。《武林往哲遗著》本《竹素山房诗集》有一些增补,并在卷末附有《补遗》及附录。附录所收都是有关吾衍的诗文。《四库全书总目》评吾衍诗集说:“其诗颇效李贺体,不能尽脱元人窠臼。然胸次既高,神韵自别,往往于町畦之外逸致横生。”他留给仇远的绝笔诗未收入集中,被附在《补遗》之中,诗中说:“刘伶一锸事徒然,蝴蝶飞来别有天。欲语太玄何处问,西泠西畔断桥边。”尽管他轻生而死,这首诗也可看作他对自己一生的反省。有关资料提到他性好贬损文学士,本集的赠答之作中却时见他对文人学友的关切之情。
春秋孔义
十二卷。明高攀龙撰。此书斟酌《左传》、《公羊》、《穀梁》、《胡传》之说,无所考证,亦无所穿凿。主张以经解经,凡经无而传有者不敢信,传无而经有者不敢疑。如隐七年“滕侯卒”,《公羊》以不名为微国,《穀梁》以不名为狄道,《左传》以不名为未同盟,而高氏则引程颐说,以不名为史阙文。再如桓公三年“春,正月”,即《穀梁》所谓“桓无王”,后世诸儒多于此发义,而高氏则云“阙疑”。其书名曰“孔义”,即在于明孔子之义而非诸儒之臆说。其释文虽不出前人窠臼,但简要明白。如隐元年春王正月,先儒释此多破碎繁芜,往往动辄数百上千言,而高氏只云“春,周王之春也;称王正月,大一统也,夏时之十一月也;不书即位,摄也。”杂采《左传》、《公羊》之说而不取《胡传》“夏时冠周月”之说,其间亦无考证。清俞汝言撰《春秋平义》多采此书之说。现存明崇祯十三年刻本。
中庸
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教育学著作,《礼记》中的一篇。郑玄考证为孔丘之孙子思所作。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中庸”一般认为是折中、调和、平庸、保守的意思。共33章。系统地论述了学习过程。1.把教、道、性联系在一起。“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提出5步骤学习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3.知行因人而异。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者;有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者,分别代表3种不同智力和身份的人。但目的相同,“及其知之一也”、“及其成功一也”。4.在论述5步骤之后,进一步引申出“弗能弗措”的求学精神,“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同样,如果有了“问之弗知”不止,“思之弗得”不止,“辩之弗明”不止,“行之弗笃”不止的精神,且作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进一步强调学习的作用。《中庸》的教育思想,概括、发展了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特别是其学习五步骤对后世影响极大。朱熹曾把《中庸》作为《四书》之一,并称之为“为学之序”,列为白鹿洞书院学规之一部分,作为一般学者的治学方法,起过相当大的作用。
八十华严经白话文
亦称《唐译华严》、《新译华严》。唐实叉难陀译。八十卷。是晋译《华严经》的异译本。证圣元年(695)三月十四日于东都洛阳大内大遍空寺开译,武则天亲临笔受,御制序文。后移至佛授记寺续译,圣历二年(699)十月八日译毕。该译本分七处九会三十八品,内容与晋译《华严经》基本相同,但更详备。在篇幅方面,该译本相当于梵本十万偈之前分四万偈,晋译《华严经》相当于前分之三万六千偈。该译本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与入藏本相比,其卷品开合、内容均同,文字偶有参差。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五,辽法悟撰并序,耶律孝杰序。